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三十而立”——民营经济30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党对民营企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营经济30年发展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1979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局长会议,提出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个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报告。
随着对我国国情认识的加深,对个体户雇工的政策进一步放宽。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绝不是一种权宜之计。”文件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应当允许经营者请两个以内的帮手,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 5个以内的学徒。”这个规定实际上允许个体户雇工,雇工可以在7人以内。这就是后来规定雇工在8人以上叫私营企业的来由。
到1981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5万户,从业人员227万人,比1980年的从业人员翻了一番多。随着我国城乡个体工商户的迅速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超过雇工 7人的个体工商大户即私营企业也日渐增多。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民营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并且采取鼓励他们发展的政策,这是全党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法律上固定起来。但是到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到了“左”的思潮的干扰。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并创造性地论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在马列主义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是对传统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也为民营经济纳入体制之内,发挥平等竞争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平等竞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论断,私营经济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
到1998年和1999年,私营企业户数分别从1997年的96万户增长到 120.1万户和150.9万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分别从1997年的1349万人增加到1709万人和2021万人。户数比上年增加25%和20%,人数比上年增加26%和18%。
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两次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于坚持贯彻十六大的方针,我国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十五”期间,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3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1%。到2006年底,全国有个体工商户2596万户,从业人员5160万人,注册资金6468亿元;私营企业498万户,从业人员6586万人,注册资金 76028亿元。目前我国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员已超过1亿人。2006年全国民营企业一共缴纳工商税4690亿元,比上年增加588.4亿元,增长14.3%,占全国税收总额12.5%;就业人数近1.2亿,比2005年增加1021.4万人。
民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主成为中国社会新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4月的统计,全国已有私营企业504万户,从业人员6663万人,注册资本78907亿元;个体工商户 2584万户,从业人员5112万人,注册资金6550亿元。二者相加,共3088万户,11775万人。
今天的民营企业主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民营企业主不是工人阶级的对立面,而是工人阶级的亲密战友,是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家庭成员。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的政策是一贯的。1987年5月15日中央书记处讨论工商联工作时,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指示精神,指出:“要加强私营企业者的工作,使他们做一个合法的经营者,通过各种形式的经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88年12月在《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新局面的意见》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经济统战工作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从过去主要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服务转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
1991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经济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做私营企业主的工作,并且指出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应和过去的工商业者简单地类比和等同,更不要像50年代那样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
200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在起草的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出了私营企业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论断,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2006年7月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方针,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民营企业主阶层的特征
经过近30年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主阶层形成了如下特征:
许多民营企业主本来就是劳动者。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从1993年到2006年组织的7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私营企业主开业前的职业构成为:企事业单位干部占34.73%,工人、服务业员工占17.24%,农民占12.13%,专业技术人员占11.0%,个体工商户占10.17%,其他占14.72%。
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主创办企业的初始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或家庭的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的积累,或者还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社会集资途径筹措资金。也有的人通过承包公有企业筹集资金。有的个体工商户通过扩大经营或长途贩运,赚取各种差价,突破经营范围等积累创业资金。还有一些特殊技艺的人,通过营销运作,获得资金。当然也有走私贩私、以权谋私等违法掠取财富来完成原始积累的。但这仅是极少数。
财产的支配和使用主要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字分析结果,1996年被调查企业的净利润户均406762元,企业主平均年收入92335元,企业的净利润中被企业主家庭周期地消费掉或加入他的消费基金的部分仅占22.7%。
他们政治上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少人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民营企业主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主中中共党员的数量达到30%以上。根据全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被调查的2001年以后注册的私营企业主中,中共党员占32.2%。其中,在开办私营企业前曾经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担任过一般干部、科级干部、县处级干部、县处级以上干部的分别占56.4%,30.7%, 11.6%和1.4%。有55.2%的人曾经是国有、集体企业的负责人。
民营企业主在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生产中的劳动过程不同于集各种劳动职能于一身的个体劳动,它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需要进行组织管理。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营管理作用愈益重要。科学技术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起着日益重要的决定作用。民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投入高质量的劳动,包括企业决策、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同时,这种经营管理活动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也是中国社会中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不少民营企业主,自己掌握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民营企业促进了国营企业的改革,对社会稳定、安置就业起了突出作用。根据2002年第五次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结果,在被调查的3258家私营企业中,有8%的被调查企业回答他们已兼并或收购破产的国有企业,有13.9%的企业准备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有2.8%的企业已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有6.6%的企业准备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调查还显示,90.6%的私营企业吸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占员工总数的20%。
2000年全国私营企业安置国有企业职工107万人,比上年增长 159.9%;其中,有20.9万名下岗职工为投资人创办了私营企业。同期,全国平均每位私营企业主以33.75万元的私人注册资本金,创造了除自己之外的6.1个就业岗位。
民营企业创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民营企业主通过创新劳动,将资本、技术、劳动、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从1990-1999年,私营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消费品零售额和上缴的工商税收,平均每年分别以49.08%、56.49%和72.08%的速度递增,超过任何一种经济形式增长的速度。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对民营经济采取正确的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私营经济的理论、方针、政策,回顾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党对民营企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