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的准确性分析_经济增长率论文

对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测准确性的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率论文,准确性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以来,国内外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纷纷展开对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相关文献应有尽有。为了使已有研究成果切实起到对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我们应继续探究以下几方面问题: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结果如何、在已有预测中谁对谁错以及预测对错原因何在。这不仅对我国经济预测工作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对我国宏观调控走向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我国2006年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测的评述

从国内外各机构、学者对2006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结果看,各机构、学者的观点千差万别。本部分将对这些预测结果与实际经济增长情况进行比较,以判断预测的准确性,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2006年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测的综述

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这势必会对那些预测时点位于数据修订结果公布之前的机构、学者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了客观、合理地规避这一影响,本文只对GDP历史数据修订结果公布之后的预测进行综述。综览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测结果,① 本文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部分机构和学者认为2006年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持该种观点的代表性机构和学者有:

樊纲(2006年1月)认为,2006年以后经济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下降太多,经济增长率仍会在8.5%~9%之间。

李建伟(2006年2月)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高位趋稳、稳中趋降,经济增长已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贸易顺差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资源约束等。预计2006年GDP增速为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左右,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春季报告课题组2006年4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6年春季报告》中指出,2006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GDP增长率将达到9.6%,完全有把握实现中央提出的增长8%左右的目标。但由于需要继续抑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重点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所以GDP增长率会略低于2005年。

其次,部分机构和学者认为2006年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持平,实现平稳增长。持该观点的机构和学者代表有:

宋国青(2006年2月)认为,2006年GDP增长率预计为9.9%。内需走强和固定资产投资上升是2006年经济保持高增长的有力保证。尽管出口会有所减少,但对经济的平稳增长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渣打银行(2006年2月)指出,中国2006年经济仍将急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9%,但中国在通缩压力加大、出口市场放缓和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增加等影响下,2007至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至8%~9%。

最后,还有机构和学者认为2006年经济增长稳中有升。持这种观点的机构和学者代表有:

国家信息中心(2006年7月)认为,2006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随着近期国家宏观调控新措施的推出和实施,经济进一步加速的动力不强,预计全年GDP增长10.8%。

荷兰银行2006年7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没有冷却的迹象,亦没有迹象显示中国政府会远离微调的模式,该行调高中国的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由9.5%调至10.5%。报告称,这些数据只是对公布的数据的评估,实际的增长可能会更高。原因在于,作为GDP的组成部分,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零售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皆快于GDP的增长。

瑞士信贷(2006年7月)将中国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由10.1%调升至10.5%,但将2007年预测由9.7%适度调降至9.5%。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石柱鲜(2006年4月)认为,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2006年GDP增长率将略高于2005年水平,预计达到10%;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则在全年保持缓慢增长,全年平均增长将达到17.7%。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本文将预测结果分类列示,见表1。

表1 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测结果②

(二)我国2006年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测的评述

从表1可知,各机构和学者对2006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存在一定差异。40个机构和学者对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测区间为8.0%~10.8%,预测平均值为9.54%,低于2005年初步核实数9.9%的水平,这说明大部分机构和学者预测2006年经济增长总体趋势是缓慢回落的。通过对预测值进行标准差处理可以看出,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测的标准差为0.63%,说明各机构和学者的预测差异很大。表2给出各预测结果的详细统计特征。

表2说明,大部分机构和学者认为,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率将在9.9%以下,占全部预测的65.0%;认为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率将处于9.9%~10.2%区间内的机构和学者数占全部预测的22.5%,而认为2006年经济增长率高于10.2%的预测数比例最少,仅为12.5%,且全部为机构预测。在这40个预测中,究竟哪些预测较为准确、哪些预测与实际相差较远,是本文下面要回答的问题。

表2 预测结果的统计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1月公布的数据,我国2006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7%,这为评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在对经济增长率预测值水平进行评价之前本文发现,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8月31日完成初步核实程序后,将2005年GDP增幅由初步核算值9.9%提升至10.2%,在2007年1月23日又将这一数字核实为10.4%。而本文中所有预测的时点都截止到2006年7月,即这些预测都是建立在“2005年经济增长率为9.9%”基础上,这必定会对各机构和学者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了规避这种影响并尽可能给出客观、合理、公正的评述,本文首先分析各机构和学者对2006年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

(1)部分机构和学者预测2006年经济态势是稳中趋降,该类预测共有26项,均值为9.17%,标准差为0.44%,如卢中原、樊纲、高辉清等学者的预测。从2006年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这些预测显然是不准确的。

