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教师进修学校 718400
摘 要:从今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段“部编本”语文教材将替代人教版语文教材,并在学校推广使用。对照新旧教材,从编辑发行意义及形式内容变化等方面,我认真学习研究,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在此就今后如何做好语文新课程教学作了分析思考,以与各位教育同仁商榷。
关键词:新课程 部编本 语文教材
一、新的版本教材需要转变新的教学理念
面对新教材、新要求,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只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应试教育阴影,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形成新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基。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国语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音节的和谐、统一,追求琅琅上口的阅读效果。而“部编本”语文教材精选的课文都是名家经典,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流畅度、表达的生动性,就要先引导学生感知,体会课文语言美的魅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要角色,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1.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这次教材版本的革新,我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笔者认为,新课标下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这次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着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激活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我们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知识结构、编排体系、重难点的情况下,还要研究学情,然后依据学情、参照《课标》目标任务要求有针对性地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4.重视教法,整合各种因素,激活课堂。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语文教学遵循语文学科性质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流程结构,但也不是千篇一律、万般皆用。不同的体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对象其要求不同,教学方式自然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适时地进行操作。诸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大小课堂的互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等。
5.体验成功,及时激励评价,激活课堂。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30%。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及时的激励与肯定。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即使学生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缓的语气,如“没关系”、“再想想怎样说更好”等句子加以鼓励、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万不可伤及学生心灵。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图,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总之,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要潜心研究,善于总结。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
论文作者:苗迎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源头活水论文; 能力论文; 教材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