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四堂”现象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改理念下的“四堂”现象_课堂教学论文

悖于新课改理念的“四堂”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理念论文,现象论文,悖于论文,四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其理念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因课改新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合不够而影响教学实效的现象仍然存在。

“满堂”现象

这就是通常说的“满堂灌”。说它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还不如说是我们老师的教学习惯或心理障碍的表现。一些教师唯恐不讲不知道,自以为讲得越多学生懂得越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教学心理的障碍。其实,我们都知道,检验课堂教学实效的依据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得到多少,得到了多少对他今后发展有价值的东西。人们通常的认知特点是,有过实践经验或体验的东西,领悟就快,反之则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和训练才能领悟。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不例外。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少,思考积累少,领悟慢。我们教材的知识都是在前人思考和积累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晶。这些知识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其抽象性不言而喻。有些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对此感悟快,一讲便知,但具有这种天赋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则要在讲完后再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掌握,有的还要经补讲或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所领悟,这就是班级教学的客观差异。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而每节课内容又不相同,课后有多少时间去思考和训练?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师生都辛苦,然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什么,得到了多少启示,则是我们要经常反思和探索的问题。因此,课堂要留点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提问、归纳、训练和巩固,这就要求老师要精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不讲,要因生而异,因教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要做到恰到好处,则需很高的技巧,值得我们在备课中深入研究。

“哄堂”现象

其一,频繁提问,同一回答。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后都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是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则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的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有一次听课间,我有意问几个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有的学生能回答,但有的学生说:“不知道,因为大家都这样回答,我不这样回答老师会认为我没有听讲。”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或低头看其它东西,或想其它的问题,但回答都一样。久而久之,人云亦云,习以为常。实际上很多问题不是用一两个字能回答的,有些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学生日后思考。

其二,随意提问,齐声异答。教师随意提问,似问非问,没有明确的提问对象,学生回答不一,造成“哄堂”现象。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根据知识内在联系的需要自我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这只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或为下一个问题的教学埋下伏笔,并非要求学生作答。学生习惯性的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回答这样,有的回答那样,虽然能引发思考,相互启示,但容易引起课堂混乱。因此,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回答的,可以指名或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不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只是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设下的悬念),只稍加停顿,暗示学生思考不回答,使课堂环境动静有序。

其三,罗列问题,分组讨论。讨论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提出问题,自由组合,分组讨论,主题发言,教师归纳等是讨论教学法最常见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走动和交谈,突破课堂教学的常规,以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也会引起“哄堂”现象。部分学生在积极讨论,部分学生无所事事,部分学生若有所思;有时整堂或大部分时间讨论一两个问题,课堂信息少;看起来,课堂教学气氛很热烈,主体作用的发挥似乎很完美,但实际上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一部分学生受益,而失去另一部分学生,学生整体收获甚微。要知道,有些问题适宜讨论,有些问题则不宜。

“冷堂”现象

其一,媒体堆积,喧宾夺主。学生在多种媒体的变化中度过,难得思考或思考极少,这实际上是一种“冷堂”现象,因为,“心动”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目标。现代科学技术及其设备进入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变了教学模式。但有些课围绕教学内容频繁地轮换媒体,或展示案例、图像过多,大篇幅的文字材料录像、动画、漫画、图片、对话、游戏等接踵而至,全部搬上课堂,可谓知识信息量大,容量大,可学生如走马观花,留下的只是浮光掠影。其问题不是媒体本身,而是动用媒体失度。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网上学习形式进入基础教育课堂的课例,这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也是未来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也喜欢。但网上知识犹如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需要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搜集、甄别,并筛选出有用信息,再加以整合,才能有所收获。其过程就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而且是一种高难度的研究性学习。然而,中学生的时间和知识非常有限,在课时教学中更是有限,能力难及。如果教学内容与网上学习整合不严,学生则整堂课犹如大海捞针,一无所获,课时任务也不能完成。

其二,有问无答,尴尬两难。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是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常见形式,也是有效形式。但提问过大过深过难,学生无法思考,无法回答,尽管教师反复暗示也启而难发,课堂长时间的沉寂,师生处于尴尬两难状态。偶尔,个别学生冒出来回答,也是似是而非,或离题太远,因而“冷堂”,最后只有老师自问自答。老师责怪学生太笨,学生自愧无能,自信心也日渐消失,师生相互埋怨。一次,听一节高三语文课《阿房宫赋》,教师问到该文的重点和关键,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简要回答。可惜,等了近四分钟,教师一再提示,课堂仍趋于沉静,学生无言以对。如果降低难度提问,学生或许扣文还能准确回答。教师提的问题太抽象,如果学生就本文回答,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深层次回答,学生又想不到。

其三,看书训练,课堂单一。满堂看书或满堂训练,课堂教学环节的单一化也是“冷堂”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何种课例,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多环节和多方法的合奏,主体和主导的互动,知识和能力的交融。预习课、复习课也个例外。

“拖堂”现象

它反映的是备课不足、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或内容讲解详略失当。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课间休息十分钟,便于学生准备好下一堂课的书本,还有助于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转移注意力。如果拖堂或经常性拖堂,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听得疲劳时,盼望下课,铃声一响,心在窗外,教师多讲几分钟,学生听不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还不如设一悬念而中止,以免我们听课时,不时听到学生说:“拖堂老师来啦!”

标签:;  ;  

新课改理念下的“四堂”现象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