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审计的难点与对策_内部审计论文

高校后勤审计的难点与对策_内部审计论文

高校后勤审计的难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对策论文,高校后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校后勤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难度大

高校后勤实体经营的复杂性,造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因而相对学校教学、行政部门,审计难度较大。

1、高校后勤经营涉及多行业

通常情况下,高校后勤集团下设饮食、交通运输、物业管理、商贸、通讯邮政、水电服务、小型维修等中心,涉及高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行业有各自的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审计人员在对高校后勤进行审计时,往往需要了解各中心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核算的方式方法,投入大量的人力,耗费较多时间。

2、高校后勤经营分布多校区

为适应高校扩招的要求和高校合并的形势,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分校区。这些分校区有的在远离老城区的大学城征地获得,有的由几所高校合并形成,校区之间往往相距很远。而学校的后勤服务又要涵盖不同的校区,这给材料采购、营业款收取等业务活动的开展带来极大不便,给后勤实体内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跨地区的后勤服务无疑会增加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

3、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改革以来,有的高校后勤实体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实体,其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按《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办理。大多数高校后勤并未注册成为法人,只是模拟企业运行,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的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很多高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实行成本核算,但其成本核算又是不完全的,比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就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由于高校后勤实体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在财务上要接受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按规定向学校报送会计报表,在财务核算上具有事业单位财务的性质。因此,财务管理性质和制度上的特殊性又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难度。

(二)审计风险高

高校后勤审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后勤方面分析,主要在于:

1、后勤经济业务敏感、复杂

高校后勤是学校的二级部门,下设有独立核算的中心,根据职能差异,分为经营型、服务型、管理型,各中心各具特点。高校后勤改革,赋予后勤实体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的自主权;在人员管理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用工,确定人员薪酬和年终分配政策;在财务管理上,有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现金流量大;在物资管理上,有独立的物资采购权,物资种类齐全、需求量大,每日变化频繁。如果管理不严,极易发生弊案。由于业务量大,使得舞弊又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2、内控制度薄弱,执行不力

十年改革,高校后勤实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都比较低。后勤实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强,导致弊案频发,如采购员收受商业贿赂、收款员的贪污行为等,后勤成为高校职务犯罪高发的领域之一。内控制度薄弱,执行不力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后勤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审计缺乏力度和深度

1、对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存在着忽视后勤审计的问题。一方面,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防错纠弊、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后勤审计在改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后勤改革等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后勤实体人员对审计存在偏见,认为审计是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会影响正常工作。

2、审计力量薄弱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使高校的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不断加大,学校审计处往往几个项目交叉进行,既影响审计进度,又影响审计质量。后勤审计由于业务量大、审计风险高、占用人员多,常使审计部门望而却步。有的二级后勤部门几乎是审计的盲区。

(二)审计评价难

1、缺乏审计的评价指标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等法规对高校审计的原则、范围、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缺乏审计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体系,审计评价缺乏客观依据。作为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完成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是后勤实体的职责所在,而后勤的企业化管理又要求高校后勤注重经济效益。在进行审计时,如何界定后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成情况,无具体的评价标准,审计结果常存疑义。

2、高校后勤实体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经济责任不明确

高校后勤集团在成立之初,是由原来的总务处、劳动服务公司等部门组成的,很多学校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后勤实体占用学校的资产情况在后勤账上没有反映。在会计核算上,虽然进行了成本核算,但不是完全的成本核算,没有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也不全面;在资产管理上,后勤实体对学校的固定资产有管理权和使用权,并没有处置权。有的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已没有使用价值,却由于审批权限等原因而无法处置、销账。这些原因都致使后勤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常无法对后勤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三)审计整改难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对高校后勤的审计是对其整体经济工作所进行的全面检查。内部审计的强制性不如国家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一般不如社会审计,加之学校对审计成果督促、落实检查不到位,因此,作为被审计部门一般对内部审计的审计决定或审计建议不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种种影响审计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现象,由于高校后勤运行的特殊性,使有的后勤工作者认为后勤是经营单位,可以特殊一点;涉及到甲乙方关系时,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和后勤实体协同解决的,没有校领导的督促,往往不了了之;对于整改效果,缺乏检查。

(四)审计观念落后

目前高校后勤审计的重点还是放在财务收支的常规性审计,审查有关的法规和制度的遵守执行情况,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审计职能偏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等角度出发的内控审计、管理审计少,审计内容单一,范围狭窄。

(五)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后勤运行同时具有企业性质和教育属性,经济业务流程复杂,种类繁多,而会计核算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和规定,这些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高校后勤审计的对策

(一)加大后勤审计工作的力度,排除审计工作的困难

各级领导对高校后勤审计工作的重视是加大后勤审计工作力度和深度的前提条件。审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制度建设、干部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认识在高校后勤加强审计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应全力支持审计工作,切实帮助审计部门排除工作干扰和阻力,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后勤部门应积极配合,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加大后勤审计工作的力度。

(二)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合理评价工作业绩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提供依据,提高审计结论的说服力。审计评价指标应结合后勤工作特点,正确反映其管理者的工作业绩,特别应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

(三)更新审计观念,“监督”和“服务”并重

经过十年改革,高校后勤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很多学校对后勤的投入,由过去“以钱养人”转变为“以事养人”,高校后勤实体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这不仅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要求,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后勤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的发展,不仅需要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更需要以内部控制和提高效益为导向的内控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这就要求后勤审计更新观念,更多从后勤事业的发展出发,“监督”和“服务”并重,保证后勤事业稳健发展。

(四)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定期检查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整改难的现象,应切实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任职、升迁和单位评优的重要参考,强化审计效果。对审计整改情况定期检查,纠正审改脱节现象。发现屡审屡犯的情况,要向主管校领导汇报,确保整改到位。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各单位管理特点、了解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综合判断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化解和避免审计风险,完成审计任务。学校的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实行轮岗制度,以熟悉单位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特点。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界限。一支遵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内部审计专业队伍,是完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

(六)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力量,确保审计任务的优质完成

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中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针对高校后勤的特点,在学校内部审计力量有限、审计任务重的情况下,可以委托资质较高的社会审计机构对高校后勤进行审计。

标签:;  ;  ;  ;  ;  ;  ;  ;  ;  ;  

高校后勤审计的难点与对策_内部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