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巴》是20世纪中期缅甸著名作家貌延的作品,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貌延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希望从对《鄂巴》的解读中探讨并分析现实型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特征:再现性、逼真性;以及分析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现实性;再现性;逼真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本来就有的食物,从生活中涉取创作材料。[1]
一、关于现实型文学作品再现性特征的分析
1、从小说内容的构思与选材来看。
小说《鄂巴》以一个农民鄂巴的生活为线索,以1942-1945年期间日本法西斯侵略缅甸为时代背景,通过鄂巴一家人的遭遇强烈地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法西斯式残暴的统治,真实而又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缅甸农民们悲惨的命运以及窘迫的生活的情境。
书中作者还对农村土豪地痞流氓朴斗进行了形象地刻画,意味深长讽刺了当时那些乘乱进行政治投靠并充当帝国主义的爪牙,为保全自身利益不惜迫害自己本国人民的民族败类。作者也不忘对那时已被驱逐出去的英国帝国主义殖民者无谓的殖民统治和愚民政策进行尖锐的讽刺。作者通过对鄂巴和好友何依友好关系的描写,赞颂了天底下劳动人民无论种族,肤色,大家都是一家亲的崇高的阶级情感。
作者在仰光大学求学期间初学医,后转学文学,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毕业后又曾当过镇长,这又为他积累了相当的现实题材,所以在刻画人物时都很细致。由此可见,《鄂巴》在的构思和选材上都是有可靠真实的调查。缅甸当代著名作家德贡达雅在“星”杂志第一卷第四期中评论《鄂巴》这部小说时说“《鄂巴》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
2、鄂巴的典型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以及其人物形象的特定时代印记
鄂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淳朴农民。世世代代都靠租种田地为生,没想到战争的到来,却打破了鄂巴平静的生活。第一章采用“机灵的人”作为标题,其实是一种反语,书中一开始描写的鄂巴单纯朴实,从他的各种想法种可以看出其实他一点也不机灵。第八章采用了“吃人”的标题,在这一章中作者怀着沉痛的感情对鄂巴一家进行描写,女儿米妮遭日本人玷污,这些对于鄂巴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现实教育了他,他和像他一样的缅甸农民必须懂得一条生存的真理:殖民地的人民想要摆脱贫穷和苦难,首先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所以第九章“消灭日本鬼子”,才有了后来鄂巴用实际行动支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这就不难理解,在小说的后半段,鄂巴已经把地主吴达刚说成是“好人”。在小说中,把鄂巴的悲惨的命运通过日本殖民侵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描写出来,在挖掘他内心深处的觉悟的同时,也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一连串的遭遇使的鄂巴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有了更多,更明显的变化。
由此可见,时代特征决定了鄂巴特定的生活背景,而在此基础上而来的典型环境塑造了“鄂巴”这样一个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在《鄂巴》中以殖民统治为时代背景,以农民为生活背景,再现缅甸现实生活,这就是该作品所想要再现的特定时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是对社会矛盾深刻思考的与严厉的批评。
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年纪,阶级,性别,全社会的人都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以及对自己缅甸政府无能的批评。从社会来看,无论种族,民族,阶级,都应该怀有一种崇高的情感并给予平等的对待。从个人来看,无论年龄,性别,身份,赞扬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榜样。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该在话语中真实的再现矛盾和规律;另一方面它应该在认识的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2] 从《鄂巴》的主题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矛盾和规律的思考与评价,但由于是现实型文学作品,所以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又有不同。往往是把主观情感态度融合到客观再现中,一个情节、一个场面、一个人物描写都可能是作家情感的渗入。这就是为什么在小说中是看不到作者主观的评价,我们只能从细节的地方来挖掘作者内心的情感态度。
二、关于现实型文学作品逼真性的分析
1、环境描写
“.....街上金光闪闪,电灯一场明亮,简直分不出是白天还是黑夜;大金塔像座高入云霄的金山;电车这个怪物,如同大法师吴鐸达毕的母亲去世时暹罗花缀饰的柩车,富丽堂皇,闪烁着的假金,光泽夺目;闪耀着金光的马路两旁,矗立着六层高楼;在高楼大厦中间,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中波浪似的起伏着,站在田埂上径直看去,这一片广阔无边的田野,仿佛是属于仰光市民的。”[4] 从这一段对仰光大金塔的描写,可以感受到现实型文学作品中对于事物感性状貌、细节的深刻描写。虽然只是一个梦境,但是能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一副辉煌碧眼的场景瞬间浮现在眼前。这种真实的生活画面与作者笔下的图景一重合,就是逼真的再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现实型作品都是以描写为其优势,它能大大的增强了现实型文学作品在艺术变现方面的逼真性的特点。
2、语言方面力求逼真活泼
“世道乱透了,他爹呀!”
“天神的通知即将降临,到那时,不管哪一个坏人的头上都将遭到雷劈。”[5]
佛教在缅甸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影响,而小乘佛教中的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又由于鄂巴和他老婆都是朴实的农民,所以这种传统落后的思想表现的很逼真。尽管是翻译成中文,但是读起来顺口且自然,马上就能与真实的农民形象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鄂巴》这部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关于现实型文学作品最主要和基本的特点,就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尤其是在选材和主体上。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中更深入的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典型环境与个性化的典型形象完美结合,重点抓住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再来是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最细微的情感内涵。《鄂巴》作为缅甸20世纪50年代的传世之作,在于作者自始至终都保持了生活情境的真实性,以残酷的时代为大背景,以小人物的生活为基础,创作出农民们尤其是像鄂巴这类具体、形象的典型人物,既展现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又深刻的反应和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童炳灿. 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80-181
[2] 童炳灿. 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80
[3] 貌延,北大东方语言系缅甸语专业师生集体.鄂巴[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
[4]貌延,北大东方语言系缅甸语专业师生集体.鄂巴[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
论文作者:金晶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缅甸论文; 现实论文; 典型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真性论文; 小说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