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经济的宏观经济稳定:国际清算银行行长5月份常会纪要_银行论文

转型期经济的宏观经济稳定:国际清算银行行长5月份常会纪要_银行论文

转轨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稳定——国际清算银行5月中央银行行长例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银行论文,例会论文,行长论文,宏观经济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5月12日, 国际清算银行五月中央银行行长例会在瑞士召开, 会议的议题是“转轨经济中的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 会议回顾了90年代以来各转轨国家的改革历程,并就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关于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稳定

近几年来,各转轨国家普遍经历了通货膨胀,有的国家甚至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使各国宏观经济运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降低通货膨胀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会议认为,虽然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转轨国家均在改革初期发生通货膨胀有其共同的原因。一是各转轨国家一般都在改革初期实施了价格改革,放开了大部分商品价格,整体价格水平上升,使原来受到压制的通货膨胀得到释放。1991年,东欧国家的整体通货膨胀率超过了150%, 有的国家甚至更为严重。二是在转轨初期,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高素质的劳动力日益缺乏,社会失业人员增加,加之退休年龄提前,政府社会保障负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各国普遍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或提高保障金水平,使政府社会转移支出急剧上升,导致财政赤字扩大,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各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因此,各转轨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在微观层次上,一些国家的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以硬化信贷约束。目前,中欧和东欧国家对小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俄罗斯现在已有75%的大型企业和50%的小型企业掌握在私人手中。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管理部门难以对企业实施良好的管理,也难以对其施加信贷硬约束,导致企业拖欠的工资与税收不断增加,非自愿性的企业间债务日益积累,不断软化预算约束。与此同时,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各国都进展缓慢。原因一是政府担心大规模的劳动力过剩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缺乏对企业进行长期重组所必需的技能与资金。

在宏观层次上,各国都采取了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其中,捷克实施了最坚定的紧缩政策,政府将国内利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以支持固定的名义汇率,并保持了较低的财政赤字。波兰在转轨初期就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辅之以紧缩的财政政策。匈牙利于1995年初实行了货币实际贬值,伴之以紧缩的财政政策。鉴于1995年初发生的一次严重金融危机,俄罗斯也采取了宏观紧缩政策。

与这些国家相反,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实施了较松的宏观政策。保加利亚政府允许银行对企业债务进行通货膨胀性的融资。由于财政赤字增加,政策不确定性增大,导致了资本外逃,严重削弱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在罗马尼亚,私有化改革进展缓慢,1996年国家预算赤字增加,通货膨胀急剧上升,货币当局重新加强了外汇管制。1997年初,政府宣布要采取措施降低财政赤字,放开国家管制价格,并要求加速私有化进程。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各国取得了明显效果,包括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年通货膨胀率已经降至5—10%的范围,但在波罗的海国家、匈牙利、 波兰和独联体国家,尤其是在俄罗斯等国家,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却非常缓慢。

降低通货膨胀的关键之一在于选择正确的汇率制度。目前,没有一个转轨经济国家采取了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多数转轨经济国家中,汇率与国内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些具有高通货膨胀历史的国家而言,汇率的变动往往被视作通货膨胀的信号。因此,许多转轨国家将货币贬值的幅度保持在低于国内通胀率与国际通胀率的差额的幅度内。为此,只能接受较高的实际利率,并导致货币实际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逆差。

在各转轨国家中,捷克实施了最坚定的固定汇率政策。1991年以来,该国一直保持固定的名义汇率,其通货膨胀率也低于其他转轨国家。与此相适应, 该国货币持续大幅度升值, 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 1996年,其经常项目逆差甚至达到了GDP的8%。

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实施的是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并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货币局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的一个特例,在实施这一制度以前,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两国货币被严重低估,采用货币局制度之后,虽然两国货币实际升值的幅度很大,但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经济增长很快恢复,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两国的经常项目逆差都大幅度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倡导下,保加利亚和波斯尼亚都将实行这一政策,以保证对政府赤字和国有企业进行非通货膨胀性的融资。

相反,波兰却放弃了它自改革初期以来一直采用的固定汇率政策,并自1991年10月实施了蠕动爬行盯住政策,其贬值幅度一般都预先宣布,且低于以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的现行通货膨胀率。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货币的实际升值较为温和,但通货膨胀下降缓慢。匈牙利1995年3 月以来也采取了类似政策。

1995年初的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货币当局开始允许卢布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这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但代价是大幅度的实际汇率升值。中国于1994年1月统一了汇率, 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实际有效汇率大约升值了30%,扭转了90年代初期的贬值趋势,与此同时,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

在会议讨论中,各国代表感到,虽然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各国货币当局仍然很难放弃固定汇率政策,这也许是由于货币当局担心汇率政策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引起金融市场对货币当局真实意图的猜疑,并由此引致市场的过度反应,尤其是在政府刚刚作出保证宏观经济稳定的承诺,尚未取信于民时,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

会议指出,比较各转轨经济的稳定历程,可以发现,汇率政策在一国的稳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些实施坚定的改革计划并最终达到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的国家,其产出下降幅度较小,且下降趋势很快得到扭转。

二、关于各转轨经济国家的金融发展

会议讨论了各国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国有银行继续支持亏损的国有企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二是新银行的市场准入过松,由于这些新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并缺乏合格的工作人员与严密的内控机制,导致这些新银行成立之初就经营管理不善,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会议指出,以上因素迫使银行扩大贷款利差以弥补由不良贷款导致的亏损,并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投资和人员培训。但高额银行贷款利息也迫使投资者转向国内证券市场融资,从而对刚刚诞生的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形成了挑战。此外,高额银行贷款利息也导致了资本流动增加,这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外国投资者购买国内证券,二是国内资金需求者在境外筹集资金,或向国外银行借款。如果这些形式的资本流动规模过大,将给本国货币带来升值压力,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关于如何处理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各国代表认为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要坚决杜绝新的坏帐的产生,其次要处理现有坏帐存量,最后,从长期来看,要采取措施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强化风险防范。

关于坚决杜绝新的坏帐的产生,主要是指银行停止向亏损企业发放贷款。目前,大多数转轨经济在这方面都未取得大的进展,只有波兰走在各国的前列。波兰的私有化法规定,银行不得对不良贷款者发放新的贷款,并鼓励重组亏损企业,使波兰的不良贷款比重急剧降低。匈牙利和捷克尽管对国有银行进行了重组,但银行仍然可以向政府要求额外的帮助,从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不良贷款比重仍然很高。

关于如何提高银行的经营业绩,各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加强金融监管。有的转轨国家开始严格实施资本充足率要求,严格新银行的市场准入。例如,捷克在1990年至1993年期间批准成立的新银行高达53家,而1994至1995年间,货币当局停止批准新银行成立。波兰也于1992年底结束了银行的自由进入政策。第二,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对经营不善的银行的兼并与收购力度,促进银行良好经营。在这方面,匈牙利和波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标签:;  ;  ;  ;  ;  ;  ;  ;  ;  ;  

转型期经济的宏观经济稳定:国际清算银行行长5月份常会纪要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