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后勤社会化_后勤管理论文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_后勤管理论文

浅论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后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多出人才、多出科研成果的艰巨任务。为了保障这些任务的完成,近几年来各高校在后勤管理改革中进行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尝试,力求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管理改革的目标就是逐步走向社会化。这既是后勤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后勤改革的归宿,离开这个总目标,后勤改革工作就会迷失方向。本文拟对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社会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概念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后勤服务部门既与高校相分离、又与高校相结合的一种状态。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高校后勤为社会办后勤,由社会部门向高校提供后勤服务;二是高校后勤要面向社会服务。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高校后勤实行无偿的供给制性质的服务已习以为常。如今搞经济承包责任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节约提成,劳酬挂钩,有些同志就感到不适应,认为高校后勤无偿为教职工服务理所当然,何必斤斤计较,弄不好会滑向“一切向钱看”的泥坑,会导致拜金主义的滋长。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弄清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性质。后勤服务是劳动者凭借一定的设备和工具,利用自己的技术(包括简单服务和复杂服务)为他人及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产品,使消费者得到满足。可见,这种服务具有生产性特征,这种服务性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①服务手段(含技术设备)的社会化;②服务人员的社会化,既可以是校内原有的后勤职工、合同工、临时工,也可以聘请校外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技术工人;③服务过程的社会化,即分工协作、联合采购、专业化生产;④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各高校后勤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生产有各自特色的产品进行横向交流;⑤服务的商品化,实行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微利服务;⑥服务信息(市场商品信息、科技市场信息、劳务市场信息等)的社会化。因此,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把学校内所有的服务交给社会上的服务公司的专业性服务单位或个人就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学校所有的后勤服务工作全由自己经营就叫做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因此,高校的后勤干部和职工都应该清醒地估价现状,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化方向迈进。

二、高校后勤向社会化过渡的类型

高校后勤是一个分散、多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地把它改变成有利于核算和监督的管理实体、服务实体和经营实体,需要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下功夫。高校后勤向社会化过渡,从管理上看一般有三种型式:

第一种类型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工作。它包括房产家具管理、校园绿化管理、教室宿舍管理、水电动力管理和财务物资管理。这类管理工作是通过建立合理的、科学的、严密的管理制度,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其重点是要研究投资效果,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种类型是生活服务性质的工作。它包括食堂、医院、浴室、幼儿园等。这类工作主要是为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服务,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重点是提高服务质量,讲究社会效益,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宗旨。

第三种类型是经营服务性质的工作。它包括宾馆、招待所、汽车队、商店、煤店、粮店、小吃店、维修队、工程安装队和营业仓库等。这类工作主要是利用高校后勤的富余技术力量,一方面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就业安排问题,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其重点是加强经营管理,实行有偿服务和微利服务,讲究经济效益,所得利润部分用于开支集体职工的工资、奖酬金、劳保福利、社会养老保险等,部分用来弥补后勤经费的不足,逐步达到“以外补内”,以后勤养后勤的目的。这三种类型的工作既有区别,各有侧重,也有内在联系,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后勤的整体。管理是一项无价的投资,后勤服务工作要提高综合效益,必须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全面提高管理的效能。这是后勤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三、坚持后勤改革与学校整体改革同步、配套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高校后勤作为高校内部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沿袭着供给制体制。这对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保证劳动人民子弟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后勤服务工作体制显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十多年来,许多高校对于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经营承包制就是其中一种形式。但这些改革仍未完全脱离传统体制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①不论什么商品形式的后勤服务全部隶属于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②决策权高度集中在高校行政领导者手中;③服务活动的调节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手段,完全按指令性计划行事;④后勤职工的收入与工作表现好坏、贡献大小脱节,分配上搞平均主义;⑤各高校之间、校内各部门之间追求自成体系,形成封闭式的小社会,从而造成许多重复投资,设备使用率低,时效差,浪费现象严重。

存在上述现象的后勤管理体制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没有长期发展的战略目光和远景规划,不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劳酬脱节,后勤管理干部与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指出:“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制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商品经济之后理论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这在实际上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①可以使高校后勤服务系统明确自己的责任,形成独立的决策体系;②可以根据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实际生活需要,更好地安排生产和流通,使后勤服务改变高消耗、低效益,时刻处于“被告”、“挨骂”的地位;③可以使职工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克服吃“大锅饭”的弊端;④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部门封锁,促进同行业的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后勤部门作为学校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管理改革也必然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应该服从于学校的整体改革。而以集体承包、个人负责为特征的管理模式改革,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工资、奖酬金额包干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等,必须纳入学校整体改革的轨道统筹考虑。这就必然会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难度大,问题多,甚至会有风险。因此,在学校整体改革目标的指导下,改革越向纵深发展,对于如何坚持后勤改革与学校整体改革及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改革相同步、相协调、相配套的问题就更加显得重要。

