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徽州贞节匾额探析论文

清至民国时期徽州贞节匾额探析论文

清至民国时期徽州贞节匾额探析

李仁靓,朱华东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

摘 要: 以安徽省源泉民俗博物馆所藏部分徽州地区清至民国时期贞节匾额实物资料为研究基础,辅以对前人匾额研究的参考与借鉴,对清至民国时期徽州地区贞节匾额文化进行初步探析。从贞节题材匾额的物质文化角度切入,介绍贞节匾额的型制规格、装饰艺术与书法字体,进而对贞节匾额的语用习惯、文字内涵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贞节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发展至明清乃至近代,其规格型制的应用已有了一定的标准与规范,旌表贺颂功能不断发展,日趋完备。贞节题材类匾额就是此功能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与变异,是政府颁发或民间赠予忠贞守节女子的物质奖励凭证,除对妇女守贞行为的嘉奖外,更主要是由上及下宣传传统伦理道德、树立精神乃至行为楷模的一种方式。

徽州地区人杰地灵,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对作为建筑装饰部件的匾额的保存较为丰富,也不乏一些贞节类题材匾额。在收集资料[1]的基础上,对清至民国时期徽州地区贞节匾额进行尝试性研究。

一、贞节匾额型制及特征分析

(一)型制规格

根据相关学者的分类,贞节匾额的型制大小与赠匾年代、赠匾之人的身份都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徽州贞节匾额多数属于中型匾额,也有部分属于较大型匾额。这一规格分布状况是考虑到匾额悬挂的便捷性。匾额的规格与建筑物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民居建筑皆是个人或各户力量所为,无法与大型匾额相匹配。而中型匾额的大小与一般房屋建筑相得益彰,制作工艺上较之大型匾额也省些工时与费用。除此之外,受匾人个人经历的社会教育影响力的大小、赠匾人个人的赠匾心理与目的等对匾额性质规格也有影响。

教书育人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 和以往的学习方式不同,大学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没有了教师与家长的陪伴、督促,而变得迷茫,不知所措,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降低,很容易出现自闭、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报道指出,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也面临同样的境况,心理测评不合格人数在逐年攀升,这与在校大学生没有得到教师足够重视有一定的关系,生活学习中出现问题无人可以倾诉,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道直行天地宽。中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条不断通畅延伸的黄金通道,正助力中国巨龙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从个人这一层次来说,首先即是对明清徽州女性贞节观念乃至自我认知的影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徽州女性处于一种贞节期待与压力之下,无法以与男性平等的行为方式生活,在这种对自我身体的掌控处于被动的状态下,思维亦更进一步受到限制,降之于身体与心理的压抑使其很难在生活中求得自由,更不用说在社会中寻求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女性多数没有取士入官光宗耀祖以文戎之功显现于世的机会,只得在这种贞节压力之下,忍受着生活带来的巨大艰辛,守贞如故,形成一种对来自家族甚至政府的褒奖的渴望与向往,而此种心态亦是在压抑自我之下形成的畸形心理,长此以往的结局只是女性地位循环式的低下与没落。

其二,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其教学意义通常是让学生较好地对函数动点问题中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并在图形上对具有较强价值的已知条件进行标注,明确问题中具有的变量与不变量,变量可导致哪些量的改变,可使用未知量对线段的长进行科学地表示。

