(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07)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统战工作的需要,国家鼓励港澳台学生到内地高校就读,港澳台学生到内地高校求学深造规模日益增大,如何提高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质量是内地高校可能会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港澳台学生群体特征,以S大学为例分析内地高校港澳台教育管理的普遍现状,针对教育管理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
1 港澳台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1.1港澳台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目前,港澳台学生前来内地高校求学的主要途径是在教育部联合招收港澳台学生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参加联考选拔录取。根据入学条件,不难发现,各高校联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内地普通高考录取线,对比之下,考试内容与难度也存在一定差别,由此可以得出港澳台学
生进入内地高校的门槛与内地学生相比相对较低,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大部分港澳台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同时由于两岸三地的教育体制存在差异性,港澳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在此期间承担的压力也远大于内地学生。
1.2教育环境和思想观念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港澳台地区的生活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同,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相对于内地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个体意识较强,不注重集体观念,对国家政治缺乏关注,国家意识较为淡薄;注重个性的发展,习惯于突破常规意识,敢于反对与批评;思维活跃,具备创新意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突出。港澳台学生在其区别于内地学生的教育环境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特质,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出发点。
1.3 港澳台学生内部也存在群体差异性
香港、澳门学生与台湾学生由于历史问题和政治环境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内地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能忽视这种群体内部的差异,一概而论往往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通过对S大学30位港澳台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政治制度认同度不同,港澳学生比较认同大陆的政治制度,而台湾学生在在政治问题上表现的较为谨慎,一般不会表现出自己的政治倾向;在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学习态度上有一定差异,首先港澳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都是相对优越的,但其中部分的台湾同学在经济条件上相对差一些,而这部分同学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较强,成绩也较为理想;此外,台湾学生一般都是服过兵役,或者在校读书期间利用假期或者休学回台服兵役,他们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思想相对成熟,独立性较高。
2以S大学为例,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S大学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概述
S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合作与交流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S大学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交流成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港澳台学生最多、与港澳台交流最频繁的高校。截止目前,S大学与港澳台地区近5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中大部分高校开展了交换生项目。师生人员来往方面保持较高水平, 2017—2018学年度,在校港澳台学位学生达340余名,港澳台交换生近50名。
2.2港澳台学生课程设置与内地学生不同
港澳台学生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跟其他内地学生存在差异性,思政类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都属于免修课程,但目前学校没有其他同属性质的课程加进行补充,这导致港澳台学生的总学分比内地学生低,相对应的课程时间和同专业其他学生相比有所减少,这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港澳台学生如果不能利于这部分时间自主学习,往往会导致进一步拉大与内地同学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
2.3对港澳台学生管理方式与内地学生不同
S大学将港澳台学生纳入大陆学生统一管理之中,从招生到管理培养,再到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学校统一管理、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作为统筹协调部门,具体负责推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工部等部门共同商讨和制定顺应新情况的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和办法。但在管理工作的实际落地中,基本上是以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为主体,学院和各专业的辅导员很少主动去关注和了解港澳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至于专业课教师很难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管理上易出现缺漏和滞后,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港澳台学生的教学质量。
2.4 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S大学在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培养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从目前现状分析,S大学在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存在问题和难点尚未解决,概括如下:
(1)培养管理目标有待明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港澳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依然停留于事务层面,缺乏针对港澳台学生管理和服务的顶层设计。
(2)职能部门间的有机协作。学校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仍然存在工作配合默契不足的问题。
(3)个性化指导服务的不足。港澳台学生的学业基础依然相对薄弱,由于学业问题导致不能毕业的情况仍有发生;港澳台学生内地就业、创业的个性化指导及配套支持不足。
3港澳台同学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究
3.1高度重视入学教育,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在港澳台学生首次走进学校的时候,正是打好教育管理的思想基础的关键阶段。为了能够详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同时进行相配套的教育学习工作,高校港澳台相关管理部门应主动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同步反馈至学院和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同时由于港澳台学生不同于内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性格特点,应引导他们遵循内地的教育习惯,遵守学校纪律和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港澳台学生的培养管理目标体系,让工作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结合目标体系完善台湾学生培养、管理制度设计。例如,为了让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平等相处,如果有活动或者通知应以班级为传达单位,力求缩小港澳台的学生和内地学生学习生活的差异化。以这样的方式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多部门分工管理时出现的问题,解决平时的活动通知与宣传不能及时有效传达给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交流沟通机会少等问题。
3.2 适当微调教学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安排
港澳台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学习基础较弱,部分学生会有考试不及格、重修甚至留级的情况发生,高校出于建设和谐校园、维护祖国统一等综合因素考虑,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将港澳台
学生强制退学。只要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条例允许范围之内,又可以让港澳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应该适当地在某些环节降低门槛。如学科最终成绩是在卷面成绩的基础上乘以一定比例得出,以此确保更多港澳台学生的学业水平达标,同时也能够逐渐地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另一方面,由于思政类课程对于港澳台学生来说不是必修的,所以就会有大量的时间供其自由支配,但同时由于没有了这些课程,就缺乏相应学分。高校可以针对这一现状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供港澳台学生选修,例如增设一些语言汉字课程,强化语言文字能力;增设专业课加强班,尽量弥补基础较差的缺陷,提高理论学习能力,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此外高校可以灵活制定学分制,适当降低毕业学分要求;对于实习问题,学校应该了解学生以后的就业区域,在实习点方面可以适当考虑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3.3加强对港澳台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服务
针对港澳台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支持港澳台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活动,使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充满活力与色彩。对于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合作意识,与其他人共同完成一件工作效率低下的学生,可以以所学课程为媒介,利用专业知识上的连通性,积极倡导他们一起参加团队实践活动,借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港澳台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尤其是在学业、学习帮扶,就业、创业帮扶、领导力培育等领域,为港澳台学生学业提升、创业就业、个人全面发展寻求支持资源,创造平台、提供机会,切实回应港澳台学生的诉求和困难。
3.4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提高民族认同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儿女五千年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积淀。对于传统文化,港澳台学生同样具有崇敬的心理,虽然他们的思想观念收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但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基础在其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一旦接触到更多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则能唤醒以及加深其心中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借用高校的有利条件,港澳台学生可以在校内学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例如S大学就开设了中华文化系列选修课程。通过这些形式,使他们更为深人地知晓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爱国主义对港澳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全民族共同的价值,港澳台学生对于爱国主义这一精神内涵有着共同的见解。因此,对于港澳台学生,不能像内地学生一样进行思想教育,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展开的教育模式则比较容易被其接受。应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向港澳台学生介绍祖国当前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祖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
4 结语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高校的扩招和对外开放,港澳台学生的求学数量逐年增长,高校港澳台学生的教育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港澳台学生作为特殊的高校学生,内地高校要注意港澳台地区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管理,只有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的放矢,才能够使港澳台学生对内地的教育更快地适应,进而促进交流与融合。最终提高港澳台学生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文化素养,更好地把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团结在一起,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陈秋韵(1988-),女,四川成都人,职务科员/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硕士,单位:四川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陈秋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港澳台论文; 学生论文; 内地论文; 高校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课程论文; 大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