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贸易一体化: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_韩国企业论文

内外贸一体化: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组织形式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外流通组织形式实证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内、国际贸易一体化,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制造商或经销商并没有人为地去区分内贸和外贸,内贸和外贸是有机结合的。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或企业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日本综合商社的内外贸一体化流通组织形式;西方工业型跨国公司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从本土经营到国际化经营的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以下逐一进行实证分析。

1.日本综合商社:内外贸一体化流通组织形式

产生于1970年代、成长于二次大战后的日本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导,集贸易、金融、产业、信息、综合组织与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集团,实行内外贸和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经营,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综合商社有很大的贸易规模,在2002年美国《财富》杂志对全球500强企业经营规模的排名中,日本的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住友商事、丸红、日商岩井、东棉、日棉分别列在第12位、13位、17位、23位、25位、74位、255位和305位。最大的三菱商事2001年的销售额为1058亿美元,最小的日棉销售额也有164.3亿美元;上述8大综合商社的销售额达5263亿美元。

日本综合商社的活动根基在国内,而其活动范围则是以全球为舞台。它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也从事国内贸易活动。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综合商社的内贸额在其经营额中的比重大多数呈上升趋势。如1983年9大综合商社的平均内贸额占其平均贸易总额的比重为39.8%,到1993年则上升为46.9%[1]。据日本贸易会统计,到2000年底,被日本政府正式认定的18家综合商社,其营业额中进口占16%,出口占15%,三国间贸易占22%,而国内贸易占48%。

日本综合商社的经营目标是国际市场,其主营业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但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的泡沫经济开始破裂,国内市场进入了持续低迷的状态,加上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受此影响,综合商社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一些著名的综合商社也背上了巨大的不良债务的包袱,随着1990年代日本银行大量从海外撤资,综合商社的交易规模也大幅度缩小。仅以2001年上半年的决算为例,日本著名的8大综合商社,营业额普遍下降了5%~20%。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日本综合商社由于债务的拖累和经营困难而倒闭,如安宅产业、东食、大仓商事等。另有一批濒临破产的综合商社为了生存被迫进行重组,如丰田通商、兼松江商等综合商社。日本各大综合商社,为了维持庞大的组织和经营体系的运转,强化了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以寻求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弥补因对外贸易规模的缩减所带来的损失。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向国内贸易倾斜,将原来侧重于国际贸易的经营战略,转变为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的经营战略。

日本综合商社发展国内贸易的策略和做法:

一是通过构造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在高起点上介入流通过程,掌握流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首先,综合商社通过投资,在一些大城市、沿海主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地区建立大型仓储和运输设施,作为一级进口基地,再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和价位,组织进口,进行储备,适时地将储备产品运送到各地市场。其次,通过与国内流通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进行协作,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构建多层次的包括全国性、县级、市级物流体系,形成一级进口基地→二级批发网→三级批发网→零售网的商流、物流周转网络。再次,综合商社还将自己的物流体系与各批发团地进行对接,加大了物流的扩散力和辐射力。

二是控制国内批发环节,广泛从事批发贸易。为了控制国内市场批发环节,综合商社通过流通系列化方式,将一些与自己联系密切的批发企业网罗到旗下,组成纵向性的流通体系。以加工食品为例,各大商社都建立有自己的食品批发机构,如三菱商事的菱食、三井物产的三友食品、伊藤忠商事的松下铃木等,这些综合商社的批发机构,都与各大超市和食品专卖店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加工食品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

三是加强对流通末端——零售领域的渗透。在1980年代,日本各大型垄断厂商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营销网络,综合商社垄断贸易业务的局面被打破。另一方面,由于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务市场逐步完善和健全,一般性生产企业调剂资金的直接渠道也变得多元化,这些企业对从银行、综合商社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存度大大降低。为此,综合商社将市场开发的重心由原来的位于经济流程上游的大型生产厂商,向经济流程下游的流通领域特别是零售领域延伸。例如,住友商事全额出资在东京建立了超市总部,并在全国设点组建零售网络;伊藤忠商事、丸红等综合商社还与一些大的通信销售公司和医药零售商共同出资建立商业网点,开展零售业务,对国内流通产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综合商社国内贸易商品的主要品种是工业原料和农、矿产品。随着综合商社向流通末端的渗透,利用其进口优势,为定点零售商提供国外知名品牌产品,包括服装、手表、化妆品、洗涤用品、体育用品等,以获取产品高附加值所带来的利益。由最初的单一的生产资料逐步向生活资料扩展,最后发展为包罗万象的经营内容。

