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研究述评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研究述评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本质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文章,有数千篇之多;有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专著,也无不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讨作为主要内容。总体衡量,学术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创见,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视野,从而使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得到科学性的阐释与拓展,更加系统化和立体化了。但是也不可否认,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拓展之处。一是重复论述现象较为严重,大同小异文章居多;二是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缺乏有创新的见解,理论深度不够,甚至语焉不详,莫衷一是。这种状况表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形成发展

学术界共同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突破和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在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在毛泽东那里也没有,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的特征。这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科学成份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创造。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形成于何时?它的依据是什么?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一种观点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形成的最重要标志。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目的三个层面,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准确的概括。我们要坚持的社会主义,就是这“五句话”的社会主义。本质即规律,只有抓住这“五句话”的内涵来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从而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邓小平文选》中,曾四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第一次是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pp.313、314)第二次是1985年8月,邓小平针对“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疑问,明确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此时,邓小平还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2](pp.135、138)第三次是1990年1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p.364)第四次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再一次作出系统表述。以上分析表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不能仅仅局限于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的五句话,应该联系我们党逐步搞清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来加以全面理解。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来分析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萌芽和形成。认为这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拨乱反正过程中,以“贫穷的社会主义”作为反面教材,萌发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2)20世纪80年代中期,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历史经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判断;(3)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的理论概括。从这样一种“过程论”的视角,有的学者提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特征开始,逐渐深入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这种认识过程主要体现为:党的十二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六条基本特征;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概括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五条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十四大,明确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认识过程表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包含着这样一种动态认识路线:首先是抓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继而是从“特征”深入到“本质”,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的的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这样一种认识路线,使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解答进一步深化了。

二、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尤其是1992年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如何估价这种意义,直接涉及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的评价。在这方面,学术界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继承发展”论。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基本观点,并且从社会主义首要任务的高度对这一基本观点作出了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和最终决定力量。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被打破,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判断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合理,归根到底也必须看它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不仅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根本依据,而且也是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正如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深刻揭示的:“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3](p.307)而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归根到底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依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4](p.120)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放在首要位置,正是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也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一种抽象的真理和正义,仅仅以道德标准来谈论和衡量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之上。其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注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等社会发展基本要素的结合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现实任务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这就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和最终决定力量。但这不是唯一的力量。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力,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性质和状况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历史过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种创造表现为人们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目的性是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显著特点。由此可见,社会形态的本质是由三个不同层次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构成的。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必须全面地研究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创造和逐步建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文明社会。邓小平正是这样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活动的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因素来具体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这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不仅全面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基本原理,而且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任务和价值目标高度统一的基本规律。

二是“创新突破”论。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突破与创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完全不同的新社会主义观。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属性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则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点,以创立有利于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条件,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来构建社会主义本质框架的,这就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基本理论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突出经济,突出生产力;后者突出政治,突出阶级斗争。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观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共同富裕。

三是“澄清纠偏”论。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究竟是什么?在社会主义思潮产生迄今为止三百多年历史长河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争论以至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以来的一百多年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仍然存在着众多看法乃至岐义。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之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产生的犹疑和困惑,主要表现在:(1)游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人们在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时候,往往只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把生产力排除在外,认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只有它们才是社会制度本质的根本标志和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则没有阶级性和制度性,不能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能作为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准。(2)照搬“本本”机械地界定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他们那个时代出发设计的某些模式当成现阶段即可以实现的原则加以固守,甚至把某些脱离实际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成了不可动摇的社会主义原则。例如在相当长时期把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3)非此即彼绝对化地理解社会主义。由于“左”的思潮长期影响,人们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方面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从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和批判。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今天一些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犹疑和困惑,也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上述种种认识倾向,实质上是究竟要用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是要不要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事求是地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就必须彻底摒弃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改革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条主义态度,赋予社会主义本质以科学的含义。这是在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重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神圣历史使命。邓小平以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胆略,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经过认真的总结和深邃的思考,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思想,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摒弃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一切不符合实际的幻想,开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根本性、普遍性、长远性的指导意义。

三、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这个问题是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由于邓小平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谈论社会主义本质的,有时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原则”并用,因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论证与阐述,就出现了多种观点,有的岐义甚至很大。

第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1)生产力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点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是针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言的,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力的论述有一定的区别。(2)生产关系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这其中包含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内容。(3)根本目的方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的学者提出,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缺一不可,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服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共同富裕只能在保障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也有的学者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连接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中介。

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整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属于第一层次,主要讲的是生产力方面的内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属于第二层次,主要讲的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属于第三层次,它不仅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所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者统一发展的过程。三个层次形成社会主义有机统一的动态整体。

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多层次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级本质,即基础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二级本质,即中间本质,它是基础本质得以加速实现的条件和原动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三级本质,即终极本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效率统一观。

第四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由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目的这三个方面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通过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条途径,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绝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个方面。

第五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从三个层面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1)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体系,并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他一贯坚持从生产力角度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把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在一起规定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2)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之前冠以“解放”和“发展”,这绝不是一般的语辞修饰,而是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表明,邓小平不仅是从生产力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是从相对静止的社会形态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看成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3)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主轴和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揭示了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创造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生产力高度发展。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明的那样: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至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至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5](p.616)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决定作用,这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首要本质的内在依据。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民主、平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阶级首先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如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6](p.10)剥削和两极分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占有他人的劳动,是阶级存在的基础。因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本质要求。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力还相对落后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如果不能达到共同富裕,甚至导致两极分化,那当然就不是社会主义了。以上三个方面,也就是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全面本质。

