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体的本质特征分析_模糊理论论文

应用文体的本质特征分析_模糊理论论文

应用语体本质特征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体论文,本质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写作与语言研究中,人们把用于公务或私务处理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章,称为事务文体或应用文体。专门从语言方面说,又称为事务语体或应用语体。它一般包括公文、规章制度、日常生活三类应用文。在众多的应用文体群之中,各类及个体应用文都有独特的语言规范性,但从基本理论上研究,应用语体又有共同的语言特征。本文只对应用语体的本质特征进行一些探讨。

任何语体,无论是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还是事务语体,都是交际的工具,都具有适应交际的共同的语言特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炼等。但是,由于交际的范围、目的和对象不同,各种语体还存在适应特殊交际功能的语言个性。应用语体为了适应社会事务往来的需要,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语言规定性。个性是本质的表现。因此,把握应用语体的个性,是从本质上认识和运用应用语体的一把钥匙。

笔者认为,应用语体的本质特征,即语言的确定性。

语言的确定性,决定着应用语体的其它特征,而具有“领导作用”。只有弄清语言确定性与其它各“性”的主从关系,才能能动地、创造性地把握应用语体。

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文事相符,文如其事。如言过其事、或言不及其事,不管你如何认真对待其它特征,都是舍本求末。这一本质特征,是事务交际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事务交际的目的,不是立论求深,推理明辨,议论风生;不是描物绘象,渲染夸张,绘声绘影;而是陈事达意,务求解决问题。日常工作中处理事务,总要说清要求什么,解决什么,决定什么,答复什么,……才能协调事务双方的行动。大至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小到契约、便条,概莫如此。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有过精当的论述:“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①可见,通体明确,让人们“不折不扣地”理解你所说的内容,以据此行动办事,这是应用语体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在语言文字上稍有不慎,一个词或一个数字不准确,一个句子意义含糊或有歧义,都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曾有一家报纸发布了市政府的一个通告,通栏大标题是“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通知。”通告的本意显然是要捕杀野犬、狂犬和在市区禁止养犬;但人们也可理解为“严禁……捕杀野犬、狂犬”。这一通告在语义表达上的不确定,难免为不法分子造成口实,给执行者带来麻烦。应用文是以实用为目的的,那么,可以说,正是这种实用的目的,决定了应用语体必须具有确定性这一本质特征。

应用语体的确定性,具体表现在:用词准确,词义客观,句法完整,修辞庄重。

用词准确,这是确定性的基础。确定,就不能含糊其辞,不能模棱两可,不能使人如雾里看花。某单位向上级提交的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写道:“我区小学本来危房就多,所以这次受灾倒塌也较严重:××小学几乎荡然无存,必须重建,急需大量建设资金和建筑材料。目前只能因陋就简,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和办法……。”由于该报告用了一些表意模糊的词语,所以很难认人知道究竟灾情如何,采用了什么补救措施,现状怎样,到底需要多少救援物资。试想,“上级”面对这样一份报告,能做到“心中有数,断然举措”吗?所以,“一词不虚设,一字不苟下”,这是应用语体信息确定的保证。所谓信息,也就是事实确定性的反映物。

用词准确,还必须严格选用近义词和多义词,注重词的基本义,慎重对待引伸义和比喻义。单一词义、基本词义,以及通用的引伸义、比喻义,是应用语体选词的主体。在一份关于整顿不正之风的红头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党员和亲属结婚时不许请客送礼大吃大喝。”传达时,底下人就笑。问之,曰:“党员若与亲属结婚,岂不违反了婚姻法?”毛病就在“和”字,即是连词,又是介词。而在此,两者都解释得通。如果换成“及”,则表意单一,且十分妥贴了。

词义客观,是指正确处理应用语体中人的主观色彩。词义原本是客观的,由于人的主观参与,才形成了褒贬词,引伸了词义。如果人的情感过分地参与,其含蓄、暗示等引伸手段会影响词的确定性。为了保持词义的客观性,在修饰语的使用上,应用语体注重限制性定语和状语。因为处理事务,必须直接地、连贯地表达事实要素,而事务的指称、时间、处所、方位、范围、程度,以及事务的因果关系等,主要靠限制性的定语、状语承担。同时,必须慎重使用描写性、表情性的修饰词语。例如:“为了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现将收缴犯罪凶器,通告如下”。②这段话中,连用了五个限定性状语,分别以目的、依据、方式、时间等各方面,对通告加以限定,使其表义客观、行文极为严密、准确。

句法完整,是语言确定性的保证。句法,是句子的构成成份及其结构方式,即句型。句法完整,即指句型成份完整,必须少用省略句型和变化句型。主语、谓语俱全的主谓句,是应用语体的主要句型;而没有主语或谓语的非主谓语,或省略主体的省略句,以及主谓颠倒、动宾颠倒的变化句等,容易干扰语言的确定性。

修辞庄重,是语言确定性的风格。不同的语体,则有不同的修辞风格。事务处理的严肃、庄重和审慎,要求应用语体的修辞必须“正襟危坐”、“郑重其事。”选择词语,务求与事务的名称、动态、程度相符。不用或少用变异修辞,如夸张、比拟、名称借代,词语移用、仿用等。应用语体的句形格调,以长短句相间的散句为主,对偶、排比的整句为辅。要控制象征、含蓄、暗示、幽默等表现手法。

