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 广西来宾 546100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加入前列地尔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期为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选择患者50例。为患者提供常规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入前列地尔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7d时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各项促炎性因子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为(8.93±1.16)×109/L,明显低于治疗前(16.82±3.62)×109/L,同时其它血常规指标也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为(77.28±8.66)ng/L,明显低于治疗前(350.81±40.62)ng/L,同时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前列地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促炎性因子含量,改善其炎症反应。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促炎因子;前列地尔;效果
Observation of alprostadil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arly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curative effect
He Qi-gao
(Guangx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Laibin City from 546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alprostadil effect.Methods:a total of 50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6.Provide rout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on the basis of adding alprostadil treatment,cont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7D patients with routine blood indexes and various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Results:after treatment,white blood cell count were(8.93 + 1.16)* 109/L,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16.82 + 3.62)* 109/L,and other blood indicators also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content is(77.28 + 8.66)ng/L,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350.81 + 40.62 at the same time)ng/L,interleukin 1,interleukin 6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 of data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Conclusion:the use of alprostadi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improv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Key words]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early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alprostadil;effect
胰腺炎是内分泌失调性病症,如胰液无法正常运输到十二指肠当中,就会导致胰蛋白酶对胰腺进行消化,从而引发了非感染性炎症。如不采取及时治疗就会引发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渗漏会对周围脏器造成严重损伤。本文即是研究治疗重症胰腺炎时加入前列地尔的临床效果,如下为具体研究正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期为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选择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中位年龄为(54.52±3.07)岁;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中暴饮暴食者5例、高血脂者8例、酗酒者20例、胆道疾病者17例。经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医疗组织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其发病时间均在8h以内、年龄均高于35周岁,并排除具有前列地尔过敏、精神认知障碍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孕妇。
1.2方法
50例患者入院后需立即开展广谱抗生素预防治疗,同时积极进行胃内加压、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度纠正等,禁止为患者提供任何食物,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生长抑素进行治疗,剂量为6mg,将药物融入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药剂共50ml,使用静脉泵置入泵入治疗,速率设定为2ml/h。另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需加入前列地尔治疗,药物剂量为15μg,同样加入到5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治疗[1]。分别在治疗前、连续给药7d后对患者血清指标进行测量,主要观察血常规指标和促炎因子含量的变化。采血时间选择清晨6:00到8:00之间,因患者需采取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因此治疗前采血无需刻意空腹;治疗后采血则需空腹8h下采血。使用真空采血管收集患者血样6ml,并将其分为两份,在离心机处理后弃去沉淀物,对血清进行生化检查[2]。
1.3疗效判断依据
疗效显著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在影像学检查下胰腺内胰液渗出情况消失,炎性病灶完全吸收。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病症得到有效好转,影像学检查下可见炎性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且胰液渗出停止。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加重,影像学检查下胰液外渗情况明显,炎性病灶无明显吸收,且胰腺外部轮廓模糊[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代表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50例患者中疗效显著者共21例(42.00%)、治疗有效者共28例(56.00%)、治疗无效者共1例(2.00%),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同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和血清促炎因子含量进行检测,并以三线表方式整理如下:
从上表当中可以看出,治疗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复杂,其与患者自身内分泌调节功能障碍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胰腺导管阻塞也会引发此类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暴饮暴食、酗酒、血脂过高等情况均会增加该类的发病几率。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显示,促炎因子活化和释放是引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炎症反应快速加重的重要因素,也是后期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干预因子,其中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多种白细胞介素,其经由病灶位置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进一步到达各主要脏器,同时可在血液中诱导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释放更多的炎性介质,从而形成了多器官的综合性炎症反应。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主要促炎因子,其可以诱导其它白细胞介素的合成,在患者发病早期时通常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数量较大。白细胞介素1β能够有效地对中性粒细胞功能进行激活,是脏器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白细胞介素6则会加快炎症反应的速度,从而形成早期急性炎症状态。另外,白细胞介素6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其还具有反向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产生了恶性循环的情况[4]。
前列地尔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在人体内能够自然分泌,并且存在范围较广。该物质主要的作用就是对胰腺进行保护,通过减少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形成数量,抑制过度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预防急性炎性病症对细胞或组织构成的伤害。同时前列地尔在使用后还可以对腺苷酸环化酶进行激活,从而产生大量的血栓素抑制剂,可防止炎性病灶内血管阻塞,改善胰腺微循环状态,降低局部促炎因子的含量[5]。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使用前列地尔治疗后患者促炎因子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这种药物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的促炎因子含量。
参考文献:
[1]徐兆军,别华容,田敏,等.生长抑素联合前列地尔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TNF-αIL-6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02):266-269.
[2]张宪华,陈伟峰,王滨.前列地尔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HMGB1、HSP、IL及凝血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2):1642-1643.
[3]吴建顺,李强,吴贞.生长抑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评价[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03):52-53.
[4]赵铭,江小云,邓宏,等.生长抑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6,22(03):210-212.
[5]吴钢,姜琦,赵昌杰,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前列地尔的干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01):142-146.
论文作者:何启高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7
标签:患者论文; 胰腺炎论文; 因子论文; 前列论文; 白细胞论文; 重症论文; 血清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