(2)另有机构和学者认为2006年经济态势是稳中有升,共有14项。代表性学者有石柱鲜(10%)、张立群(10%)等,机构包括国家信息中心(10.8)、雷曼亚洲研究部(10.0%)和亚洲开发银行(10.1%)等。从我国2006年实际经济发展态势看,这些预测从经济趋势的角度讲是准确的,从而本文认为,这部分机构和学者的预测如果能够建立在“2005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4%”基础上,其准确率会有很大的提升。接下来,本文将分析这部分机构和学者预测值的准确性。

根据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规则,本文利用相对误差率来判断预测准确度。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率预测相对误差率绝对值小于5%,就可以认为预测准确,从而本文构造预测准确区间为[10.2,11.2]。为了更加直观地判断,本文以图1显示各预测结果的分布情况。④

图1 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测分布图

图1显示,在全部40项预测中,有5项预测被认为是准确的,即预测结果位于[10.2%,11.2%]区间内,占总数的12.5%。他们分别是国家信息中心(10.8%)、瑞士信贷(10.5%)、荷兰银行(10.5%)、摩根士丹利(10.5%)以及新加坡理工大学和厦门大学(10.5%)。而前文提到的另外9个机构和学者虽然对2006年经济增长态势判断正确,但实际预测值并没有落入准确区间。为了更充分说明这些机构和学者预测的准确程度,本文将其预测相对误差率分别列出,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国家信息中心(10.8%)的预测相对误差率仅为0.93%,其准确性可见一斑。根据国内普遍认同的标准,本文认为图1中非阴影区域的35项预测结果是相对不准的,即低于10.2%的临界值,占预测总数的87.5%,均值为9.39%,与2006年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差1.31个百分点,且各预测值差异较大,最小值为8.0%,最大值为10.1%。

表3 各预测的相对误差率计算值

本文认为,造成预测不准的原因主要包括:

(1)预测时点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测随着时间临近,其准确率相对提高,如上述5项准确预测都是2006年7月进行的。可见,预测时点是预测结果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本文只分析截止到2006年7月所进行的预测。

(2)经济景气波动的影响。我国经济景气波动幅度近年来虽然有所减小,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大,这也是造成国内经济预测相对不准的原因之一。

(3)预测方法和数据的影响。预测结果差异的形成与各机构和学者所采用的预测方法与数据有重大关系。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快速经济发展和快速经济转轨交织并行的关键时期,很多情况难以用市场经济一般模型来理解;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数据不够全面,如就业数据不完整、准确能源统计数据缺乏等,这些都给经济预测带来困难。当然,这也正凸现出准确预测结果的难能可贵。

(4)预测者能力差异的影响。表2显示,12.5%的准确预测结果皆出自机构预测者,证明机构预测准确度相对较高,部分原因在于机构预测者能够集纳各成员的知识和视角于一体,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经济运行特点。相对而言,个人预测者在这方面的力量相对较弱。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预测工作与预测者本身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或数量模型功底有很大关系,预测不准的很大原因在于其经济学理论基础薄弱,以及所用数量模型出现较大偏差。而且,一般经济模型参数是利用历史数据得到的,而历史数据对于将来的变化只能起参考作用,不能作为预测的惟一依据。

(5)国家统计局数据修订的影响。目前,我国进行经济预测使用的数据基本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为主,因此国家统计局对经济运行数据的修订必然会对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工作产生影响。如对2005年经济增长率的前后两次修订,分别向预测者传递了两个不同的经济运行趋势信号。

二、我国2006年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的评述

衡量潜在产出是经济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视角(Samulson,1992)。从短期而言,潜在产出有利于分析经济供求平衡,评价通货膨胀压力。从中期而言,可以借助潜在产出指标衡量经济总供给能力,进而分析产出和就业的非通胀增长路径。为此,本部分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进行评述,并分析各机构和学者对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态势的判断。

(一)我国2006年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综述

各机构和学者对我国2006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我国2006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结果⑤

祝宝良(2006年2月)认为,2006年,中国资本积累速度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会慢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3%的水平,潜在生产能力在10%左右,略高于改革开放26年来潜在增长率9.7%的平均水平。

李建伟(2006年3月)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期向快速平稳增长期过渡的特殊时期,潜在增长率为9.1%。2005~2010年间,GDP潜在增长率将呈逐年下降态势,此后将进入快速稳定增长状态,潜在增长率将维持在8.3%左右。同时,2005~2010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率周期性下降阶段,GDP增速有可能从2004年10.1%回落到2009年的8%左右。