徽州商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人集团之一。至清代,徽商在初步发展的商品经济中异军突起,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商帮。富庶的徽商经济一方面为精巧的匾额工艺奠定了物质基础[12]——匾额制作工艺繁重,政府旌表的经费往往不足以支撑匾额制作的材料、人力费用,以至于财力薄弱之地受匾者往往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萌发稚弱,生产市场总体较为狭小,徽商外出所获巨大的经济利润无处挥霍,又出于对家乡土地的恋眷与热爱,便转而投向土地购置与房屋建造。在徽州建筑的繁荣之下,匾额作为建筑的眼睛,自然也得到了大发展。纵观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皆有“无匾不成堂,无联不成居”的约定俗成。此外,徽商发达之时不忘宗族乡情,为宗族建设不遗余力,因此也为节妇的生活带来了相当的经济保障,使得达表彰年例者较众,这也是我们所见的贞节匾额往往节寿同祝的原因之一。历史上,徽商因其贾而好儒之特点,又被称为儒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徽商除了逐利,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坚定的传承人,他们经商致富后,仍然十分重视文化修养,强调家族后代的教育,重视为官仕途的铺造,乐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匾额的型制规格也与赠匾之人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旌表贞节匾额即朝廷礼部特批制作颁发的匾额,有着一定的规格限制,匾额大致标准长约160厘米左右,清光绪二年(1876年)“奉旨旌表节孝”匾额长162厘米,体现了严格的礼制等级规范;但是其余赠匾之人尤其是受匾人亲眷,不受这一规格限制,如清时受匾人子女好友恭□宗台学清□□赠郭老夫人“劲节古稀”匾额长240厘米。这与旌表制度、赠匾人个人心情有关。

(二)装饰艺术

装饰纹样往往以雕刻、镂空、髹漆的工艺进行展现,是欣赏匾额艺术时十分明显且直观的艺术形式。匾额艺术美感除了匾文字体本身所蕴含的风采之外,便体现在中国传统积淀下来的雕刻纹饰之上。贞节匾额上也有较为丰富的纹饰装饰,这些纹饰与匾额内容相互呼应,且有着一定的特性。受众为女性的匾额,除了考虑到匾额这一宣传物本身应具备威严醒目的装饰风格,又考虑到女性的柔美特质,进一步加入了反映女性心理及品质的纹饰图样,常见的有象征高洁的花朵与寓意吉祥的龙凤纹。其纹饰首先较为舒展柔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受匾女性的吉祥祝福。如“苦节传贞”,采用沥粉金漆工艺刻绘了八宝博古纹等,寓意清雅高洁,且寓有祝颂长寿的吉祥意义。再如“奉旨旌表节孝”(清光绪二年奉旨旌表儒童卢绍笃之妻刘氏匾),纹饰为描金芝草纹及龙凤纹,对称呈现,体现出一种庄重宏大的美好。这些纹饰多以二方或多方连续的组织形式用于边饰纹样,共同特点是藤蔓延绵、缠绵不绝、舒展柔美,故而此类纹饰寓意生生不息、千古不绝、万代绵长。

匾额的装饰艺术除了边框或底面纹饰之外,还有油漆及彩绘工艺所缔造的色彩之美。油漆和彩绘一方面给匾额提供了防护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有着一定的象征作用。贞节匾额的用色基调大多较为庄重大方,但也不乏华美显耀之感。如“贤节流芳”,这块匾匾心为朱底金字,黑框且内外边框描金,深红色与金色相互映衬,热烈深沉又不失夺目。在国人眼中,红色热烈鲜艳,象征着庄严、吉祥、喜庆,且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值得庆贺的时刻倾向于选用红色。与此同时,红色也是权力的象征,官府常用此色作为匾额用色。又如“节孝”,这块匾额采用了黑底金字的组合,黑色与金色搭配得相得益彰,尽显厚重与尊贵。首先,黑色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带有崇拜色彩的神圣之色,它深沉、厚重、肃穆、庄严。黑色作为底色十分常见。而金色因是黄金之色,代表着尊贵与财富,又因其十分醒目,常用来点缀字体。

匾额书法亦是匾额上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中,也有属于匾额自身的一席之地,题在匾额上的书法称为榜书。在贞节匾额之中,匾额书法的作用在于标识并表达文意以起到宣扬教化之用,因此考虑到多数百姓对书法字体的辨识度与接受度,贞节匾额主要采用庄严端正的楷书或是行楷,也有少数行书,字体端庄、浑厚,给人以威严、敬重之感。

