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新村论文,考察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为什么搞新村运动
韩国是一个受儒教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由于长期受战争和政治动乱的影响,直到196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起,韩国把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从1970年开始,朴正熙政府开始倡导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阶段
韩国新村运动不仅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重视对农民进行国民精神教育。韩国人均耕地仅有0.6亩,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开发人力资源,以推进国民精神教育为动力。因此,新村运动一开始就倡导“勤勉、自助、合作”六个字。在培训新村运动骨干中不断强化这种精神。比如我们这次主要参访的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要求学员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都要有事干,宿舍没有桌椅、没有电视,逼着学员们一起讨论问题。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70年11月—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3.5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数地方从茅草屋房顶改造开始;其次是改造卫生间、水井;最后是架桥、修路、盖会馆(村活动室)等等。
第一年有一半的村干得不错。政府又给他们加拨了500袋水泥、1吨钢筋。同时政府明确,后进的村如果明年干得好,还可以追加给1000袋水泥。为进一步激发各村的积极性,政府还把全国的村分成三等:自立村(最好)、自助村(次之)、基础村(最差)。在每个村前都立牌子。以上是新村运动的第一阶段,即1970—1973年打基础的阶段。
第二阶段为1974—1976年,是新村运动的全面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这期间政府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也称“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归结起来,一是调整结构。大力倡导种植经济作物,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等。重点开发21个品种,以郡为单位,在137个地区开展,共有75万农户参加,政府主要在财力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二是推广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的种植,1974年水稻产量达到3800万石,首次实现大米自给目标,1975—1978年达到自给有余。
第三阶段为1977—1981年,是新村运动的自立发展阶段。主要发展以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1977年正好是韩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韩国政府推出了“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据统计,1978年农村企业达到384个,1980年增加到790个。
从1970年到1980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参加新村运动人数累计达11亿人次,效果明显。一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到1977年,全部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彩钢顶的房屋。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装上了电灯。1971年—1975年,全国农村共架设桥梁65000多座,村村都修筑了3.5米宽、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新铺自来水管道4440公里,建设新村会馆35950座。二是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特别是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努力,韩国农民的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一度在七十年代中期还超过了城市居民。1967—1976年间,农民家庭收入从12456韩元增加到96355元,增长约8倍,而这期间城市工人的收入从20720韩元增加到95980元,增长约5倍。到1979年,农民收入平均达到城市工人收入的84.7%。
韩国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机制和办法
一是始终注意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政府虽大力支持新村运动,但不包办代替农民。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不搞齐步走。由农民选出“指导者”来组织实施新村运动。
二是在办实事、搞项目中教育农民。通过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政府的关心;通过在项目建设中形成农民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关系,增强农民自主自立的信心;通过农民精神状态的改变,来持续地推进新村运动和农村发展。
三是实行奖勤罚懒、榜样激励。干得好的,多给物资和资金,政府架设线路时优先予以考虑。村里的“指导者”尽管不拿报酬,但政府给予精神和其他方面的物质奖励,如发勋章、有权随时面见行政官员、优先选拔做国家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50名以内的免学费或发奖学金等。
四是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为支持新村运动,拿出了相当于财政预算1%的资金。以后为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还给予了不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如向农民普遍发放最长可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政府有关支农资金通过农协直接发放到户、争取一些国际组织的贷款、从“住宅彩券”中拿出一部分支持农村等。村里如需要架桥,郡里可派技术人员无偿支持,也可请建筑公司帮忙,由政府“买单”。中央政府还设计了12种标准住宅图纸,公开发布,由农民自由选择。
五是扎实搞好培训。中央和地方都有相应的培训机构。“中央研修院”已培训20万人次。每次培训一到两周,人数为几百人。培训方法和内容主要是:强调“精神”培养;请成功者介绍经验;政府官员进行政策说明;实地考察;研究讨论;制定计划等。另外,把参与相关工作的公务员也派到研修院,与“指导员”结对子,同吃同住、同培训。
六是给予必要的行政推动。新村运动是由朴正熙总统倡导的,他亲自起草“新村运动计划”、到农村搞调研、到研修院参与培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等。韩国政府要求,面、邑(相当于乡镇)和市、郡(相当于县市)两级公务员每人都要联系几个里(即村)进行帮扶;道(相当于省)一级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道。特别是对下两级公务员,实行了奖惩分明的政绩考核制度。帮扶干得好的就提拔,干得不好的就调到山区、岛屿去工作。
