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_廖开慧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_廖开慧

廖开慧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四川 凉山 615000)

【摘要】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药物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反应、二重感染等。本文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以促进临床科学合、规范的应用,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防治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174-02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磺胺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抗菌药物的使用日新月异,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药物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反应、二重感染等。

1.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用药会出现不期望的有害反应。包括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反应和致畸作用以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用药物的剂量及时间密切相关。

不良事件的概念(ADEs)指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任何不良医学情况,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异常以及死亡等。它可由药物引起,也可由固有疾病或新并发症引起。这一概念多用于药物临床评价。

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无关

2.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分类:(一)杀菌剂

Β-内酰胺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氟喹诺酮类

(二)抑菌剂:大环类酯类、四环素类、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

磺胺类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产生抗菌作用。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均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包括转肽酶、羧胎酶、内肽酶),从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菌体破裂死亡。2、抑制细胞膜功能:通过抑制细胞膜功能发挥抗菌作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这类抗生素使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大分子和离子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泄漏,细胞受到损伤而导致细菌死亡。3、抑制或干扰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主要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Β-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等,以皮疹最常见。

过敏性休克:青霉素(0.004%-0.0015%),病死率5%-10%。

胃肠道:常见于口服制剂,如腹泻、恶心、呕吐等。

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炎、注射部位疼痛及硬结。

2、头孢菌素类

过敏反应:以皮疹最为常见,也可见药物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性休克较青霉素少见。

胃肠道反应:口服制剂较多见(恶心、呕吐腹泻)。

血液系统: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戒酒硫样反应

面部发热、头颈部血管激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烦躁不安、视觉模糊、精神错乱甚至休克。

3、非典型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他司丁、厄他培南

精神症状:谵忘、兴奋躁动、神经恍惚、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幻视、幻觉失眠、定向力差。

神经症状:肌痉挛、四肢抽搐、神志不清的颠痫样发作。

一般患者可以耐受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伪膜性肠炎等;

血液系统: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肝、肾功能异常

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发热等。

(二)氨基糖苷类

1、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临床上往往出现蛋白尿、管形尿和红细胞;

毒性: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阿米卡星≥替米考星≥链霉素;

发生率:庆大霉素2%-10%、阿米卡星3.4%-9.4%;

2、耳毒性

前庭功能失调:临床上表现为眩晕、平衡失调;

程度:链霉素>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新霉素 >奈替米星

耳蜗神经损害:临床表现为听力减退 耳聋

程度:新霉素 ≥阿米卡星 =卡那霉素 >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 =链霉素 >奈替米星

三喹诺酮类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癫痫样发作、精神异常等;

过敏反应:皮疹、皮炎、过敏性休克等;

光毒性:洛美沙星 >曲伐沙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肝肾损害:

结晶性血尿(用药时多喝水)

血液系统反应:白细胞减少症、紫癜等。

心脏毒性:

表现为:QT间期延长,引起间断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程度: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骨骼系统反应:影响软骨发育,孕妇和18岁以下儿童禁用。

消化系统反应: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发生大小:氟罗沙星、格岶沙星> 莫西沙星 >培氟沙星>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

局部刺激症状:

表现为:静脉炎、局部血管水肿,与药浓度及给药速度有关。

四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一:要注意药品的禁忌症:这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如过敏体质和特异质反应都属B型反应,难预测,因此,对该类药品可致敏的过敏体质患者,应禁用;遗传因素的特异质反应如G6PD缺乏者亦应禁用硝基呋喃类、某些止痛退热药和磺胺药等。

某些疾病状态下禁用药物亦属禁忌症范围,如高血压患者不能用拟交感胺类药如肾上腺素、麻黄碱等以防血压骤升。在说明书中属禁忌症范围的患者一律不得选用该药。

第二:针对药品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做好预防措施;这些反应多属A型。原因比较清楚,可预测,其预防措施包括:

(1)改换药品剂型,例如阿司匹林对胃肠刺激性大改用肠溶制剂可减轻;硝苯地平产生面红,心跳加快改用缓释剂后血药浓度可避免一时性的过高而使反应减轻或消失;

(2)改善服用方法 例如对有胃肠反应的药物宜饭后服,有嗜睡不良反应药物宜睡前服等;

(3)联合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例如异烟肼与Vit B6合用可减少周围神经炎的发生;

(4)定期检查有关的指标,对于长期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应根据药品常可出现毒性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检查,例如应用氯霉素检查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预防白细胞减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检查肾功能(血清肌酐值)预防肾损害等,这样能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防止不良反应的加重。轻度的不良反应是指病人可忍受,不影响治疗过程的身体不适,例如胃肠道不适,口干等,这些不良反应常可在连续服用后减轻或消失,所以如果该药疗效确切,患者可以坚持服用,不必惊慌,可继续服用至疗程结束;如果这些不适使病人难以忍受,或属过敏反应,或者怀疑对重要脏器有影响,例如黄疸、血尿、心律失常等,可能是中度或严重不良反应,就应马上停药并立刻找医生诊治,不要自行处理以免耽误治疗。

论文作者:廖开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

标签:;  ;  ;  ;  ;  ;  ;  ;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_廖开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