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把握图书消费者心理的八条路径_文化论文

论把握图书消费者心理的八条路径_文化论文

略论掌握图书消费者心理的八大门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门径论文,消费者论文,心理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2;G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0)03—0088—02

美国的出版商认为,出版一本书不算太复杂,复杂的是要把书卖出去。所以美国人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图书的推销发行上面。而要使书有人买有人读,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出版营销人员来说,首先应掌握图书消费者的心理。那么,如何了解图书消费者心理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八大门径可循:

1.地域。不同的地域,其气候、风土人情也不同,对图书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有重大影响。比如,在中国长江以北,以种麦子为主,从科技出版的角度考虑,关于小麦种植之类的图书受欢迎;而南方以种水稻为主,科技出版社应给这一区域的读者多提供关于水稻栽种的图书。广西南宁市这一区域,1994年底摩托车已达13万多辆,一些出版社提供了关于摩托车的性能、保养、维修的图书,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车手的心理需求;如将这种图书投放到对摩托车严格控购、车量极少的城市,销路肯定不会好。所以,在进行图书生产时,一定要了解图书消费者的地域口味,按照不同地区图书消费者的特别需求进行生产,就能更好地扩大图书市场。

2.性别。男性和女性在购书心理和行为上均有较大差异。从性别入手,也是掌握图书消费者心理的重要途径。以文学作品来讲,男性注重理性,喜欢阳刚气重的作品;女性则侧重于感性,喜欢抒情浪漫的作品。由于女性与男性的购书心理不同,出版社针对女性读者的图书,在内容和封面设计方面,就应讲究浪漫美观,书名亦应用那些富有温馨情调的字眼,以求得女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3.年龄。人们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购书行为。出版社应针对人们的年龄差异,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图书,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心理需求。美国的芝加哥百科全书出版社针对人们的年龄差异,出版了两种百科全书,一种是儿童和少年的,一种是成人的。少儿的又分三套,第一套供3~5岁儿童用,主要是玩具书、立体书、音响书;第二套供5~8岁儿童用,这套书是进入百科全书的桥梁;第三套是少年全书,供8~15岁的孩子用。 图书设计由于充分考虑了购买者在年龄上的不同特点,所以发行量相当大,且年年修订再版,长销不衰。

4.支付能力。经济支付能力是直接影响图书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一个月薪三、四百元的教师,很难指望他花一千多元买一套《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定价低的图书因为大部分人都买得起,所以只需要考虑“谁愿意买”就行了,定价高的图书,除了考虑“谁愿意买”,更要考虑“谁买得起”,否则就要滞销。图书定价愈高,愈要考虑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日本在二战失败后,经济状况一落千丈,人们的购买力极低,40年代末,很多出版社只好出版一些定价低的图书,像一日元图书(每本定价一日元)走势就较好。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经济复苏,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时一些定价高的文学全集和其他的全集出版物空前畅销,引起出版界的轰动。

5.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影响读者的购书心理,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受不同性质教育的人,对图书的需求和兴趣不同。一般来说念工科的人,更喜欢购工科图书;念哲学的,倾向看高层次的哲学图书;念中文的,则对畅销小说更有兴趣。其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图书的需求选择也有较大差异。受教育程度愈高的人,花在看电视等娱乐上的时间愈少,而花在阅读书报的时间相对愈多。

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除了运用一些短期强制措施外,很难短期内将他们拉入到阅读行列。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他们的阅读习惯又往往难以改变,但容易接受理性说服的方式,因此我们可利用报纸作图书评论进行图书宣传,或多办图书博览会之类的活动,诉诸理性说服,激起他们的购书欲望,进而投入现实的购书行动。

6.购书动机。从人的购书动机入手,也是了解图书消费者心理的重要门径。只有根据不同层次的购书动机设计出版图书,才能满足读者不同的购买需要。例如根据劳动者想发家致富获取物质财富的心理,我们设计一些栽培养殖的图书,就会得到很多劳动者的喜爱;根据人们在关注自身外形上的“抑丑扬美”的心理特点,搞一些关于美容美发的图书,也会赢得相当多的读者;针对人们希望获取地位、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组织策划有关中考、高考、研考的选题,也会满足相当一部分读者的需要;人们在爱情匮乏的现代社会中需要激情,需要真爱支撑自己,所以一本薄薄的《廊桥遗梦》成了畅销书。

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和购买动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况里,也会表现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的图书行销人员,应千方百计地去刺激、满足、引导读者的这些需求,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文化环境。每一位读者的购书行为后面,其实都隐藏着文化因子。以文学为例,中国人喜欢有头有尾、故事完整、情节性强的小说,而对西方的一些进行静态心理分析、无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则难以接受。中国人讲孝道,重视家庭的和睦关系,因此关于孝顺观念的书,华人易于接受。而美国人则重视个人的独立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传记文学特别发达,人们希望从名人成功的足迹中借鉴经验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欲望。

文化是由多种价值观、信仰、习俗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特定文化环境下的读者的购书行为呈现出极大的一致性。作为图书的生产组织及销售者,应特别重视图书市场的文化环境,然后尽量使我们的图书生产和销售活动与文化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这样在图书市场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8.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人是生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社会中,他们的文化需求、阅读取向无不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影响。当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时,人们更趋向于理性,乐于“入世”,这时一些关于现实题材的作品较易被人们接受,像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小说的畅销就是极好的证明。而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时,人们的心理则趋于“出世”,超现实、幻想式题材的作品较易于被人们接受, 例如, 美国30年代异军突起的一些荒涎不经的“超人连环画”,就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以上,只是指出了了解图书消费者心理的八大门径,但要真正地进入门径,还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技术去进行市场调查,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推断,这样才能了解读者的心理态势,做好图书出版销售工作。

标签:;  ;  ;  ;  

论把握图书消费者心理的八条路径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