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伟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交通规划研究所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引领下,南宁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空间结构向多中心发展,居民出行的机动化比例日益提高。为适应上述发展需求,南宁市亟需构建快捷高效的骨干路网体系,其中立交节点是确保骨干道路之间交通流顺利通过和转换的关键。本文基于南宁市的研究实践,介绍了城市立交用地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供其它城市开展类似工作参考。
关键词:南宁 立交 用地控制
1 研究背景
南宁作为“一带一路”上中国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中心和经贸交流节点、广西“双核驱动”战略的核心城市和广西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城市,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引领下,南宁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自2000年以来,南宁市GDP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保持在6%和7%以上,机动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至2014年市区千人私家车拥有量已达到186辆/千人。
为适应南宁城市化与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支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保障城市内部与对外交通的顺畅,南宁市亟需构建快捷高效的骨干路网体系。其中,立交节点是确保骨干道路之间交通流顺利通过和转换的关键,而制约立交节点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立交用地的预留控制。
根据南宁市实际情况,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节点在快速路系统规划以及各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般都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立交方案研究,并进一步划定了预留用地控制范围。但是对于快速路与主干路相交节点和交通功能特别重要的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节点,大部分未进行精细的用地控制。南宁市最近5年以来根据交通需要加大了立交建设力度,在此期间发现了原有立交用地预留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预留规模不足造成立交实施难度大、征地拆迁费用高,或者用地预留未结合既有建筑、自然地貌、轨道线路与站点等因素造成后续调整协调难度大,等等。为实现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预防和减少城市立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用地问题,南宁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立交节点的用地控制规划研究。
2 研究目标
(1)梳理和优化城市立交总体布局
结合城市用地与空间结构,分析城市客货运走廊的分布和区域交通需求,进一步梳理主要干道及其相交节点在路网中承担的交通功能,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以满足未来交通需求、支撑城市空间发展为目标梳理和优化城市立交总体布局,明确立交节点的分布与等级;
(2)实现立交用地的合理精细化控制
根据立交节点的等级,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现状建筑分布、用地出让情况、轨道、地下管廊或管线、水系分布等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开展详细规划方案研究,划定立交用地控制线;
(3)实现“立交群”的协调用地控制
受城市路网的限制,城市立交的分布一般比较密集,立交节点之间的间距对干线通行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立交用地控制不应仅关注单个节点的用地控制,还应充分考虑相邻较近立交节点之间的协调控制,并相应预留用地。
3 技术路线
3.1 梳理规划路网,明确立交节点的布局与等级
南宁市的路网体系中包括快速路与快速路、快速路与主干路、快速路与次干路、主干路与主干路等多种类型的立交节点,本次重点研究的立交节点是南宁市立交节点体系中尚未开展详细研究的一部分。对部分立交节点的分析研究离不开立交总体布局,某个立交节点的功能等级和建设形势需要结合它在城市立交体系中的位置和分工进行确定。因为立交节点的规划和建设是为道路功能服务的,所以在确定立交总体布局首先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与用地以及路网结构对道路进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规范和设计规范,按照不同功能道路相交对交叉节点提出的交通功能要求,合理布置不同等级的立交节点,得到立交节点的总体布局方案。
3.2 汇总建设情况,识别本次重点研究节点
确定立交总体布局以后,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在充分了解南宁市立交节点的建设和设计情况的前提下,把现状、在建或已设计的立交节点扣除,从而筛选出本项目需要研究的立交节点。对于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的立交节点,并不是简单的扣除,在后续的研究中仍需考虑这些节点与本次研究的节点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协调关系,交通组织方式的一致性、出入口及加减速车道的协调布置、以及这些节点能否满足未来交通需求等问题(如图1)。
3.3 未建节点方案研究,已建节点评估优化
在明确了需要详细研究的立交节点以后,首先明确立交的一般设计标准并制定了若干符合南宁市实际的典型立交方案。接下来就是对每个对象节点进行建设条件分析、交通功能分析以及远期交通量预测,其中建设条件分析包括节点周边的用地条件、自然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情况、现状或规划水系、轨道交通的建设或规划情况、地上地下管线或管廊、周边已建或已设计的立交节点等。 对于建设条件不受限的节点,可根据交通功能与预测交通量,直接参照适用的典型立交方案划定立交用地控制线;对于建设条件受限较多的立交节点,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详细的方案研究工作后划定立交用地控制线。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多预留一定的立交用地,作为景观绿化用地。
3.4 “一张总图”+“一张总表”明确立交等级与用地规模
最终将研究成果汇总,形成一张总图,明确南宁市需要在哪些节点预留立交用地,以及相应的立交等级和用地控制范围,同时与总图相对应提供一张总表,便于实施规划管理。
4 主要研究内容
4.1 路口功能定位研究
路口的功能定位取决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规划、相交道路的交通功能和路网的整体结构,因此本项目将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全面梳理干线道路的交通功能,深入分析道路网结构,开展交通需求预测,掌握远期各路口的交通流量规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路口的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并根据交通功能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