1990年代以后,综合商社的经营受国际市场影响进入了困难时期,为了渡过难关,各大商社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重点是以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结构重组和业务整合。丸红和伊藤忠商事从2001年10月开始,将各自的钢铁事业部完全合并;住友商事与三井物产在钢板加工、手机销售、煤炭、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整合;日棉和东棉双方在农产品和医药品方面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主要形式是将不同商社相关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剥离出来,组成一个新的部门或公司,以避免不同商社机构重复。另外,各大综合商社进行了重新的市场定位。如三菱商事将今后发展的重心定为IT、实业、流通、金融;伊藤忠商事定位于IT、零售、能源、金融;三井物产10年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则是物流、实业、金融。可见,向国内流通业倾斜,实施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已成为日本各大综合商社的共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2.西方工业型跨国公司: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经营形式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发展的产物。早在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便已出现,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才具较大规模。与此同时,作为跨国公司先驱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相继产生,如德国的拜耳公司、瑞典的诺贝尔公司、美国的胜家缝纫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这些大型企业通过建立它们的分销网络实现对国内市场的控制,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虽也有资本输出,但国际化经营主要是作为辅助形式。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聚集和生产的集中加强,逐步形成了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的企业结构,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在电子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航空制造业及其他许多部门或某一种产品生产中,占有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其生产和销售都达到了巨大规模。随着跨国经营的发展,一体化生产和流通网络的建立,跨国公司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舞台从国内市场延伸到海外市场和全球市场,国际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强。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2000年按资产排名的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其资产总额达63000亿美元,其中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达24500亿美元,占39%;销售额达48000亿美元,其中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24.5万亿美元,占51%,

表1 2001年按营业额排名的全球最大30家跨国公司

排名 公司名称国家

营业额 利润总资产 雇员

2001 2000(百万美元)(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12 沃尔玛公司 美国 219812

667183375 1383000

21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 美国 191851

15320

14317497900

33 通用汽车美国 177260

601 323969365000

47 英国石油英国 174218

8010141158110150

54 福特汽车美国 162412

5453276543352748

616 安然美国 138718

─ —15388

75 戴姆勒—克莱斯勒德国 136897

592 184671372470

86 英荷壳牌石油英/荷 135211

10852

11154391000

98 通用电气美国 125913

13684

495023310000

1010 丰田汽车日本 120814

4925150064246702

1112 花旗集团美国 112022

14126

1051450

268000

129 三菱商事日本 105813

481 61455 43000

1311 三井物产日本 101205

442 50313 36116

1460 谢夫隆/德士古

美国 99699328877572 67569

1514 道达尔 法国 94311685778886 122025

1615 日本电报电话日本 934246495157550213000

1713 伊藤忠商事 日本 91176241 35856 36529

1825 安联保险德国 859291453839551179946

1919 IBM 美国 85866772388313 319876

2024 荷兰国际集团荷兰 829994098627816113143

2121 大众汽车德国 79287261092975 322070

2223 西门子 德国 77358185682070 484000

2318 住友商事日本 77140361 36613 30264

2434 菲利普·莫利斯 美国 72944856084968 175000

2520 丸红日本 71756931 36259 31000

2632 维里森通讯 美国 67190389 170795247000

2729 德意志银行 德国 66839149 81755694782

2827 弗巴集团德国 66453183488187 151953

2933 美国邮政总局美国 65834168059091 891005

3017 安盛法国 65579456 43236290151

资料来源: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22日。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在196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的7276家,到1992年底,达到3.5万家,2001年底则达到6.8万家,其中90%是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

197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民族企业的成长与扩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也迅速崛起,在80年代中期以后则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型跨国公司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见表2)。

表2 2001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

序 在500强 公司名称国家和地区营业收入

号 中的排名 (百万美元)

162 国家电力 中国 48374.5

266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 委内瑞拉 46250.0

381 中国石油 中国 41499.1

486 中国石化 中国 40388.0

592 墨西哥石油墨西哥

39405.4

6105 三星电子 韩国 35968.9

7118 三星 韩国 33212.0

8120 SK韩国 33007.8

9149 现代汽车 韩国 30863.6

10185 巴西石油 巴西 24549.0

11202 LG电子韩国 23136.9

12214 中国电信 中国 22272.2

13219 现代 韩国 21701.0

14226 印度石油 印度 20915.5

15248 LG国际韩国 19515.9

16284 国家石油 马来西亚 17566.3

17287 中国移动 中国 17405.9

18289 SK全球韩国 17214.3

19311 中化(Sinochem)中国

16164.4

20342 韩国电力 韩国 15674.4

21388 伟创力新加坡

13104.8

22392 中粮(COFCO)