沈利生(2006年10月)认为,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幅是11.3%,三季度是10.7%,全年来看,一般四季度经济增幅会高些,因此预测2006年全年GDP增长在10.5%以上。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经济增幅全年会超过11%。同时一些经济泡沫会出现。2007年经济增幅由于第四季度的压尾因素影响会下降,但仍然在10%以上。潜在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超过这一水平就会出现问题,如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会上升等。

尹艳林(2006年10月)认为,目前10.7%的经济增速是偏快的,不仅高于1979年至2005年年均增速9.6%,也达到或超过了潜在增长率的上限。

樊纲(2006年11月)认为,除了企业效率提高以外,国内储蓄和资本流入增高所带来的资本量持续增加,以及前几年经济过热所带来的产能过剩,共同使得中国经济出现9%~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同时既不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也不发生严重通货紧缩。至少在未来几年,中国潜在GDP增长速度仍将在9%~10%之间。他表示,中国经济确实还能够持续增长,而且在最近几年可持续增长速度可能比过去快一点。

刘树成(2006年12月)认为,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大起大落”,平抑经济波动,而关键又在于及时防止“大起”,即及时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或由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这要求及时地“削峰”,使经济增长率的“峰位”处于适度增长区间的可控范围内,不致因经济增长过热而损害资源和环境,损害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目前国情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上限大约为11%左右。

(二)2006年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评述

众所周知,准确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是非常困难的。不同测算方法,所得结果也不尽相同。同时,一定时期内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把握还需要参考各种实际情况的变化。因此,潜在经济增长率不仅仅是一个测算问题,也含有经验把握因素。从以上潜在经济增长率或适度增长区间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1)各学者对我国2006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看法存在差异,13个机构和学者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分布在8%~12%的范围,萧灼基给出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区间的下限为8%,殷剑峰则认为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甚至可以达到12%左右。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区间比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测区间大很多,这充分说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的困难;(2)与以往相比,各机构和学者对2006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区间幅度逐渐缩小,没有出现6.45%~12.55%之类的大跨度区间,这提高了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结果的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潜在经济增长率作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之一,反映了宏观经济态势和通货膨胀压力。衡量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标准之一是经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对比关系。潜在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现实经济运行总是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如果现实经济增长率过高地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各种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会非常严重,经济运行会绷得很紧,产业结构失衡,引发严重通胀,经济快速增长难以为继;反之,若现实经济增长率过低地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失业问题不易解决,有可能带来通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可在适当幅度内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而既不引起资源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严重闲置,物价总水平保持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如果以上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解读是正确的,则可以将以上各机构和学者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结果解释为对宏观经济态势的判断如下:⑥

预测的潜在经济增长区间含有10.7%的专家学者有:殷剑峰(10%~12%)和刘树成(8%~11%),按照他们的预测结果及以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解读可知,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正常的高速发展,这与目前存在的大多数观点吻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6年12月底进行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的结果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正常”;38%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偏热”,而认为经济“偏冷”的经济学家仅占总数的6%。

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大大低于10.7%的机构和学者有:陈乐一(8.6%)、李建伟(9.1%)、范剑平(9.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9.5%)。根据其预测结果及以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解读可知,我国2006年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胀压力很大。持类似观点的专家或机构还有王小广、哈继铭、易宪容和摩根斯坦利等,这显然与国内主流观点相悖。

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低于10.7%,但差距相对不大的专家学者有:梁红(9%~10%)、宋国青(10%)、萧灼基(8%~10%)、尹艳林(9%~10%)、祝宝良(10%)、沈利生(10%)、樊纲(9%~10%)。根据其预测结果及以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解读可知,我国2006年经济有过热迹象,通胀压力较大。目前,国内持该观点的机构和学者仅占少数。

三、我国2007年经济发展趋势预测综述

2007年是宏观调控能否取得实效、新一轮经济扩张能否平稳收敛的关键之年。因此,对2007年经济形势进行准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以来,各机构和学者纷纷对中国经济2007年增长前景做出预测,见表5。

表5 对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结果

雷曼兄弟研究部(2006年11月)认为,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将可能使2007年GDP增长速度减缓。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从2006年第二季度的11.3%降至第三季度的10.4%,预计减速将持续到2007年。因此,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0.4%,2007年降为9.6%。2007年GDP增长进一步放缓更多的是由于净出口减少而非投资降温。