四、采取积极措施,加速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

1.提高认识,制定优惠政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在市场调节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约,因其技术服务和生活服务均涉及到人、财、物,而高校后勤的财力、物力因国家财力有限,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较快的增长,因此迫切希望地方财政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性照顾,并制止一些有关单位不顾客观情况的硬性摊派,以减轻高校的额外负担,共同推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2.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机构

由于高校后勤长期沿用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决策、执行、监督、反馈机构不配套,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弊端已日益暴露。因此,必须进行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使行政职能部门与经济部门分离,建立政、企职责分明,管理层次清楚,责、权、利有机结合,有利于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后勤管理职能部门(甲方)与经营服务部门(乙方)分开;职能部门负责决策、计划、反馈、控制、检查和督促,侧重于宏观控制;经营服务部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积极拓宽服务范围,开展优质服务、跟踪服务、有偿服务,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走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路子,逐步向后勤部门全承包过渡。

3.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标准化管理,所谓科学化管理就是管理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地对管理对象和管理程序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达到管理的高效率、高效能和高效益。所以,对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而应该积极努力,脚踏实地办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活动。总方向可以不变,但方法可以不同,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引进竞争机制,发展第三产业。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实际上与社会上第三产业具有类似的性质。鉴于长期以来执行的是“福利型”的伙食政策,贯彻的是“保本经营、无偿服务”原则,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后勤应该引进社会力量,借用企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实行独立核算、经费与任务双承包、超支不补、节余按比例提成的原则。对于政策规定的福利性补贴,可改暗补为明贴的办法,并筹集资金,弥补校内后勤资金不足部分。同时要加强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和竞争意识的教育,为社会第三产业进入高校开展竞争创造条件。

(2)改革用工制度,实行优化组合。效率、积极性的提高,离不开人事制度的改革。因此,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关键一环。首先要改革劳动制度,改变原有的用工办法。后勤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择优录用的原则招聘临时工、合同工,并依照合同的程序与所聘人员签订协议,对被聘用人员根据表现好坏、工作成绩大小进行奖励或惩罚。改革人事制度,还要打破干部“终身制”和“横向调用制”,并要贯彻和体现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民主评议、公开监督的原则。要淡化甚至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所有干部都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只有这样,才能破除论资排辈等压抑进取心和创造性的旧观念,为优秀管理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进行劳动优化组合,实行优胜劣汰,即通过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方式,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增强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3)在服务经营中坚持按劳分配。责和权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真正落实,必须既以物质利益为动因,又以物质利益的不断满足为归宿。长期以来,高校后勤职工的工作地位还未真正受到重视。就后勤系统本身而言,个人收入未能真正与个人能力大小、技术高低、工作时间长短挂钩。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吃国家大锅饭,按平均主义办事,工作压力不大,动力不足。干部不愿多动脑筋,怕得罪人,捧“铁饭碗”,吃安逸饭;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差别,心安理得,懒人可以嘲笑勤快人是“傻瓜”。因此,要使生产者的利益和在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挂钩,使后勤职工关心服务工作,发挥其工作热情和服务积极性,克服单纯追求营业额而不注意服务质量的倾向。另外,在后勤服务中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物质激励为主向多种因素激励转化。

(4)完善各种管理体制,提高两个效益。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从加强基础工作入手,实行以人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分,以分计奖(把工资、奖酬金捆在一起浮动),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和细则;严格执行考核评估标准,实行量化管理,使人人有章可循,事事有法可依;干部要能上能下,对职工奖罚分明,干群一视同仁,量才用人,实行目标管理。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方向、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与干部是否称职关系极大。因此,要求后勤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要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地开展后勤管理工作。

总之,高校后勤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可行性都比较强的应用学科,而后勤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紧密联系的渐进过程。研究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问题,对于指导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实践,加快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的步伐,保证高校教育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无疑是有益的。

标签:;  ;  ;  ;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_后勤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