中国

13003.7

23413 韩国电信 韩国 12348.5

24430 Sarso环球电信 墨西哥

11889.9

25467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台湾省

10781.2

26492 Itausa巴西 10239.3

27494 浦项铁制 韩国 10161.8

资料来源: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22日。

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对外直接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为了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所在国的资源优势,用最低的生产成本和最经济的销售条件就地就近销售自己的产品,跨国公司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开办新厂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与东道国创办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或者参与或控制国外企业股权等,在国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调研与开拓一体化。19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突破原先单一的股权安排,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及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投资的格局。其中非股权安排日益成为主要方式。所谓非股权安排是一种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方式有:技术转让、管理合同、生产合同、联合销售合同、对外特许授权等。

从大多数跨国公司从国内走向世界的轨迹来看,其市场开拓的顺序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市场—全球市场。内贸与外贸、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当国外的经营份额已占其总营业额相当大的比重时,跨国公司就会把相当数量的资本和精力投入到海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3.连锁零售企业集团:本土经营到国际化经营

零售企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其经营活动是为了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便利,因而具有内向性的行业特点。但197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一些国家受经济不景气和国内市场饱和的困扰,一些企业为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而向国外发展,但由于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比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存在更大的难度和风险,主要表现在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较大,必须在一定开放性的环境中才能展开。根据欧美、日本等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经验,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组织形式,才有更多的机会找到超越国界的发展空间。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国际性零售企业,主要是那些以连锁为手段的具有组织创新的大型连锁百货店、超级市场、方便店和折扣店、专业店等。这些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形式成立,以开办分店、分公司、子公司,或合资参股、或收购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世界跨国经营的零售商也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见表3)。由本地经营到国际化经营,是他们保持规模竞争优势的主要出路。东欧、中国及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是他们最重要的扩张市场。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2年,30家国际最大的食品零售商超级中心扩张速度增长62%,其中,大型综合超市扩张速度增长50%,主要扩张地区是亚太、中欧和东欧;现购自运的模式增长49%,重点扩张地是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百货店增长47%;折扣店增长25%,主要扩张地区是拉丁美洲、中欧和东欧及亚太地区;便利店增长22%,扩张地区是亚太、西欧和北美;超市增长17%,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欧、东欧和拉丁美洲。以下对三大零售商进行分析。

表3 2002年世界零售企业30强排名

排 企业名称所在 营业收入

名 国家 (10亿美元)