惠誉评级(2006年11月)表示,尽管增长步伐将趋于温和,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将延续至2007年。基于中国政府为控制信贷增长和投资支出而采取的措施,预计中国GDP的增长率将从2006年的10.2%降至2007年的9.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11月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相对放缓将不可避免,但增速也将达到10.3%。除了人民币汇率的适度调整外,OECD认为,一系列税务改革,如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统一实行较低所得税、降低对投资税收管制将理顺税收机制,这有助于中国经济在更长时间内保持持续增长。

高盛(2006年11月)发表研究报告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前景更为光明,大宗商品价格下挫降低了中国出口需求大幅放缓的风险;政策风险下降以及强于预期的企业利润增长降低了投资增长大幅回落的风险;货币供应量增长放缓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软降低了通胀预期。预计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8%。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06年11月发布报告称,2007年宏观经济将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经济增长将延续2006年后半期的态势而进一步回落。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9.25%,建议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取向,采取“微撞”的需求管理模式,通过对总需求的试探性反应实施宏观政策。

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2006年12月)在《中国经济增长:2006年回顾及2007年预测》报告中指出,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各季度分别在9.7%、10.1%、9.9%、9.8%左右,全年约为9.8%;2007年中国经济整体上延续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政府应加大电、气、水价的调控力度,遏制资源价格过快上升势头,抑制通货膨胀。

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2006)发布报告预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8%,CPI为2.0%左右。该报告预计2007年我国消费将继续保持2006年的增长势头,投资和出口增速会略有回落,但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有望得到抑制。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石柱鲜(2006年9月)认为,根据模型预测结果,2006年全年经济仍将在10.4%高位上运行,在2007年开始有所回落,全年将低于2006年水平,预计达到10.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则在2007年保持缓慢增长,全年平均增长将达到17.1%。同时,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在2007年更平稳。

范剑平(2006年10月)认为,2007年是宏观调控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年。根据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2007年经济增长预测了三种可能的情景:概率最大的稳定较快增长情景(GDP增长9.5%);次高概率的保持高速增长情景(GDP增长10.5%);低概率的经济明显减速情景(GDP增长8.5%)。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2006)认为,2007年是中国本轮经济增长由盛而衰的拐点,本轮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投资周期大约是5年,当投资周期过去,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生产过剩。这是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后,必然会发生的周期波动类型的转变。预计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甚至更低。

瑞银证券公司投资研究部安德森(2006年12月)认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滑坡和宏观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预计将会是7%。尽管这样,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处于全球前列。

从表5可以看出,各机构对于2007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异。在28项预测中,最谨慎的预测结果为7.9%,最乐观的预测是10.3%。而且,27项点预测结果的均值为9.38%,标准差则达到了0.62%。和2006年实际情况相比,绝大多数机构(85.2%)预期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虽比2006年有所放慢,仍将保持9%或以上的增长速度,只有17.9%的机构认为我国经济将继续以10%或以上的速度增长,绝大多数(81.5%)认为在9%~10%之间,且这81.5%的预测中有68.2%认为增长速度在9.5%及以上。这表明各机构对2007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主流判断是稳中趋降。专家学者预测情况与机构预测比较类似,专家们对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情况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差异较大,最悲观的预测值为7%,最高的预测值是10.1%,其中16项点预测结果的均值为9.41%,标准差为0.84%。但总的看来,大多数预测者认为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将步入稳定期,在2006年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小幅回落。

四、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发现,各机构和学者近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预测结果比以前更加趋于一致,这是可喜的。然而,通过对2006年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测的分析可知,预测准确率仅为12.5%,而87.5%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差异较大。虽然预测不准的客观原因很多,如我国经济景气波动与国外相比仍然很大、我国数据方面存在不足等,但预测者自身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数量模型功底也是造成预测不准的重要原因。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中,更加体现了这一点。为此,本文认为各机构和学者应继续从以前预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预测能力,提升预测准确度,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

注释:

①为了本文分析的目的,我们只关心2006年7月份以前进行的预测。

②查询预测结果的具体出处及相关资料,请与作者联系,联系方式:liyong_wang@sina.com。

③此处所指机构包括各课题组,下文同。

④该图不包括预测结果中的区间预测部分。

⑤由于GDP历史数据的修订,本文只考虑GDP数据修订之后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

⑥由于2006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7%,所以我们把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严重低于10.7%的情况解释为经济过热;而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严重高于10.7%的情况解释为通货紧缩;接近10.7%的情况认为经济正常运行。

标签:;  ;  ;  ;  ;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的准确性分析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