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重要主体,要做好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工作,就必须结合居民的心理需求与行为需求开展相关工作,以期使住宅建筑设计能够迎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首先指出了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其设计的意义,紧接着对城市住宅建筑中公共空间设计展开具体地分析与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空间;住宅建筑;居民;设计
引言
住宅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环境之一,是其室外活动的重要空间。公共空间除了具有景观属性外,还要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有必要研究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力求为居民打造出闲适、优美的公共空间,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与设计的必要性
(一)概念
公共空间通常是指居民参与各项活动或完成公共交往的公开场所,同时也可以表示处于不同的建筑实体间的一类开放空间,例如山地、森林、河流等多种自然环境以及停车场等人工建设区域,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状态起到了充分反映,同时和各类社会生活元素形成了全面相融,属于城市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一个公共空间,再续都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共同性特征.
(二)设计必要性
通过分析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精华与本质,同时也能够掌握其独特性,一方面能够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创造空间,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改善城市软环境条件,促进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更加深入融合与交流。
首先,要满足宜居性要求。由于公共空间是公众参与各项生活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考虑宜居性条件,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从结构布局层面分析,设计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绿地、广场、介导、住宅等不同功能区的排布方式,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结构来增强城市宜居性,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如何使建筑在建造成本和宜居性方面达到最佳平衡状态,已经成为现阶段设计师需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其次,要不断开发改善城市质量的渠道。其中,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起到了良好的反映,可以通过公共空间来促进城市质量的显著提升并提供多样化的城市功能。从整体层面上考虑,如果能够合理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结构,则可以获得更加完善的城市功能,同时也便于广大居民对这些空间进行灵活运用。从居民的实际使用角度出发,通过提高广场结构的合理性及优化街道布局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鲜明特征,并显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最终促进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的快速优化。
二、探讨城市住宅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一)创作基础
1.创作背景
设计城市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过程中,需要对住宅入户门厅、商业空间、电梯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使其本身满足 公共性、开放性与服务性的要求。由于这些区域属于居民经常出现的地方,使其达到了很高的使用率,并成为了最关键的使用空间。
2.基础分析
本文研究的住宅建筑周边地区具备便利交通条件,同时拥有比较成熟的配套设施。由于基地具备规则的外形,因此可以适应整体住宅建筑的外形设计要求。该建筑处于道路北面,可以获得良好通风以及优异的采光环境。同时地基也较为规整,充分满足了住宅建筑需要达到的形态标准。
(二)标准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是沟通楼层住户的重要媒介,是居民返家的必走之路,因此对空间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标准层内有廊道、楼梯厅、入户空间,通过设计标准村,有助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沟通交流与交往。下面具体地阐述楼梯厅空间设计与廊道空间设计。
1.楼梯厅空间设计
为了实现住宅的垂直交通,需设置楼梯和电梯结构,并且这种形式也能够有效改善邻里关系。同时,电梯厅也可作为一个重要交往场所,同时将楼梯间设计成一个消防疏散通道,对这两个区域进行合理改进后,便可以促进空间价值的有效提高,特别是一些休息场所对于居民的交往过程可以创造良好的平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各层都含有独立小空间,并可以跟连廊构建通道,这样就能够一方面有效保证居民的隐私性,此外也便于邻里之间的交互。因此,上述空间结构能够促进人们倾谈度的显著提升,并使其成为一个重要“会客场所”。
2.廊道空间设计
在现有条件下,具有连廊式结构的住宅可以获得较高的利用率,可以利用廊道来满足不同住户的特点入户要求。尤其是在初始改革开放时期,公寓楼与宿舍楼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为了应对物质匮乏的问题,此时需要严格管控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有效克服各类居住难题。这种连廊式住宅拥有多项优势,但这种结构的形式太单一,遇到较多户数的情况时,便会使各户都降低识别性,在缺少门牌号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走错家门的结果。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来说,上述结构无法有效保证居民生活隐私性。
经综合分析,本文采用双廊式设计结构,一方面能够有效保障居民的隐私性,同时还可以充分满足交往需求。利用内廊与入户门厅相结合的结构来满足各项基本功能,同时确保隐私性获得充分保护。在设计外廊结构时,还要尽量设置更多数量的运动区域,尤其需要考虑相互交往的需求。
(三)中心绿地设计
因为本研究中的住宅是一种围合式结构,因此将中心区域设置与中间部位,同时在视觉感受方面也以中心区域为主。在设计中心绿地的过程中,应尽量提高人的愉悦感受,因此具备观赏功能的中心绿地成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一项关键内容。
设计中心绿地时,应选择灌木与花卉等各类低矮植物作为主体部分。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景观小品,不断改善中心绿地的观赏性。可以利用景观步道来合理划分整体布局,一方面满足人们的行走需求,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趣味感受,同时利用螺旋型的外廊结构,实现将整体建筑与中心绿地相融合的过程。
(四)屋顶活动空间设计
设计屋顶层结构时,应先分析交通情况,有效处理居民在屋顶交通方面的实际要求。因此,设计方案时需重点考虑如下两方面:第一,应使各栋安全楼梯通道与电梯都可以实现连通屋顶的要求,方便居民出行。第二,设置螺旋型的外廊结构,有效解决最佳路径的选择问题,实现最优的可达性。
此外,还要对屋顶花园内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不可以只开展单一绿化设计。应增加屋顶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居民自身的参与积极性。进行屋顶花园划分时,需关注如下几项区域:
(1)观赏区。该区域不设置人员走动通道,全部由绿色植物构成,为人们创造一个能够满足远眺需求的景观。并且,还应发挥其本身的隔热作用,有效减少建筑物能耗。
(2)运动健身区。为充分适应各类人群的具体需求,本研究在划分健身区的时候主要包括了如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设置了满足儿童玩耍需求的区域。第二部分是设置了可以提供运动器材的运动机械区,为人们提供锻炼场所。第三部分是设置了一个运动广场,该区域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区。同时,将运动健身区和运动外廊间建立对接通道,进一步提高空间的整体性。
(3)休闲区。该区域是居民开展彼此交谈的场所,其中地面采用防腐木结构,同时配备了休闲桌椅与树池。居民可以在该区域内感受到露天的环境享受。
(4)聚会区。此区域比较私密,采用围合结构,可以为相互交流过程创造可靠的私密空间,同时还为该空间设置了露天电影院,进一步增强了烘托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规划是城市大规划中的关键内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设计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时,要结合居民的实际需要,协调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与此同时,要结合居民的实际需要打造优质的公共空间,便于居民活动、休闲和交往。
参考文献:
[1]李怡龙.青年群体长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浅析——以北京远洋邦舍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9(01):93-94.
[2]尹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分析[J]. 南方农机,2019,50(04):238-239.
论文作者:任君妃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居民论文; 空间论文; 住宅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空间设计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