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率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探索,几经艰辛,终于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历史新阶段。这一理论体系,不仅解决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动力、目标、战略和途径等问题,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社会发展思想的理论支点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彻底拨开了几千年来唯心史观的迷雾,给人类社会发展以真正科学的解释。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于自身矛盾的运动,由底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同时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论、主体论、实践论、创造论等基本理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发展,提出并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基本动力)、手段、战略步骤和最终目标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构筑了其坚实的理论支点:
1、生产力基础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乃至社会形态更迭的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却被误解甚至歪曲,造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乏力和滞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勇气和远见卓识,冲破了社会发展的理论误区,果断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生产力有不以社会经济制度为转移的自身发展规律,即生产力加速发展规律。在构成社会三大要素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何变更,都不会摧毁或消灭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现存生产力,相反,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继承和保护生产力,把它作为前进的出发点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正是从生产力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为基本目标,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同时,他还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把经济规律曲解为生产关系的规律和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沉痛教训,多次强调指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和基础作用。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上》第63页)“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同上》第137页)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这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解决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问题。
2、改革动力论
如果说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那么,它的发展还有待于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协调和互动,解决这一问题的外在动力和有效手段就是改革。如果不及时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会束缚甚至扼杀生产力发展。因此,邓小平首先提出了改革的主张,设计了改革的蓝图,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由单项突进到综合配套,使改革不断深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全面进步。正如他指出的那样:“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同上》第142页)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对改革的内涵不断作出新的论证和解释。1984年他提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又进一步论述了改革的革命性意义。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同上》第370页)这些著名论断,首次提出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革命”和“两种手段”的思想,即一种是通过社会政治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种是通过社会主义自我改革的革命性手段,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种革命手段的本质和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3、发展阶段论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中,一直没有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战略问题和战略步骤问题。邓小平正确总结了迄今为止的国际共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首先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接着,他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成三种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全面阐述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上》第251页)
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我国现代化必须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近期目标和长远的三个社会发展目标。即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将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一分阶段发展、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战略步骤,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同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辅相成、同步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发展理论的不断成熟。
4、共同富裕论,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标。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郑重地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同上》第172页)1990年,他进一步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同上》第364页)1992年,在南巡谈话中,他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上》第373页)
这些极其精辟的论述,提出并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二是坚持排除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问题,三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问题。特别是“共同富裕”四个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本质、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反映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又集中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十五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我国社会发展始终是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的。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先富与后富、大富与小富、快富与慢富的不平衡,以及地区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差距拉大的现象。但我们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摆脱了普遍贫穷的状态,正在向小康社会发展。
二、邓小平社会发展思想的实践模式
1、温饱型社会
“解决温饱”是邓小平社会发展实践模式的第一个层次。它的内涵是打破普遍贫穷状态,消除贫困,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实现社会的安宁与祥和,并为向另一个层次发展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在过去的传统体制和极左路线的束缚下,勤劳的中国人民没有摆脱贫穷的缠扰。面对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胆略,向全党全国人民大声疾呼:“大多数农民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因此,“改革首先要从农村开始”,解决“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贫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他的消灭贫穷、解决温饱的号召下,中国大地上俯拾即是的怕致富、患均贫的精神桎梏土崩瓦解,人们怀着强烈的生存欲望向贫穷宣战,赢得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贫穷首先是个经济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拟定解决温饱的量化指标,目前农村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为贫困,200元以下为特困。温饱又分为三种形态:①温饱初期,人均纯收入约在300至500元;②温饱中期,人均纯收入约在500元至1000元;温饱后期,人均纯收入约在1000元至1100元。根据这个指标,1993年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元,已进入温饱中上期。但就地区来讲,西部大多数地区刚进入温饱中期。甘肃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3元,处于温饱阶段的中下期。
贫穷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只不过它的外层表现是生产力落后、收入微薄、人民生活困难等,而其深层表现则是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方式落后,社区间的逾越互动能力脆弱,社区文化隔离机制过强,劳动群体素质差,以及思想、观念、道德和习俗的传统性与时代相抵触的精神型贫困。因此,消除贫困,解决温饱,是一个包括发展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社会工程。邓小平之所以一再倡导重视和发展教育,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等,其着眼点和立足点全在于此。
2、小康型社会
邓小平在他多次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三个全新的概念,一个是“小康”,一个是“小康水平”,一个是“小康社会”。他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邓选三卷》第64页)后来,他又说:“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同上》第226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国家总的力量大了”,就有能力“办教育”、“搞国防”、“改善人民生活”。(《同上》第161页)还可以进行“智力投资”,增加“科研经费”。(《同上》第88页)他强调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同上》第64页)
