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浙江义乌 322000)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B超评估子宫内膜厚度与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因阴道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厚度≥4mm而接受了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的无症状绝经后女性临床资料。结果:共86例患者纳入了该项研究,阴道B超发现子宫内膜≥4mm的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其最常见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58.14%),其次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38.37%),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24%及2.33%。而当子宫内膜≥11mm时,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明显增增加(33.33%)。糖尿病、BMI>30、未产妇为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对于阴道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在4~11mm之间的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较低,进行病理检查上可偏保守,除非患者具有子宫内膜癌发生高危因素,而对于子宫内膜≥11mm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应积极进行病理检查。
【关键词】阴道B超;子宫内膜厚度;无症状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
【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144-02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有阴道出血症状的绝经后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0%[1]。阴道B超是子宫内膜病变的主要筛查手段之一。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健康查体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我们常在无症状绝经后女性中发现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然而其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变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对于有阴道出血的绝经后女性,大部分指南建议以4~5mm子宫内膜厚度为界,决定是否进一步行病理检查[2]。然而对于发现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增厚时何时需要行病理检查,尚无明确的定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6例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资料,初步探讨阴道B超评估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变之间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进行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厚度≥4mm,无阴道出血症状,并且接受了宫腔镜检查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的绝经后女性86例。研究对象中其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51岁,平均年龄(60.95±6.89)岁。86例患者中,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2例,不典型增生患者1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50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患者33例。
1.2 方法
分析阴道B超发现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与宫腔镜确诊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孕产情况、乳腺癌病史、服用三苯氧胺情况对其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12.50±2.12)mm,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5.9±0.0)mm,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7.14±1.90)mm,单纯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6.58±1.35)mm。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或单纯子宫内膜增生患者(P<0.05),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6例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1mm患者中,2例(33.33%)为子宫内膜癌,4例(66.67%)为子宫内膜息肉,而80例子宫内膜小于11mm患者中,仅发现1例(1.2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未发现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
83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含单纯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59例(71.08%)患有高血压,23例(27.71%)BMI>30,6例(7.23%)为未产妇,7例(8.43%)为糖尿病患者,4例(4.82%)内膜厚度大于11mm,3例口服他莫昔芬(3.61%)。2例子宫内膜癌及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1例(33.33%)患有高血压,1例(33.33%)BMI>30,2例(66.67%)为未产妇,1例(33.33%)为糖尿病患者,2例(33.33%)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1mm(见表2)。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患者中糖尿病、未产妇、BMI大于3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P<0.05)。
表1 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B超发现的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4mm)患者中,最多见的内膜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58.14%(50/86),其次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38.37%(33/86),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24%(1/86)及2.33%(2/86),结果与R. Laiyemo的研究结果相似[3]。但是,我们研究结果中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7.14±1.90)mm小于R. Laiyemo[3](11.39±6.63)mm的研究结果。在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11mm患者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明显升高,为33.33%(2/6),其结果明显高于R. Laiyemo[3]研究结果9.1%。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①因为研究样本量较小,其结果存在较大的波动;②B超医生个人主观差异,部分内膜较厚患者其B超即考虑子宫内膜息肉,因此对样本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子宫内膜大于11mm的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应积极进行病理检查,避免漏诊子宫内膜癌患者。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阴道B超是子宫内膜癌的首选筛查方法。Ginnella等[4]则认为子宫内膜厚度8mm是预测有绝经后出血者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最佳截断值。最近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均未发现无出血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增厚的有效截断值,对子宫内膜增厚的无出血绝经后女性的最佳处理策略尚未建立。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如果将子宫内膜厚度≥4mm作为标准,那么近1/3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将受到不必要的宫腔镜检查。并且就我们的研究结果而言,在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绝经后女性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很低,仅为2.32%,明显低于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后女性。但是如果将子宫内膜厚度≥11mm作为标准,那么近3/5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将被漏诊。而Lieng et al[5]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否有阴道出血症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均应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糖尿病、BMI大于30及未产妇的比例明显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P<0.05),表明上述因素为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绝经后B超发现子宫内膜4~11mm的无阴道出血症状女性,仍无最佳处理方法,建议进行个体化评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女性,在行病理检查上可以处理积极,对于无高危因素患者,如第一次发现,可以先进行随访,如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也可进行积极处理。
综上所述,阴道B超对于发现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变具有一定价值,对于子宫内膜厚度4~11mm患者,处理上可偏保守,除非患者具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而对于子宫内膜≥11mm患者,应积极进行病理检查。
【参考文献】
[1] Elfayomy, A.K., F.A. Habib and M.A. Elkablawy, Erratum to: Role of hysteroscopy in the detection of endometrial pathologies in women presenting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and thickened endometrium. Arch Gynecol Obstet, 2015. 291(3): p. 709.
[2] Seckin, B.,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sonography for detecting endometrial pathologi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and without bleeding. J Clin Ultrasound, 2016. 44(6): p. 339-46.
[3] Laiyemo, R., et al., Do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hickened endometrium on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in the absence of vaginal bleeding need hysteroscopic assessment? A Pilot Study. J Obstet Gynaecol, 2016. 36(2): p. 223-6.
[4] Giannella, L., Asymptomatic thickened endometrium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unnecessary examinations. 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 2015. 55(1): p. 100.
[5] Lieng, M., et al., Hysteroscopic resection of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endometrial polyps.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07. 14(2): p. 189-94.
论文作者:王晓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子宫内膜论文; 患者论文; 厚度论文; 阴道论文; 息肉论文; 女性论文; 病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