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一项教育运动。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既认同中华民族一体性,又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藏民族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教育,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校本课程 民族文化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缘起
在19世纪,西方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优势族群不仅在心理上对于其他族群抱有歧视外,另外因害怕自己优势权力丧失,于是采取各种方式试图将少数族群同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中,即所谓的同化主义政策。在同化主义政策推动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群因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逐渐流失而被动融入主流价值系统。他们的社会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地位得不到提升,社会生存环境恶劣等等。为适应多元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变革过程与教育策略,试图实现能够满足各族群文化平等、并存的教育理想,以解决族群间的冲突,提升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其涵义议论纷纷,提出不同的观点。但即使表述上不尽相同,主要目的都是促进教育公平,使不同的族群、团体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
1988年,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作演讲,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一经提出,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因此,我国的民族教育更强调“多元一体化教育”即“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在多样化中保持统一性”。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与族群、不同性别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改革运动。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既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又强调各民族的多元性。
三、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多民族、多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体共同生活在华夏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同孕育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各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相互往来交流中,创造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文化。如维吾尔族手鼓舞、傣族孔雀舞、朝鲜族长鼓舞、藏族集体舞等。傣族泼水节、彝族白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等。各民族文化特点突出、丰富多彩,多民族的人口结构特点构成了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二)大杂居、小聚居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居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少数民族教育意在传承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尊重、认同主流文化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一)课程设置——藏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将课程分成了三级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就打破了课程政策的中央集权模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能够进人学校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得到体现和发展,学校的课程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
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风格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而在民族地区的课程内容选择上仅仅使用国家统一教材或照搬内地学校教材,将会为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上带来很大困惑以及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内地课本上出现“汉堡”和对应的图片连线。内地学生当然很轻松地就能找出哪张图上画的是汉堡,迅速连线。然而拿到藏民族地区,尤其是经济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的牧区,孩子们没有吃过甚至都没见过所谓的“汉堡”长什么样子,又怎么能轻松做对呢?这种照搬过来的教材本身就已脱离了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经验,脱离了学生所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不仅无法完成预期目标,反而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挫败感。因此,在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时应该具有针对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民族优秀文化,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该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多元文化课程。
(二)教学语言——藏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比如白族年轻一代会说白族自己的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尽管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农牧区小学一般均用藏语授课,三年级后增设汉语文课。城镇小学实行双轨制教学体系。小学汉族学生班(也有个别藏族学生)以汉语授课为主,三年级后开设藏文课,课本是由西藏等五省区合作编写的藏文教材,对藏文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比藏族学生班低;小学藏族学生班以藏语授课为主,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汉语文课,也有少数小学从二年级开设汉语课,所采用的教材也是西藏等五省区合作编写的汉语文教材,对汉语文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比汉族班低一些。
西藏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不是很成熟,其中,双语教育师资是一大难点。培养懂藏语同时汉语水平也很好的老师,教育教学水平高、专业素质佳的老师对于提高藏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五、总结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西方,然而我国的历史发展、基本国情都与西方有相异之处,因此,万不可照搬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可依据我国教育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经验。当前,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必须通过“中国化”、“本土化”来完成外来的多元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沟通、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3
2、涂元玲.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5(4)
3、钱民辉. 略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2011(3)
论文作者:张琴 江梦莹 艾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文化教育论文; 文化论文; 汉语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学生论文; 藏语论文; 汉族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