七是发动全社会来关注和推动新村运动。从1973年开始对社会中的一些相关人士进行新村运动的培训。要求各界名流、知识界人士和大企业老总,都要与农村基层的指导者一起参与培训。开始时遭到了强烈反对,但后来还是坚持下来,逐步被大家所接受,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新村运动后来很快由农村扩大到城市、工厂、学校和政府各部门,如城市的洞(相当于街道)也推行了以美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新村运动”。进而,新村运动的精神演化成为倡导民族自立、民族自尊、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教育运动。
当前韩国新村运动的新情况和新趋势
韩国新村运动到现在已有35年,其黄金发展期是1970年到1980年,以后出现了三个趋势性的转变:一是向城市和其他行业转变;二是向广泛开展全体国民的精神教育转变;三是向民间主导转变。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韩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如1993年时,农民的收入大体相当于城市居民的95.5%;每百户农民所拥有的彩电率已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新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提高农业专业化)、“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等。后来,特别是卢武铉执政以来,提出了20项基本国策,倡导建设具有竞争力、生活和美的农渔村。具体政策有8项:(1)确保农渔村预算达到10%;(2)开发环境亲和型农业;(3)增加农民收入,增幅达到20%,补贴农民收入因价格走低而减少的部分;(4)确保农渔业稳定经营;(5)建立农渔业福利体系;(6)稳定农民收入;(7)增强农村经济活力;(8)奠定农渔业旅游基础。
综合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韩国新村运动已经并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大力倡导和推进“村社结对”活动。即城市一个“公社”(公司)对农村一个村子,以经济联系为基础和纽带,在帮扶中尽可能实现互利和双赢。我们在京畿道丽州郡圣子里参观了一个有7000多平米现代化蔬菜大棚的农户,他现在就是由“韩国农产品无公害普及运动本部”在帮助“下定单”和销售农产品。
二是建设“信息新村”。我们参观了一个“信息化村庄”,该村是韩国比较典型的一个地处偏远的农业村,2003年以来政府拿出4亿韩元支持他们建“村信息中心”和给78户农民无偿配备了电脑,现在这些户都可以上网和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有关维护运营费用则由村里的旅游收入和网上交易收入支付。据介绍,目前每个郡都有这样的试点,共约193个,他们规划到2014年“信息新村”要达到2040个。
三是建设“农村健康长寿村”。进入21世纪,韩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03年底,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占8.1%,其中农村老龄人口高达15%。韩国农村振兴厅决定,2005年投入44亿韩元建设100个“农村健康长寿村”,到2007年将建设800个。主要内容是,向老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必需的经济支援,把农村建成老人们能够安享健康、幸福晚年的文化基地。
几点启示
(一)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做到同步推进。韩国的经验证明,只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过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比例,1970年为75%,1980年为95.8%,1990年为97.4%,2000年为83.6%。同期,韩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3%、71.6%、84.4%、90.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9.5%、32.4%、17.1%、10.2%,2003年已降为8.5%。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将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点。
(二)我们更有条件、更有能力搞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韩国在其国情和体制背景下能够动员全社会,对农民和国民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教育,集中必要的物力和财力,办成一些大事,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做到并做得更好。一是我们现在已基本统一思想,提出了“统筹城乡”、“重中之重”、“两个趋向”、“多予少取”等一系列重大的方针和方略;二是我们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比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的综合实力要强;三是我们的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较发达,这对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我们有传统的政治优势,只要不搞包办代替,我们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调动资源、办成大事的能力更强。
(三)要形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要把在政府的支持下,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强化公务员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借鉴,以改进过去实行的各项扶贫和支农政策。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通过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四)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以城带乡、提高实效。要像组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那样,近期重点抓好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沼气、卫生间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标准节能住宅、信息网络等工程。通过国家给予一定的建材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要整合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通过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债、彩券,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应当看到,韩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地价升值,不少农民从出售土地中获得高额收入,带资进城落户。我国土地批租的收入绝大部分为各级地方政府所有,改革以来,在土地出让中约有2万亿元以上的资金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所以,我们更应当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带动作用,较大幅度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下大力气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