二、贞节匾额语用及内容分析

4.传统与理学

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旌表贞节:“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核,转达上司,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9]以后“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闾。”[10]这就在徽州宗族的乡约法之上进一步确认了贞节规制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嘉庆会典事例》于顺治五年(1648年)规定:“孝子顺孙又义夫节妇,自(顺治)元年以后曾经具奏者,仍行巡按,再为核实,造册报部,具题旌表。”[11]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旌表制度不仅有许多物质鼓励,而且可以获得声名上的美誉,对被旌表者的家庭和宗族而言可谓名利双收。这些实物奖励,使得大量宗族家庭、普通百姓对修建坊额异常热衷。政府行为同时刺激着民间互赠匾额之风,民众通过这种礼尚往来,表达对亲朋长者的敬意。

此类型匾额数量颇多,基本上以松、柏、竹、兰花、萱草等四季长青类木本和草本植物为主,常以终年不凋、资质坚韧的松柏和宁折不弯的竹子称颂坚守贞节的女性。竹和松作为“岁寒三友”其二,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松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实际无论松树还是柏树,都不畏冬季严寒,四季常青,它们都是树龄较长的树种,尤以柏树为甚,其形状突兀,造型沉稳,用作赞美贞节,亦有美好、稳健、长久不息之寓意。匾额中应用金石类物体比喻,形容节妇们志守贞节的铁石心肠,表明意志的坚定。人们一般认为,没有什么比金石之类更坚硬的物体了,没有什么比美玉更加纯粹无暇,也没有什么比它们存在得更加久远,永不消失了。

永宣年间的青花瓷绘制特点明显,其主要借鉴传统的中国画技法,追求线条的流畅、意境之深远的艺术效果。青花的绘画手法包含有三大类,有线描法、双勾填色法、没骨法。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主要使用的绘画手法是双勾线,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喜好用粗笔写意,细笔描绘。而宣德年间青花则采用的是粗线勾勒渲染,具有纹路清晰的特点。青花瓷的绘画技法与传统的国画水墨方式极为相似,无论从笔法、意境以及气韵之上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在单一的色调种追求浓淡的差别。这种差别逐渐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这五种颜色效果,根据装饰的需要各色分染,达到层次鲜明颜色隽秀的艺术效果。

在女性为受匾人的匾额之中,寿匾数量颇丰,这与中国古代崇拜长寿的风气有关。在寿匾之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赞美女性贞节操守的字眼,因为在古人眼中,女性的长寿如若不节,也是毫无意义的,又因为女子守节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限,因此许多匾额之中将对贞节的赞赏与恭祝长寿相结合。贞节匾额中常有“节孝”“奉旨旌表节孝”匾。孝道是中国封建王朝十分看重的一条道德标准,孝悌之言也是儒家的行为准则之一。将妇女坚守贞节和“孝”相结合,即所谓的“节孝两全”,充分体现了儒家和谐社会思想中强调的“孝道”思想。从当时社会风气所倡导的女子贞节行为来看,节和孝是分不开的,因为节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担负起代替丈夫对其父母尽孝的义务。[2]因此这也是节妇之苦的来源之一,节妇不仅要自我保守,还要拥有强大的内心,照料其上的父母长辈,养育膝下的子女晚辈。传统中国社会以家族为中心,尤其在徽州大地上,宗族之制尤为盛行,宗族内部讲究长幼亲疏之序,而相对来说,多数的道德责任落在了家族女性晚辈的身上,尤其是丈夫去世之后,女性的孝行非常受到重视。

三、贞节匾额文化成因探究

明清时期徽州贞节匾额是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产物,贞节匾额与政府旌表节妇的另一种物质手段——贞节牌坊,一起构成了反映当时道德价值观念的实物表征。作为一种守节护德的文化代表,贞节匾额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可以说,贞节匾额是不断强化的贞节观念的物质载体,是道德伦理教化的物质形式,更成为了清朝大力宣扬贞节观念、行为的文化象征。清代对此还有所规定:合年例者,给钦定“清标彤管”四字匾额嘉奖。[3]此外,宗族内部对节妇守贞也有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褒奖。由此,守贞之风气大大盛行。而这种贞节流行的文化现象借由匾额这一实体留存至今,使得我们如今得以窥知一探。