1 Wal-Mart Stores Inc.(沃尔玛) 美国

244.524

2 Carrefour Group(家乐福)

法国

64.744

3 Koninklijke Ahold N.V.(阿霍德)荷兰

59.267

4 The Kroger Co.(克罗格)美国

51.760

5 Metro AG(麦德隆) 德国

48.561

6 Target Corp(塔吉特)

美国

43.917

7 Tesco Plc(泰斯科) 英国

39.521

8 Costco Wholesale Coep(科斯特) 美国

37.993

9 Albertsons Inc(阿尔伯森) 美国

35.626

10 Rewe Zentrale AG(瑞维)德国

35.276

11 Aldi Guppe(阿迪) 德国

33.713

12 J.G..Penney Corporation Icn.(彭尼)美国

32.347

13 Safeway Inc(塞夫维)

美国

32.100

14 ITM Entreprises S.A(Intermarche).(英特玛诗) 法国

31.572

15 Kmart Corp(凯玛特)美国

30.762

16 Walgreen Co(沃格林)

美国

28.681

17 Ito-Yokado Co.Ltd(ADS)(伊藤洋华堂) 日本

27.238*

18 Edeka-Gruppe(爱德华) 德国

27.082*

19 Groupe Auchan(欧尚)

法国

25.976

20 J.sainsbury Plc(圣斯巴利) 英国

25.964

21 Aeon Co Ltd(永旺) 日本

24.677*

22 Tengelnann Warenhandelsgesellschaft OHG(滕捷曼恩) 德国

24.412

23 CVS Corporation(西佛斯)

美国

24.182

24 E.Leclerc(莱格尔格)

法国

22.148*

25 Schwarz-Gruppe(利德) 德国

21.649

26 Casino S.A.(卡西诺)

法国

21.542

27 Delhaize Group(诺尔赫兹) 比利时 19.497

28 Daiei Inc.(ADS)(大荣)

日本

17.717*

29 Publix Super Markets,Inc(帕布里斯)美国

15.931

30 Rite Aid Corporation(瑞特爱特)美国

15.778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估计

(1)美国沃尔玛

名列世界500强之首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的成功,与其在国内扩张的基础上,稳步开展国际化经营是密不可分的。1962年7月,山姆·沃尔顿的第一家折扣百货店在离美国本顿威尔不远的罗杰斯城开业,店名为Wal-Mart。从此,山姆一步步构筑自己庞大的零售王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1991年沃尔玛已有1932家分店,分布在全美29个州,年销售额326亿美元,成为全美最大的零售连锁公司。

1992年沃尔玛开始向海外扩张。到2002年,沃尔玛共有4688家店铺,其中国内3400家,国外1288家[2],分布在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德国、韩国、墨西哥、波多黎各、英国和中国(见图1)。在4688家店铺中,有折扣店2510家,其中国内1568家,国外924家;大卖场1496家,其中国内1258家,国外238家;山姆会员店596家,其中国内525家,国外71家;社区市场86家,其中国内49家,国外37家。

图1 2002年沃尔玛国外分店的分布

沃尔玛的国外销售额1994年仅有14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7%,到2002年约为495亿美元,约占销售额的20%(见表4)。沃尔玛的销售额1993年~1997年平均每年增加100多亿美元,1998年~2002年平均每年增加200多亿美元。销售额大幅度增长,更多地来自于新开店销售的增长,特别是国外新开店销售的增长(见表4)。沃尔玛的扩张总趋势将由国内转向国外。

表4 沃尔玛国外销售额及比重

年份

销售总额国外销售额 国外销售额

(亿美元)

(亿美元) 比例(%)

1994

82514 1.7

1995

93638 4

1996

1049

45 4.2

1997

1180

70 5.9

1998

1376

1228.9

1999

1650

22713.7

2000

1913

32116.7

2001

2178

405*

18

2002

2445

495*

20

*为估计数

(2)法国家乐福

1963年,家乐福在巴黎开设第一家大型超市时,将大屋顶和自由取货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家乐福的特色。以经营超大卖场(HYPER MARKET)著称的法国家乐福,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可能是最有力的。家乐福1973年进入西班牙,1975年进入巴西,并先后进入阿根廷、中国台湾、希腊、中国、韩国、泰国、波兰、新加坡、哥伦比亚、智利、捷克和印度尼西亚……,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约3697家分店,加上国内分店,共计5423家分店(见表5)。到2002年底,中国家乐福的店铺已有36家,销售额约120亿人民币。

表5 家乐福在全球分店的扩张状况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法国828

840

761

805

1256 1703

1726

国内新开店

─12─44451

44723

欧洲(除法国)55586268742364

3029

美洲44577284101

301574

亚洲9 2324395980 94

国外分店108

138

158

191

234

2745

3697

国外新开店

─202033432511

952

合计936

968

919

996

1490 4448

5423

资料来源:http://www.fortune.com

随着家乐福在全球分店的扩张,其销售总额也不断增长,而国外分店销售额比国内分店销售额增长得更快,其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例不断提高,由1994年的37.2%上升到2001年的50.6%(见表6)。

表6 家乐福在全球分店销售增长状况(单位:百万美元,取1美元≈1欧元)

年份 1994

1995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销售总额 20800 22000 23615.1 25805 27408.7 51948 64802 69486

