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改革开放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辟论文,改革开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08)05-0019-06

中华民族有重视道路的传统,《尚书·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1]P190 这里的道路是指道理。政治学中的道路,就是指国家、民族发展的方向、方法、道理。马克思主义者也很重视道路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给全世界无产者和广大劳动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并从理论上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初步证明这一道路的科学性。但斯大林把苏联经验绝对化,进而否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铁托从本国国情出发搞社会主义,被错误地批判为“叛徒”、“帝国主义的走狗”。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鉴于苏联的教训,“要引以为戒”[2]P23。要正确处理有别于苏联的种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当时还不具备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但理论界普遍认为,这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选择的方向和提出的原则是正确的,问题是晚年把基本国情和中心工作搞错了,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这就需要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宏观上的发展方向、方法、道理,包括领导力量、基本国情、中心工作、基本原则、奋斗目标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总体性的道路,这条总体道路是由四条具体道路汇合而成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一、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历了两个阶段。毛泽东的探索是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探索是创新发展阶段。毛泽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他的伟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搞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当时时代特点和国内环境决定,必须学习苏联,经济上搞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种体制虽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但比旧中国的经济体制好得多。从1952年到1976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3180万吨;原油产量从44万吨增长到8716万吨。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这就奠定了政治大国的经济基础。但也有问题。例如公有制的实现程度严重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挫伤了企业生产者的积极性;等等。这种一大二公三纯的经济体制、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再加上经济上的封闭半封闭状态,致使“文革”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这种体制迫切需要改革。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就是“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3]P255 农民的承包制代替“公社制”是一种改革,形式上好象是一种倒退,但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城市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进而向纵深方向发展。改革必然引起开放。从最初的四个“窗口”,到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全面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同时也完善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过去的“单一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从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上,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4]P236 这与毛泽东的认识不同。1956年,毛泽东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2]P170 几十年市场经济不发达,商品较匮乏,与这一认识有关。邓小平打破僵化的思想观念,提出搞市场经济的观点。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江泽民的贡献。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市场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依托,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但也有它发展的盲目性、不科学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5]P10 做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看似两字顺序的差别,实际上是治理理念的变化。“又好又快”强调“好”、强调质量优先;如果保证不了质量,“快”就没有意义,甚至带来破坏环境、增加能耗的负面影响。太湖“蓝藻事件”的负面影响还小吗?缴的学费还少吗?所以,要吃一堑长一智,“又好又快”发展。这里的“好”,具有经济运行健康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双重含义,就是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从“抓经济工作危险”,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敌对国家对我国“禁运封锁”,到我们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追求所有制的纯而又纯,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相并存”;从否定自由市场,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大跃进”盲目发展,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和突破性发展。没有这些突破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勃勃生机;经济也不可能从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也不可能从不足温饱到总体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相并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着政权的稳固,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稳定了国家政权,发展了经济文化,初显中国特色。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1957年出现反右扩大化,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逐步形成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中央出现了“一言堂”,地方出现“无政府”,全国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工作出现全局性错误。这就需要改革和创新。

改革伊始,邓小平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主张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党立国之本,同时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四项基本原则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根本任务的认识,对无产阶级专政基本任务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没有这些变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进步。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重要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制度架构。毛泽东晚年搞的“大民主”,结果发展为“无政府”。邓小平、江泽民反复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为此,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一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二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到民主法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四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五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六要完善制约监督机制,保证人民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这六个方面,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时代性和紧迫感。中外历史证明,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制度架构是否科学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具有决定性意义。难道东欧八国改革失败和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还不应引以为戒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东方大国来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踢开党委闹革命”,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无产阶级专政侧重于暴力镇压,到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和突破性发展。没有这些政治上的突破性发展,中国就不可能获得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没有13亿人民的团结一致,敌对势力就可能继续分裂中国。我们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它适应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政治发展道路的终极目标依然是实现共产主义。

三、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任重道远。毛泽东的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曲折。他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很正确的。但是,这一方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了,造成文化和艺术上的大灾难。大学6年没有招生,戏剧也只有“文革”中形成的八个样板戏,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知识分子被说成是“臭老九”,一些杰出科技人才被说成是“反动学术权威”,要斗倒批臭。面对这种局面,必须改革创新。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P208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教育界结束了那种“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的局面,文化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科技界出现了科学的春天。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6]P276 因为,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在当代,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项任务: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坚持文化建设先进性时,必须同时注意文化建设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建设失去基础和活力。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二是继承性与创新性问题。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这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作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中华民族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赶上时代,与时俱进。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问题。主导性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主导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相反,只有在多样性中体现主导性,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五是开放性与自主性问题。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要对外开放,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正在’吸收大量西方文化,文化开放,决不等于放弃文化的自主性。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单位,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主权独立和平等原则仍然是建构和谐世界的基础。

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三突出”原则,到“两为”方向;从“样板戏”的八花独放,到重新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批判“白专道路”,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文化领域的“空头政治”和“不讲政治”两种倾向,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三位一体”——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他提出在人民内部日常政治生活中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这些原则和方针的提出,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和谐。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出现了偏差,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被一部分坏人利用后,导致社会动荡,打、砸、抢横行。这就需要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社会建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知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经济。所以,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初步实现了小康,并确定了全面小康的目标。这就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即增加社会建设这一内容,并指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5]P37 为此,他又提出六项措施: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四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就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的和谐社会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路。经济要发展,政治要民主,文化要繁荣,社会要进步是时代潮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剥削人的经济制度,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人剥夺人的文化制度,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我们消灭了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国情出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诗·小雅·大东》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1]P460 毛泽东开始探索、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必如此。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如此等等。它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需要若干代人持续探索,需要党领导亿万人民不断开拓。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P11 这条道路的实质是富民强国,复兴中华。对这条道路,我们既要长期坚持,又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它的崎岖不平,增加它的平坦宽广。总之,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在曲折的道路上奋力开拓,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收稿日期]2008-08-12

标签:;  ;  ;  ;  ;  ;  ;  ;  ;  ;  ;  ;  ;  ;  

改革开放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