2.专制与旌表

2014年,湖北大学社区学院成立,办公地点分设校内继续教育学院和徐家棚街道办事处两处,以繁荣社区教育、丰富社区文化、服务社区发展为宗旨[2]。

地理环境与人类行为有某种内在联系。[4]一方面,徽州多山而崎岖的自然景观为村落园林文化创造了天然的建筑基础,影响着当地人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手段,徽州匾额以徽派建筑为载体,其雕刻艺术也来自于传统积淀下来的徽雕技艺;另一方面,这种万山环顾的地貌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兵荒马乱的干扰,为古建与文物的保存提供了先决条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贞节匾额文化也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徽州居民分为本土居民与迁入居民,而迁入人口往往比例更大。中原战乱不断之际,徽州凭借自身山多封闭的地理环境特点,相对保有一方净土。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5]这就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行前完婚,而后数载,甚至几十载方能返乡省亲,形成了徽州男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局面和“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特殊婚姻风气。[6]在这种情况下,宗族长者为了子嗣的一脉相承,便以约定俗成的乡约规章形式强制保证女性的贞节。而上升到政府对贞节妇女的掌控,除了运用相应的法规法条制度外,更是通过贞节匾额或牌坊的实体奖励来表彰节妇烈女,这不仅是对女性个人的物质奖励,同时也是对整个家族的精神褒扬,这种由下及上又从上而下环复作用的体制,使得贞节匾额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广。

1.地域与民风

旌表,即是“旌别表彰”。旌是表扬、表彰之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7]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曰:“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8]旌表示显扬、奖励的意思。旌表制度常常表现为一种可见的政府行为,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为宣扬所谓的正统道德理念甚至是价值枷锁所创设的一种制度,表现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除了对男性考取功名者或为官者的旌表,便是对女性贞节观念进行压制的一种欺骗性工具。

以历史上的成语典故来赞美女性的贞节,是贞节匾额的一种普遍现象。如“婺星”的典故,此类典故出自于对“婺星”的传说和理解。“婺”,星名,即女宿,又名须女、务女,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颗。古代人们将婺星当做完美女性的象征,因婺星高高悬挂于天上,闪闪烁烁,给人一种神秘幽冷之感,故在旌表节妇时,将此星比做那些贞节女子。以自然界的物体来比喻赞美封建社会女性的贞节,是贞节类匾额的一大特色。大体上,徽州女性贞节匾额可分为以植物为比喻和以金石为比喻。

3.徽商与儒商

跟我学汉语——《汉语知识及日常用语》。结合日常生活所需编写汉语教材,将知识介绍及日常用语教学融为一体,实用性好、参与度高。可涉及衣食行住、礼仪文化乃至时事政治。拟借鉴《英语900句》或《跟我学英语》。

公路路基路面防水施工作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路基路面防水施工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施工环节较为复杂,因此,相关单位有必要加强对路桥施工中,公路路基路面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公路工程质量的提升和路桥企业的健康发展。

贞节匾额作为一种赠予女性的匾额,其匾文用语有几种形式:用典、以植物喻或以金石喻、与寿同祝或与孝同褒。

可知贞节观念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由于宗法组织的加强,社会生产及人们生存的需求,以及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需要,人们对贞节的关注逐步提高。汉代贞节观念又得到较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动乱中运行不息,为维护民众生活稳定,贞节观念得以深入发展。妇女贞节观念发展到隋唐时期,处于一种在淡薄中继续发展的状态。[13]