由此可见,“确定性”这一本质属性,领导着、指挥着、规定着应用语体的遣词造句及修辞特点,它是“领衔主演”应用语体的语言手段。

研究应用语体的语言确定性,还要搞清应用语体中的精确词语和模糊词的使用、以及确定性与变异性的关系问题。

笔者从公文类、告示类、经法类和生活类应用文中抽样37篇,进行了模糊词使用的状况调查。这37篇应用文的实词或词组总量为7932个。

调查首先表明,应用语体中模糊词语使用频率低。在7932个总词量中,模糊词只有93个,占1.17%。即平均100个实词中,才能碰到一个模糊词。而取同样总词量的文艺语体比较,模糊词语达381个,占4.8%。这说明,应用语体既不能排除模糊词语,也不能随意使用;减少模糊词语正是为了提高语言的确定性。

调查又表明,应用语体中使用模糊词语多表示程度评价。表示行为程度的,如基本完成、严格遵守、过大开支、严格审查、更大贡献……;表示性状程度的,如比较严重,很严重……;表示度量程度的,如大大减少、时间很长、较大金额,等等。在这37篇应用文93个模糊词中,表示各种程度评价的模糊词有40个,占模糊词使用总量的43%。这类程度评价的模糊词,在决议、纪要、调查报告等评价性强的应用文中较多。这也符合在概括性、评论性、抽象性的语言类型文件中,模糊词语使用频率高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概括性、评论性的应用文中,模糊词语的使用,频率相对高些。但是,即便这一类应用语体,在时间、数量、地点、名称等表述上,也很少使用模糊词。

调查还进一步证实:应用语体中模糊词的使用,是以增强语言确定性为目标的。这里表面上看是矛盾的。模糊词本来是不确定的,却要增强语言的确定性,这恰恰是应用语体在模糊中求相对精确的独到之处。比如这样一段话:

“近几年农业增长的速度是罕见的,这主要是经过改革使原有的增产潜力集中迸发的结果。今后农业转向持续稳定的发展,将取决于改革的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民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应当看到,农业现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经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成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为复杂,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很多的。但是,只要把业已开始的改革坚持下去,把党的各项政策认真加以落实,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难题再多,也会一个一个地得到解决。③这里头的“罕见”、“不断”、“许多”、“很多”、“再多”,甚至包括“提高”、“改善”这些词,都是模糊语言。罕见,多少年、多少国有这样的速度没说,只是说了罕见;不断,要怎么个不断,会有多少次也没说;许多、很多,是多少也没说,都只是说了这么一个“模糊”的词,但是用在此处恰如其分,不但不模糊,不使人摸不着头脑,而且还相对明确,因此,模糊语言实际是相对明确。所谓模糊语言,在恰当的地方使用并不模糊,它与通常说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歧义语言有很大不同。

此外,为了提高模糊用语的确定性,在应用语体中,也往往使用“模糊概括+精确说明”的行文方式。即在为达到简洁明快点题的必要模糊语言之后,用精确说明对模糊概括加以说明,尽量使语言确定。如下列行文方式:

“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至1993年,产值增长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9倍,铁合金产量增长5倍,上交税利增长50倍。”

“绝大部分为内销,出口仅占总产量的3%-5%。”

再比如,中共黑龙江省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1993年10月11日下发的《关于严禁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大操大办婚丧事宜的规定(试行)的通知》中,对人们不好把握的何为“大操大办”,加强了确定性。第三条明确规定:“领导干部操办婚丧事宜,不准讲排场,要严格控制规模。提倡婚事不用车,丧事少用事。必须用车的,婚事限制在5台以内,丧事限制在6台以内,但不准无偿使用公车。经批准使用公车的,要按规定交款。婚丧不准用警车开道。提倡不摆酒席,必须招待的亲朋要限制在100人以内。”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看到,这种应用语体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不但在使用模糊词语时能尽量作到表意准确,而且通常还用一些数词把反映的内容量化。其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加强公文中所指内容的确定性。

另外,应用语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与其它语体杂交发生变态。如纪要、调查报告与政论语体交叉,会出现某些直接性论证色彩;笔记、日记、情书与散文语言交叉,会出现抒情笔法;修辞、题辞、对联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诗词语言的长处。但这些交叉的、边缘的语言形态,并不说明应用语体的本质特征可以改变。

在某些应用文中,除了解决事务的实用目的之外,还存在说明性、欣赏性、赞美性等附加目的。这种附加目的,也是导致语言形态变化的原因之一。但是,附加目的,毕竟不是应用文的根本目的。

事实证明,应用文中的语言变化,改变不了语言确定的本质特征。

那么,应用语体是否以其确定性而排斥生动性呢?非也。众所周知,任何语体都要求生动,只不过实现生动的手法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罢了。通常情况是,文艺语体,允许“创造性”想象,可以创造出扑朔迷离、若真若幻的意境;而应用语体,则以客观反映事物——事实为本。这种生动不是夸张的描写和词藻的堆砌,而是在准确、朴素、简炼中求生动,给人以真实、朴素、庄严美。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10月9日下发的《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治理乱收费的规定)的通知》中的一段文字: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乱收费造成的严重危害,把刹住乱收费的不正之风,提高到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加强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反腐败斗争和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克服消极畏难情绪,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加以治理。为此,各级党政机关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治理乱收费工作,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切实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治理乱收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务必在年内取得明显成效。对那些不认真治理,走过场、边清边犯、顶着不办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追究领导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这一段文字,把治理乱收费的意义、办法、途径、以及责任等,一清二楚地阐述出来,充分体现了应用语体准确简炼生动真实的语言特点。

总之,应用语体的使用,必须时刻把握实用和确定这一本质的规定性。在学习其它语体表达技巧时,不能以文害实。议论,要直接了当;描述,要真实不虚;抒情,要凝而不溢。

注释:

①叶圣陶《公文写得含糊草率的现象应当改变》,见《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15期。

②《上海市公安局关于收缴犯罪凶器的通知》。

③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标签:;  ;  

应用文体的本质特征分析_模糊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