①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小康型社会应包括以下含义:
第一,小康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概念。说其古老是因为小康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是指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早在《诗经》上就有记载:“民亦劳止,讫可小康”,“少有资产足以自安者谓之小康。”所以小康即是小安;二是指社会状况,《礼运》篇中讲道:“政教修明,使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皆谓之小康。”
说其全新是邓小平将这一古代用语移植于现代社会,并赋于新的含义和内容,古为今用。
第二,小康是一个宽泛的富于弹性的概念。从其内涵考察,它是一个以享受为特征的消费发展阶段,介于温饱和富裕阶段之间;小康又是指中等生活水平。从国际范围看,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国内来着,城乡家庭平均收入水平要达到目前城镇居民的水平;从消费需求满足程度分析,小康意味着基本生活资料相对富裕,可用来满足部分享受和发展的需求。
从外延分析,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小康和富裕又是相对的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具有较大的弹性。
第三,小康既是一个经济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概念。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是小康的物质基础,但小康更标志着社会发展水平,如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讯、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都达到一定的水平。
第四、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是紧密相联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小康水平着重反映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指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小康社会则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它反映了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达到丰衣足食,消费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内部各种关系和谐,社会风气良好,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文明、进步的状态。
②小康型社会的定量描述
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拟定的指标,到本世纪末: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b、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c、第三产业比重为33.3%;D、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0%;E、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为12平方米,农村人均使用面积为20平方米;F、人均日摄取热量2700大卡;G、人均日摄取蛋白质75克;H、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100台;J、每百人拥有电话4台;K、人均订报刊0.11份;L、成人识字率达到90%;M、每千人拥有病床6.4张,人均预期寿命72岁;N、享受社会保障人口占常住户籍人口比重的40%;O、森林覆盖率为15%;P、城镇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由以上15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文化教育、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描述了小康社会的真实前景,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3、现代化社会
现代化社会是就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和发达程度而言的,实质上是一种发达型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伦理、生活方式和质量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达型社会的概念,但他的多次谈话充分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他指出:“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同上》第383页)又说:“再花50年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上》第224页)
这里的“发达国家”既包括经济水平,也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实质上是指除社会制度之外的社会的发展形态。
现代化社会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国尚无统一的规定。目前,最据权威性的是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提出的十项标准:①人平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以上;②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2-15%;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④非农业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0%;⑤识字的、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超过80%;⑥同龄组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10-15%;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⑧100人中有一名医生;⑨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⑩3人中有一份报纸。
用这个标准评价我国现在所处的水平,除平均寿命已接近现代化标准外,其余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差近10倍,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多出近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23个百分点,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13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20多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多6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出2%。
事实说明,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社会过程,它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协调和同步发展。有鉴于此,邓小平提出在21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实践上是实事求是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有利于克服我国曾反复发生的急躁情绪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盲日性。
三、邓小平社会发展思想的特点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是在继承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鲜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和创造特色。
1、破除了传统社会发展观的理性先定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人的自我决定论。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理性主义的,认为社会发展的依据和尺度是外在于人的理性力量决定的,是先于人存在的永恒原则。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了人类社会主体——人的主动精神和能动性。倡导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全面进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基点,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2、破除了社会发展的理想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论。过去的社会发展观过分地强调理想作用和精神作用,而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把理想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是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他把人类对生活资料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认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又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2页)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三种实践模式,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温饱”所解决的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一个需要”,即“生存”需要;“小康”主要是满足人们的享受需要,也包括一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解决的既有新的层次上的享受需要,更多的则是发展需要。
3、破除了社会发展的本体还原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造论。本体还原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依据理性的发展,是一种向本体复归的过程,越发展越接近和符合本体自身的规定。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注重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力量,他提出并发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并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里,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的创造作用,一切改革措施都先行试验,自下而上地不断完善,依靠群众的力量和科学技术力量,征服自然,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4、破除了社会发展的单一模式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因地制宜论。过去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苏联的传统模式。而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突出本国国情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他提出要“走自己的路”,“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同上》第95页)“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同上》第118页、140页)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又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理论上的鲜明性、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体系上的完整性和风格上的民族性。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