程朱理学于宋代兴起,至明代完全奠定其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徽州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这里既是二程的祖籍之处,又是朱熹的故乡,因此徽州俗称“程朱故里”。[14]朱熹对徽州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深远,使得理学在当时的徽州成为家族文化的核心。理学尤其是新安理学的思想观念在徽州深入人心,得到徽州人民的极力推崇,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倡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学贞节观后,贞节观念便逐渐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风俗。南宋朱熹在“心性说”中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念,这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徽州社会民众的贞节观。传统贞洁观念发展至明清已经上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为清朝民众追求坊额旌表贞节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宗族与乡约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崇奉家礼族规,宗族文化十分兴盛,世家大族是徽州文化兴起的土壤。徽州因其多山而封闭的地理环境,及理学思想体系的顽固建构,造就了异常稳固而强大的宗族势力,加之婚姻关系中男贵女贱,各类族规家法遂多为族中妇女“量身定做”。[15]徽州一带兴修家谱,几乎每个宗族都供有本族家谱,家谱中往往单独辟出一章家训,逐条列出本族的族规家法。对妇人,徽州族规提倡三从四德的传统道德准则,严格要求妇人从一而终,忠贞节孝。

兴起于明代中叶、发展于明清两代的徽州乡约,是徽州社会自我约定的半成文法条,也是徽州乡民的一种自治组织。[16]乡约涉及徽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生产生活中点滴的事情进行细致的规定,在发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细化实际的生活事件,通过定期的会议制度,达到广教化而厚风俗的效果。徽州乡约形成于徽州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同时又作用于徽州的人文风土,对处于闺阁之中的徽州女性形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使其浸润在大儒们制定的贞节教条之中。作为乡约同约人的女性,必须牺牲自我、苦守贞节以期获得贞节表彰,进一步为宗族利益获得政府的匾额旌表。

四、贞节文化影响探析

在当时社会语境之下,贞节匾额所体现的这种贞节文化主要施加了三层影响。

当然,匾额的尺寸与赠匾年代关系密切。可以看出,清以后的民国时期,匾额规格明显加大。民国十五年(1926年)安徽省至德县内务总理许世英赠张太孺人“节寿兼全”匾额长180厘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邬王心堂赠其大姐叶母家大女士“贞节获寿”匾额长207厘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前寻邬丰城县长后任江西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姻侍生欧阳成赠王老孺人的“贞松之寿”匾额长208厘米。然而上述中最短的180厘米在清朝的多数贞节匾额中也已经算是较大者。这一情况的出现有以下三点因素:1.与建筑格局的改变相关;2.这可能也是受当时皇帝制度废除、旌表制度失效的影响,人们尤其是官员不再受限于明确的奖励规格,而可以更加随心地凭借自身财富赠予他人更大的匾额;3.社会风气不断开放,人们不断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女性地位得以提升,人们将这种对女性的尊重态度体现在了匾额的大小之上。

进一步上升到个人所处的宗族语境层次下,一方面,宗族施行各种手段力求族内女性保有忠贞的行为为宗族血脉的纯正性提供了保障,由此宗族乃至家庭内部形成了一种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是徽州族人得以安心在外发展的前提。可以说,是宗族内部女性成员自由的牺牲换来了明清时期徽州人在外强盛的景状。另一方面,对宗族来说,贞节匾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奖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褒扬。在这种既实际又虚幻的奖赏之中,宗族这种集体式的虚荣心不断膨胀。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庞杂的徽州社会几乎是由一众宗族为小单位构成,宗族之间形成的风气即是整个社会所推崇所盛行的。由此,整个社会前所未有地重视女性的贞节,进一步束缚、压制着人的天性。

第三个层次从清朝朝廷当权统治者角度而言,明清时期,贞节匾额以及其他各类匾额已经不仅仅只是充当一种物质奖励形式,而是进一步升华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传播载体。明清各级政府把贞节观念通过立牌匾、修祠堂、标榜门闾、载方志、进族谱以及物质奖励等形式传播和传递,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普遍认同且深入人心的贞节荣辱观和贞节崇拜心理。统治者大力传播贞节观念,在提升节妇及其宗族名誉的同时,更主要的则是宣扬忠孝节义等正统的礼法思想,从而达到一种对社会的全面掌控。

古代有形的贞节匾额束缚着传统女性的思维,现今无形的道德枷锁亦是一种更为可怕的变现,惯性地侵蚀着人们对贞节这一观念的态度与认知。当今,这一论题在当代社会的探讨仍然具有其深刻的意义与价值。个体女性对这一传统观念态度的扭转、个人身体观的变迁乃至对自我的认知都是在这一论题范畴下值得思考的问题。明清时期,对女性个人而言,得到这种实物馈赠或旌表也许是她们留名至今的唯一方式,但现如今这种传统的贞节思维不应该是评判女性个人品性价值的唯一标准,社会认识女性需要新的视角,社会评价个人更需要新的理念。

