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以来,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案件频频报道,追其根源主要聚焦在建筑材料的质量层面。由于建筑工程见证取样工作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导致在具体开展见证取样工作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对当前工作模式的优化设计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在明晰建筑材料见证取样工作的必要性基础上,结合调研分析发现建筑材料见证取样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保障该工作顺利实施的路径方案,从而达到工作模式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建筑材料;工作模式;见证取样;优化设计
0 引言
建筑材料检测作为评估建筑材料的关键手段,国家建设部在2010年,对建筑材料送检及见证取样工作进行了细则规定,要求监理单位或基建单位工作人员在建筑材料检测环节,必须当场见证,施工单位的见证取样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的规范或技术指标,对施工现场中所需要的工程类建筑材料进行现场取样,并将取样进行严格保存,送交至具有相应国家承认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取样人员及见证人员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负有责任。然而,由于建筑工程见证取样工作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导致在具体开展见证取样工作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对当前工作模式的优化设计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在明晰建筑材料见证取样工作的必要性基础上,结合调研分析发现建筑材料见证取样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保障该工作顺利实施的路径方案,从而达到工作模式的优化设计[1]。
1 见证取样工作中的问题探讨
1.1 见证取样的真实性难以保障
根据目前主流媒体的报道发现,建筑工程在进行样品送检时的合格率远远大于国家建设部门突击检查的合格率。上述现象的频频发出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对建筑材料的见证取样真实性提出质疑及挑战。建筑材料在进行送样的过程中,样品在检测过程中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制约,出现了送检样品与工程使用产品不相互吻合的现象,由于机制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在见证取样的众多环节均存在上述问题。另一方面,见证取样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取样部位、取样的具体方式及取样的数量存在不知悉的具体状况,导致样品在具体的抽检过程中无法匹配规定的需求,最终造成见证取样工作的结果失去真实性,导致工作的开展失去实践意义[2]。
1.2 复检环节缺乏执行力
基于调研发现,众多施工单位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在进入工程之前具备质量保障书及产品合格证,但是未在建筑材料使用前进行复检,一般在建筑工程材料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完成中才开始展开复检工作,这无疑增加了整个工程的质量隐患。一旦出现不合格的建筑应用在工程的实践中,后期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矫正处理将带来很多的难度及经济损失,情况严重时可危及到局面的生命安全。
1.3 责任划分模糊不清
针对于建筑工程材料在见证取样中结果,在实践环节很难依据见证结果对责任进行划分。结合目前建设部门对建筑材料中不合格状况进行突击检查发现,目前国内众多省市在建筑材料见证取样工作上未实现精细化的工作模式,在各个环节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因素的制约,导致在具体执行环节上漏洞百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旦出现建筑材料验证不合格的状况,各个责任主体单位相互扯皮,责任推诿,在实践中缺乏制度的强制性,最终很难确定不合格材料的责任单位,导致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具体职责,让不法分子在工程材料评估上有空可钻。
2 提升见证取样工作的路径设计
2.1 建立样品独立识别机制
笔者在充分借鉴广州、北京等一类城市的建筑材料材料检测层面的先进经验,在此地方建筑建筑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需求建立与之相应的信息管理运维平台,利用科技化的手段来充分保障样品检测的真实有效。在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时,为尽可能保障认为因素带来的干扰,见证人员应采用目前较为主流的二维码技术进行植入,保障样品检测原样的唯一性及可识别特性,同时需要将扫码信息直接录入运维云台后台数据库中进行处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进行送检过程中,出现出现二维码无法识别,则必须无条件进行返回重新取样,出现信息码无法进行匹配的,则需当场作出无法检测的处理结果。只有建筑材料的二维码与后台数据库呈现一致,才可以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逐项检测,同时将最新检测结果直接上传至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从而为保障样品的真实有效提供可靠的依据[3]。
2.2 建立见证取样工作的台账记录
针对于建筑工程材料的见证取样工作,由于各个环节所涉及的人为因素较多,因此为确保取样、送样的吻合,应建立该项工作的台账记录表,从而可以便于对送检工作进行日常有效的集中管理。工作台账是综合反馈施工整体过程的有效评估指标,它对于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及筛选不合格建筑材料产生强有力的监督效应。工作台账上应明确建筑材料的取样数量、相关类型、见证人员签字、日期及处理状况等信息。
2.3实施见证取样网络化管理
见证取样工作在实施环节,为保障监理单位工作人员人为故意影响建筑材料的样品选取,需要建立责任监管机制,在进行取样工作时,由负责人员进行签字同时加盖单位的公章,为后续产生问题直接进行责任归属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必须见证取样的材料清单,并明确在见证取样时必须要有质保书和注明本批材料的数量;试验报告出来后,须经监理主管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存档[4]。
结束语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是评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依据,见证取样是保障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结果的强有力手段。由于众多工程参建单位过于追求项目进度、降低项目成本,导致在见证取样工作上的思想意识程度减弱,出现了工作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的状况,导致见证取样工作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因此,笔者提出与之匹配的四大保障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保障了见证取样工作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实践证明,只有将见证取样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开展,才可保障工程质量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李荣炜.建筑材料见证取样送检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工程质量,2015,33(4): 76-78.
[2]兰亚芬,姜劲鹏.建筑材料检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信息,2012(29): 12-19.
[3]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孙元元,孟庆博,王栋,等.浅析如何办理建筑保温材料的见证取样委托[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5(6):49-51.
论文作者:李念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见证论文; 建筑材料论文; 工作论文; 样品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材料论文; 环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