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轨迹与价值分析_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轨迹与价值分析_政治文化论文

我国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演变轨迹及其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轨迹论文,思想观念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崎岖不平的坎坷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无不与思想观念的变革密切相关。在新中国即将迈入新世纪之际,追溯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演变轨迹,对于总结经验教训,唤起国民的理性思考,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以崭新的超前的思想观念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不无价值的。

一、思想观念变革的历程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就一直憧憬的理想目标。因此,追溯我国半个多世纪思想观念发生、演变的过程,不能不包括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萌生。

近代中国社会面临两大历史主题:一是使中国富强起来,实现社会现代化;二是使民族和人民获得解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曾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就是说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富强,首先要推翻三座大山,获得独立、统一、民主、自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观念中为新中国所确立的一个目标。因此,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革命改变旧的社会制度,造成独立、自由而统一的社会环境。然后,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的过渡时期,走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正如毛泽东于1939年5 月在《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的:“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中国掀起了以帝、封、官为革命对象的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1945年,毛泽东又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提,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勾画了大致的蓝图。由于新民主主义中包括有社会主义因素,加之国际方面的有利环境,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结果,必将实现社会主义前途,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这些观念的确立,就为建国前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指明了方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好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前十年思想观念的创新。

这一阶段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终于确立起来了,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从此将掀起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就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全新课题。对此,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除了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外,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然而,在此期间的错误观念,无论在规模、程度、性质上,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比较起来,都没有成为支配全局的错误。而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与此相适应,也形成了一些正确的观念,尽管有的并没有一直坚持下去,但对后人来说却有重要理论价值。这主要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观点;大搞技术革新和科学实验;改革经济体制,“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反对“和平演变”,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观点;“学习一切外国好的东西”的观点;加强国防建设的观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观点。

第三,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误区。

众所周知,1966—1976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在探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走入误区的结果。毋庸讳言,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峰,但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这种错误还没有成为全局性的错误。随着这种“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到后来终于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从而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是自发的,而是在错误的思想观点指导下的错误实践。“文革”的错误观念主要有: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观点;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观点;忽视经济建设,主张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观点;轻视知识与知识分子的观点;忽视民主的狂热的个人崇拜的观点;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的观点等等。此外,这一阶段也包含着“文革”后期的一些正确思想。

第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二十多年思想观念的全面开拓。

1976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经过两年徘徊时期,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次会议上,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使党的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总结了建国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中,在党的十二大基础上,经过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我们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其思想观念也逐渐深刻、丰富,并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主要思想观念有: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场革命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思想观念;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观念;“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特征的思想观念;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等等。

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十多年来形成的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对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二十多年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有直接关系。

二、思想观念变革的价值分析

追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过程,无论在哪个阶段必须要有理性加以引导,而理性——思想观念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更新的。探究建国五十多年,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思想观念变革的价值作用,对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开辟未来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思想观念的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有巨大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时期的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这里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不同思想观念指导下所走过的道路就是明证。建国前,根据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争取国家的独立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提出了中华民族要“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口号。在这一思想观念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结束了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受欺凌的历史,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之流血奋斗的民族独立。如果没有我们党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的思想,没有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没有渴求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欺压下争得独立、民主、自由的理想,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取得是不可能的。建国初期,倘若没有国民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的完成,特别是党的八大认识到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并及时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新中国当时的主要任务这一正确的认识,也就不会取得“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同样道理,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如没有1958年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种超越阶段的思想观念,没有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以及后来的反右倾运动,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思想观念,也不会有粉碎“四人帮”之前中国经济的濒临崩溃,政治、文化的专制愚昧,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宁。这种脱离当时中国实际的错误思想观念,对那个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只能起到限制、延缓、阻碍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当时的经济、政治特点,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观念,才有了中华大地上的巨龙腾飞,国泰民安的喜人景象。可见,思想观念对个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没有上述根据实践发展,正确反映不同时期经济、政治特点的思想观念,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其次,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坐标。列宁说得好,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行动。当一个国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时,这个国家方向就正确,发展就顺利。而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引路,国家、民族的发展将迷失方向经受挫折。从中国五十多年发展来看,十年“文化大革命”便是在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的错误实践。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确实是一场大灾难,它从历史的角度表明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某些领域的倒退、停滞时期。相反,在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正确思想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过去,要求每个人都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观念,牢固树立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的思想;如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已经扎根于每个国民的心里。这种截然相反的两种观念,便成为中华民族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坐标。

再次,思想观念的变革给亿万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思想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来。五十多年的观念变迁,使中国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去,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导致人们形成凡事习惯于等、靠、要,思想封闭保守,不求进取,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态;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经济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强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在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特区就成为一种新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纳、认可。政治公开,办事公平;抓住机遇,平等竞争;开拓进取,拼搏向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勤劳致富,敬业助人等新观念正在撞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扉。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变得愈来愈快,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奋斗目标是: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拼命工作,娱乐休息;节日旅游,亲朋相聚;穿衣讲究,打扮靓丽;思维敏捷,勤思进取……这些新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当然这里需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思想观念的变革,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发生可喜变化的同时,也有一些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格格不入的思想观念,正在给人们的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应为我们所警惕并予以抨击、鞭挞、取缔。这五十多年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无一不是由新观念培育出来的新人创造的。

最后,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众所周知,新中国的五十多年,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曲折前进的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凡事业成功的阶段,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得最好,对科学社会主义有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比如,在过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和平赎买的途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开辟出一条区别于前苏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道路,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了诸多失误,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定时期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但这种偏离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的失误。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它作为经验教训,加以认真总结、反思、借鉴、吸取,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发展创新,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又结合本国实际深入反复地研究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形成一系列思想观念,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又增添了新的光辉的一页。新中国五十多年思想观念的变革,就是在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跨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升华的写照。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实践的拓展,社会的进步,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思想观念的变革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其价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在未来的五十年里,中华民族必将继续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与各国经济强手竞争的过程中,更需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逐渐地使一些人们比较模糊、陌生的国际市场经济规则、观念日益清晰起来,并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从而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这样,中国的经济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才能由理想变成现实。

标签:;  ;  ;  ;  ;  ;  ;  ;  ;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轨迹与价值分析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