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几种关系,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3-0133-01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在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于过去的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1、怎样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1.1 前提准备。准备的目的在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铺垫。
1.2 探究新知。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纲要性思考题,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
1.3 拓展运用。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教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教材,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1.4 总结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2.1 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保证。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2.1.1 构建一个情理相融,科学人文并重的数学课堂,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意义建构,但能否成功地进行意义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主观上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加以整合,构建科学人文并重的数学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 构建一个没有边界,内外互联开放的数学课堂,适当把握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如今的数学课堂应该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内课外互联为一体的数学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教师和学生都想要的数学课堂。
2.1.3 构建一个平等互助、师生共同发展的数学课堂,给足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平等,即师生在课堂中应该是人格上平等的生命体,应该互尊互爱。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对话,进而产生互动共鸣,达到师生的共同发展。
2.2 适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论,也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2.1 评价时间要及时。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把评价经常性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多次自我反馈的机会,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成为一种习惯。
2.2.2 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认识,要以学生个体纵向比较为主,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同学之间的互评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2.2.3 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评价可以是集体评价,也可以是个体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与自评;可以是书面形式的评价,也可以是口头形式的反馈。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重视学生发现阿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3、正确处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几种关系。
3.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与理解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2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变化与发展,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获取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验与感悟,丰富自己的经历与经验,从而形成“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当然,我们在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也不能弱化。
3.3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合作学习不能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此外,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大多数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给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尽力创设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论文作者:王清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课堂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