4.2 节点形式控制研究
要确定立交节点的形式,需要综合考虑其交通功能和一系列限制因素的影响。
(1)、节点形式需要与其功能定位相匹配,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和公共交通通行和有序组织的要求;
(2)、用地与拆迁条件的制约,南宁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人口密集,建筑物多,用地紧张,立交建设常常受到现状建筑物或已批用地的制约,这一限制因素对立交的可实施性和总投资的影响较大;
(3)、规划立交周边用地性质的制约,当立交周边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或绿化景观用地时,通常为了保护周边用地商业开发氛围或城市景观,需要控制立交的高度,从而对节点形式产生影响;
(4)、自然地形地貌的制约,节点的形式选择应结合自然条件,尽量节约工程投资;
(5)、铁路、轨道等交通建设的制约,与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相关的节点,其建设形式和建设时序选择需要充分与铁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相协调;
(6)、相邻立交节点分布的制约,城市立交的特点之一是分布比较密集,为合理布置立交的加减速车道,确保足够长度的交织路段,满足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追求相邻立交进出口布置形式的统一性,节点的形式需要结合相邻立交的形式和间距确定;
(7)、节点在城市中所处区位的影响,位于城市核心区的节点尽量采用简单的立交形式,位于城市外围的节点可采用相对高标准的建设形式。
4.3 确定相关标准及典型方案设计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并结合南宁市实际,明确本次研究采用的相关技术标准的一般值和极限值,如主线和匝道的纵坡、桥梁净空、匝道的设计车速和转弯半径、加减速车道长度、渐变段长度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南宁市常用的典型立交型式开展方案设计,如标准十字交叉的菱形立交、带集散车道的苜蓿叶立交、带环圈匝道的组合式互通立交等,作为节点用地控制的依据。
4.4 节点用地控制
在明确了拟建立交节点的形式后,套用典型立交方案确定的用地规模划定节点的用地控制线;对于条件特殊的节点,如用地严重受限,或与相邻立交间距过小而需要设置复合式立交,则应根据交叉口周边建筑物、河流、地上地下管线、水文地质条件、周边土地出让情况、相邻立交节点的形式开展具体的方案研究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立交控制方案,并进一步划定立交用地控制范围,为后续的设计与实施预留良好的实施条件。
4.5 节点景观优化
除预留必需的立交建设用地外,还应根据节点景观优化的要求预留一定的景观用地。
4.6 保障措施等
从规划保障和政策制度保障两个方面提出立交控制的保障措施。其中规划保障主要指确保本次研究的成果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政策制度保障主要指加强规划、国土、建设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本次研究划定的控制范围在建设项目选址和土地出让等环节不被侵占。
5 主要研究成果
5.1 立交等级的划分
根据立交节点承担的交通功能,将南宁市道路立交节点分为枢纽级立交、组团级立交和片区级立交。
5.2 立交节点总体布置原则
综合考虑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和中心城骨架路网的功能要求,本次研究确定的立交节点总体布置原则如下:
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设置枢纽级立交;
快速路与交通性主干路相交,一般设置组团级立交,特别重要的节点可设置枢纽级立交;
快速路与一般主干路相交,一般设置片区级立交,特别重要的节点可设置组团级立交;
交通性主干路与交通性主干路相交,设置组团级立交或片区级立交;
交通性主干路与一般主干路相交,根据具体情况可设置片区级立交;
5.3 立交总体布局
研究成果在对南宁市中心城主要道路的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的分布及其承担的交通功能,按上述立交节点的总体布置原则,开展中心城路网立交节点的总体布置工作,在研究范围内共设置枢纽级立交节点39个,组团级立交节点35个,片区级立交节点63个,共137个。
5.4 主要节点详细规划方案
如技术路线图所示,对于规划未建且建设条件比较复杂的立交节点,以节点所在的交通通道为整体,逐一对立交节点进行功能定位与服务对象分析、建设条件分析、与相邻立交节点的协调分析、远期交通量预测分析后,开展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工作,每个节点根据情况提出不少于两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最终根据推荐方案划定立交用地控制红线。
5.5 “立交群”协调用地控制
研究成果借鉴和整理了关于立交间距的相关文献,提出当两座立交的间距(两座立交路中线交点之间的距离)扣除相邻匝道区和加减速车道长度后仍不小于500米时,可视为两座独立的立交进行设计;当两座立交的间距较上一情况更近且扣除相邻匝道区长度后大于500米时,为减少交织
干扰需在两座立交之间设置集散车道;当两座立交的间距较上一情况更近时,需在两座立交之间统一设置集散车道或直接将两座立交作为复合立交进行设计。按照上述原则,当本次研究的立交节点与周边立交节点的间距足时,应将本次研究节点与周边相邻节点组合为“立交群”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在立交间设置辅助车道、集散车大甚至将两座立交作为复合立交进行设计的方法,消除立交间距不足对通行效率的不良影响。相应地,这种情况下的立交用地控制就不再是某个点的用地控制,而是“立交群”协调用地控制。
6 结束语
南宁市城市立交用地控制研究的思路可以概括为由整体到局部,整体以构建层次分明、快捷高效的干路网为目标,局部以提升通道整体通行效率为目标;方法可以概括为精细化规划控制,注重相邻立交节点间的相关性。南宁城市立交用地控制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城市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基于南宁市的研究实践,介绍了城市立交用地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供其它城市开展类似工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R]. 南宁:南宁市人民政府,2012.
[2]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南宁市快速路系统规划[R].南宁:南宁市规划管理局,2010.
[3]贺栓海,徐岳,胡大琳.道路立交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75-114.
[4]黄从俊.城市立交规划的体系和方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64-567.
[5]王琢玉.广州市立交规划红线控制方案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2):8084-8088.
[6]贺玉龙,刘小明,任福田.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27(1):8-11.
作者简介
胡建伟,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工程师,现就职于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交通规划研究所,主要从事交通规划、城市道路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胡建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节点论文; 南宁市论文; 城市论文; 交通论文; 功能论文; 主干论文; 南宁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