在研究和阐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科学内涵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应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点。何为重点?由于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主要体现就在于能够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最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更必须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因此说,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点,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或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区别。还有的学者进一步论证,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基本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入手,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就是共同富裕。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概括表明,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富裕”问题;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与调整,来保障社会富裕的合理性,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排除社会富裕的不公平性,从而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共同”问题。社会主义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其最终结果就是共同富裕。因此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

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否排除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在社会主义中的本质地位?这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研究中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也是至今影响一些人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深刻理解的一个障碍。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形成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是“狭义本质论”。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应该是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内在属性的东西,这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等等,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仅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不具有内核的意义。事物的本质不是事物的全部而只是最根本的方面,坚持公有制既不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也不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外在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深刻性、稳定性,而事物的特征则具有表面性、变动性。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的体现,具有表面性、变动性的特点。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如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样,都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邓小平没有把它们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并不是不重视它们,而是为了克服以往只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界定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特征混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带来重大失误的片面性,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同是反映社会主义内在属性的两个范畴。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内部联系和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特征”是指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本质与特征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质的规定性与外在表现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最高层次的概括,既是决定社会主义特征的依据,又高于特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精神文明等,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的理论概括,是从社会基本制度层次表现社会主义内在属性的,是在社会各个领域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的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条件和手段,并不是目的本身。相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是属于第二层次的属性。社会主义最重要最核心的本质,应当体现在社会主义目的上。传统社会主义没有把本质和特征区分开来,用特征和手段取代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大贡献,是第一次分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为科学地坚持社会主义特征,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指明了方向。

有的学者进一步分析指出,全面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争议就会迎刃而解。第一,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回答,包括两个层次含义:第一层次,也是首要层次,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层次,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这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两个层次不是并列的,第一层次决定第二层次,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第二,邓小平一贯把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等社会主义特征看作为一种逐步实现的过程,坚决摒弃那种把公有制、按劳分配当成目的,把公有制、按劳分配静止化,认为一旦建立就不能更改,更改了就是抛弃社会主义,从而陷入对贫穷的公有制和虚假的按劳分配盲目崇拜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这一点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上两点说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和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一贯论述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表现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实现的形式和实现的程度,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也就是说,只有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实际要求来决定。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比如,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是究竟什么是公有制?如何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如果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要求,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公有制搞得越大越纯,就越脱离实际,也就越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最后必然导致贫穷的虚假的公有制。一定时期公有制规模的大小,程度的高低,归根到底必须依据两条:一条是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再一条是能否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事求是地确立公有制的程度和拓展完善公有制的途径。又比如,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这也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是按劳分配究竟如何从一般原则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机制,使之真正发挥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一个尖锐问题。影响按劳分配原则具体贯彻执行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是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不是导致平均主义,就是导致分配不均甚至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长期发展的过程。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就形成这样一种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抓住时机利用条件先发展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这样一种思路,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其他如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其发展的方向和实现的程度,也无不受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只有坚持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从有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发展出发,寻求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有效形式和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坚如磬石,也才能依靠全体人民的觉悟和素质建构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从而使社会主义真正步入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

另一种意见是“广义本质论”。有的学者认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应该联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而不能仅仅局限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概括。所谓社会主义本质,即能够规定社会主义基本面貌的东西,这样,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等,应属于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从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来看,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有制关系是区别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将公有制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之外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还有的学者指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是说就是从生产领域、从生产力方面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而是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上说明社会主义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属性。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只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在其中;坚持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坚持公有制,共同富裕才有保证。这才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实质所在。

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着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等特征,包含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很明显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包括所有制、分配和人民政权的性质。在现实生产力条件下,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难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社会稳定,也就无法进行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社会主义本质包含着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还有的学者指出,除计划经济以外的社会主义特征同社会主义本质是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常使用社会主义的“特征”、“基本特征”、“本质特征”等概念表达类似“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使用这些概念时,实际上是分别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作出的概括。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此外,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物质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有时也被列入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中。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前两条突出了生产力的地位,后三条虽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社会主义不具有本质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虽没有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而且要把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两个文明都建设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都说明,原来我们理解的社会主义特征,除了计划经济这一条外,都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容,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概括是相一致的。

五、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以上综述表明,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虽然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但是总体看来,还不够深透,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当前拓展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研究,亟须进一步研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

(一)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历史地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创造,这种理论创造,包含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哪些是继承?哪些是发展?继承与发展的“结合点”是什么?只有深入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赋予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以更加深厚的理论内涵,而避免作出肤浅的甚至是庸俗的解释。

(二)如何从我们党的新的理论创造的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包括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在内的邓小平理论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继续推向前进。社会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当前亟须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入研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无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作出了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此等等,显然是极富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理应引起关注。

(三)如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现实价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社会实践,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迫切需要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指导。显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进一步深化。这还是一个未被提及的研究领域。十六大报告通过的新党章,删去了十四大党章增加上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这显然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这种修改,不仅直接关系到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认识,而且直接关系到对党在现阶段一系列重大方针包括如何对待两极分化和剥削问题的判断。

(四)如何从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与价值目标的角度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涉及是从社会主义现实状况的角度还是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还是置于理想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讨,突出特点是从现实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寻找“社会主义可能性”的依据和道路。这既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也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指明,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就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对待。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讨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上弘扬科学精神,还是一个十分长期的任务。

标签:;  ;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研究述评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