注释:

①根据王支援主编《洛阳匾额论文集》一书,匾额规格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四个类别。我们将2米以上(以长为标准计算)归为大型,1.5米至2米(含2米)归为中型,1米至1.5米(含1.5米)归为小型,1米内归为微型。

1.1 实验主要试剂 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上海试剂二厂;CD1a-PE、CD80-PE、CD83-APC、CD86-PECY5、HLA-DR-APC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BD公司;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美国Gibco公司;GM-CSF购自美国Peprototech公司;IL-4购自德国Meltenyi公司;二乙基亚硝胺水溶液购自美国Sigma公司;抗大鼠PE-CD4、PE-CD25、抗大鼠Foxp3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Ebioscinence公司。

②1959年与东流县合并为东至县。

③文中所涉及匾额皆收藏于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④清光绪十七年丙子科举人丙戌会□□候选守备府□□□王之栋题,赠与陈母黄老孺人匾。

⑤清道光十七年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吉士礼部仪制司主事巫宜楔,赠姻母韩老孺人匾。

⑥清光绪十七年旌表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江苏省提督军务刚为汇题本准礼部奏请,故民胡元狮之妻王氏之匾。

电气设备的检修已经经历了事后检修为主和预防检修为主两个阶段。现在,患气设备的检修策略正向状态检修发展,而智能变电站中非常规互感器的应用和电气设备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则为实现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硬件平台。状态检修以实现电气设备的实时在线状态检测和根据可靠数据采集的故障诊断为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状态检修仍然有许多应当改进的地方。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将慢慢普及并发展起来。

程致远再次出现在蓝月酒吧,这一次他是和一个朋友一起来的,因为来得早,店里人还不多。Yoyo她们上前打招呼,程致远也笑着问好,主动询问:“Oliva今天上班吗?”蓝月酒吧为了留住常客,也为了避免侍者争抢客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是侍者挑顾客,而是顾客挑侍者。就如现在,程致远主动提起颜晓晨,还能叫出她的名字,证明对她的印象很好,某种意义上,他就算是颜晓晨的客人。

参考文献:

[1]宣繁秋,袁泉.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馆藏系列丛书:匾额楹联[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130-137.

[2]赵金婕.清代匾额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39-44.

[3]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钦定礼部则例二种[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56-64.

[5]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7-13.

[6]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87-436.

[7]刘利,纪凌云.左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82-83.

[8]王运熙,周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2-99.

[9]申时行,等.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 78.

[10](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卷301列女传.

[11]托津,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嘉庆朝,户部.

[12]鲍义来.徽州工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1-24.

[13]刘学华.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及其原因探析——基于1840年前妇女节烈事迹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9-15.

[14]卞蓉荣.明清时期徽州贞节牌坊盛行原因之探析[J].华夏文化,2015(2):39-41.

[15]赵纯,陈晨,王柯,等.程朱故里的女性“碑”歌——徽州贞节牌坊的艺术特质及其男权底色[J].艺术百家,2016,32(2):246-247.

[16]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2(6):34-40.

Exploration of the Huizhou Chastity Plaque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Renjing,Zhu Huad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 Referencing the cultural relics of chastity plaque in Huizhou area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ored in Yuanquan Folk Customs Museum of Anhui Province,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culture of chastity plaqu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al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stity plaques'specifications,decorative arts and calligraphy fonts,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ir pragmatic language use,character connotations and spiritu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hastity plaque;culture

中图分类号: K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47X(2019)04-0005-06

收稿日期: 2019-02-22

作者简介: 李仁靓(1996—),安徽颖上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朱华东(1976—),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考古学与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曲晓红

标签:;  ;  ;  ;  

清至民国时期徽州贞节匾额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