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 255000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人文性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本身只是一种途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教学总目标,使美术教学诸元素可见、可触、可摸、可体味,让学生真实体验微妙的生活韵味,感受美的生活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地创造生活,彰显美术学科的人文特性,实现培养人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自信、分享等人文素养发展的整体目标。通过实践,本人从美术教材、美术史与美术课堂等方面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美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意志、价值、尊严、智慧、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育思想,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具备浓厚的人文性质,可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小学生的身心。
二、挖掘美术教材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通过教学内容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美术教材的编写在每个时期都在不断变化其教学内容。小学美术课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材中加入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以及许多中国和西方的美术经典作品欣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人类文明发展中经典的艺术作品与著名艺术家。小学美术课堂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美术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内在精神的培养、发挥学生个性、主张创造性思维等做法都大大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把美术课中的“美”与“术”分离,注重技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把美术的人文性体现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美术学习如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关,与其它学科相关,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元素,并使得学生能真正从美术学习中体验到美术是生活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从而自觉自愿接受艺术熏陶,形成基本人文素养,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挖掘美术发展史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人文的关系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艺术发展史。每个时期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师要挖掘教材中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努力给学生建立大美术观,能把美术作品与历史、作品与艺术家结合起来讲解,使得学生能透过艺术作品了解到艺术与人类、与生活的关联。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与一个艺术家有关,是艺术家创作了有血有肉赋予感情与个性的艺术作品,从而能用更广阔的胸怀去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艺术形式,能用包容、欣赏、理解的眼光去欣赏美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
当学生面对古希腊的裸体雕塑《掷铁饼者》感觉到无法理解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希腊人热爱运动并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雕塑表现技巧上因此也比古埃及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从艺术发展史的传承与创新去理解古希腊雕塑;当学生在临摹康定斯基作品,无法理解画面色彩的杂乱与抽象点线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抽象绘画产生的缘由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体验到艺术就是不断传承与创新的道理,正因为有不断追求新意的艺术家,才会有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产生。从文艺复兴三杰到八大山人,从伦勃朗到元代画家,古今中外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成为学生了解历史、发现人性的重要线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必然会发现美术的本质,体验到美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四、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美术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堂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场所。在美术课堂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品质,不光注重学生作品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应该建立在作品是否能体现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学生不再把画画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成为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一种途径;作品不再只是枯燥的技巧练习,而是学生想象的放飞、思维的迸发的过程。如此,作品将会是“百花争艳”。
美术作品应该成为能表现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愉快的、有新意的,每一次创作都是生命的体验。好的作品首先能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别人。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根本。美术课中有许多我们可以挖掘的要素。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讨论是积极的,师生关系也是和谐的。
美术课堂关注人文素养,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过去的美术教育只是把孩子当成技法训练的被教育者,他们一直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地位。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关注,对学生心灵的滋润是潜移默化的。希望通过美术教师的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升华美术教育。
论文作者:张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美术论文; 人文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美术作品论文; 艺术论文; 艺术作品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