销售总额增长(%)─ 5.87.1 9.3

6.2 89.5

24.7

7.2

法国销售额

13076 13671 14055

14685 1552432347 33997 34335

法国销售额增长(%) ─ 4.62.8 4.5

5.7 108.4 6.11.0

法国销售额比例(%) 62.8

62.1

59.556.9 56.6 62.3

52.5

49.4

欧洲销售额

3832

3896

38283809 3920 11275 17072 22144

欧洲销售额增长(%) ─ 1.7-1.7-0.5 2.9 187.6 51.4

29.7

美洲销售额

3377

3898

48165739 6222 5580

9598

8440

美洲销售额增长(%) ─ 15.4

23.619.2 8.4 -10.3 72.0

-12.1

亚洲销售额

493580916 1572 1742 2748

4136

4567

亚洲销售额增长(%) ─ 17.6

57.971.6 10.8 57.7

50.5

10.4

国外分店销售额

7724

8329

9560.1 11120 11884.7 19601 30805 35151

国外分店销售额增长(%) ─ 7.814.816.3 6.9 64.9

57.2

14.1

国外分店销售额比例(%) 37.2

37.9

40.543.1 43.4 37.7

47.5

50.6

资料来源:http://www.fortune.com

(3)德国麦德龙

德国最大的零售企业麦德龙在海外的业绩比国内更为突出。到2001年,麦德龙已分别在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比利时、西班牙、波兰、匈牙利、中国和摩洛哥等20多个国家开设了515家分店,共实现了220亿美元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44.4%(见表7)。C&C 是麦德龙向国外发展的主力零售业态,1999年全集团的323家C&C店铺中,有248家设在国外,其中法国66家、意大利30家、英国27家、西班牙21家、波兰18家、荷兰13家、奥地利11家、匈牙利9家。到2002年,麦德龙在中国有16家分店,全都是C&C店铺,销售额为53亿人民币。预计到2005年,麦德龙的国外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

表7 麦德龙分店扩张和销售增长状况(单位:百万美元,取1美元≈2德国马克)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德国分店数 2141 2926 1710 1716 1726 1734

国际分店数 1037 474

306

382

443

515

店铺合计3178 3400 2016 2098 2169 2249

净销售额28138 29026 46888 43833 46930 49522

净销售额增长(%)

─3.4

51.3 -6.5 7.1

5.5

国外销售额 6944 8499 16150 16800 19789 22000

国外销售额比例(%) 25.2 29.9 35.2 39.2 42.2 44.4

资料来源:http://www.fortune.com

这些大型连锁零售商由于经营规模庞大,经营种类繁多,品种多样化,客观上要求其建立全球供应链,即建立全球采购系统,并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系统在较短的时间把商品送达到全球指定的连锁店。如法国家乐福在全球设有13个采购中心,沃尔玛2002年在中国采购和进口的商品价值就达120亿美元,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0%。这些原先以国内经营为主的零售商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进出口贸易活动,其国际贸易功能成为跨国连锁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内贸和外贸、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跨国连锁经营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连锁零售商的经营业绩和国际化经营的迅速开展,使零售业跨国企业不再仅仅只是充当生产性跨国企业的配角,而是已成为跨国企业中的重要成员。世界500强中就有50家流通企业,美国500强中20%是流通企业。从2001年开始沃尔玛连续居世界企业500强的首位,是全球营业额最大的公司,令世人瞩目。

二、启示

1.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面对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迫切需要通过企业的相对集中化和集团化,构造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使其能有足够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分享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有足够的实力与大举进入的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牢固地占领国内市场,并能克服国内目前经营组织散小、外贸和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能起到政府对内外贸微观调控作用点和传导点的作用。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考虑选择以下几种组织形式来构造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体力量。

(1)发展一批以贸易为主业、兼具多种功能的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综合商社或综合贸易公司,使之成为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重要主体。

(2)结合工业实行“大集团”战略,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发展一批以工业为龙头,工贸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在增强其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实行跨国经营。

(3)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形成一批有竞争实力的连锁零售企业集团,实行国际化经营。

通过上述方面的努力,争取用5年~8年的时间,形成一批以综合商社(综合贸易公司)、工业型跨国公司和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为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主体,以众多中小企业为辅助的格局,基本实现我国流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2.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零售业的竞争是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零售商业现代化、融入国际零售业主流格局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已涌现一批初具国际化经营基础和竞争力的连锁零售企业,但国际化经营刚起步,对于跨国经营缺乏经验和制度环境,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采取正确的政策和对策。

(1)在商务部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确定国际化经营企业身份认证制度,确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规模和渠道,并实行综合管理。

(2)进入方式以合资经营方式为主。这种投资方式不仅适合进入不准许外商独资经营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可以使企业减少投入资金,以有限的自有资金,尽量扩大投资规模;有利于弥补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消除因对当地市场及法律法规等方面不了解而产生的进入障碍;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合资方的其他经营资源,包括管理技术、营销技能、信息和渠道以及同政府、银行的关系等。

(3)区位选择起步阶段应集中在亚太经济发展较有潜力、与我国政治经济关系稳定发展中国家。实施国际化经营前,企业应充分了解当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和法律环境,慎重决策。

(4)加快相关经济立法,为国际化经营的零售企业提供制度保障。

(5)加快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并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逐步使用当地员工和管理层人才。

标签:;  ;  ;  ;  ;  

国内外贸易一体化: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_韩国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