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跨理论模型(TTM)及动机性访谈(MI)的干预模式对住院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90 例住院脑梗死患者为实验对象,入组后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 例。干预组在住院期间除常规护理外,在基线评估后为患者发放基于跨理论模型《预防抑郁指南》干预手册,并进行20 分钟的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3次和20 分钟的动机性访谈2 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测定,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抑郁发生率下降到14.3%,低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的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院脑梗死患者的抑郁。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跨理论模型;动机访谈;抑郁【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038-02
脑梗死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研究表明,能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行为能力[1]。
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抑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至关重要。跨理论模型(TTM)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行为改变模型[2],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TTMI) 是一种依据研究对象所处不同的行为变化阶段及与之相应的内在心理需求,设计干预方案、指导改变危险行为的干预方法[3]。动机性访谈(MI)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4]。本试验利用由美国Pro-ChangeBehavior Systems,Inc.公司研制的《预防抑郁指南》干预手册提供的针对抑郁管理行为不同变化阶段的问题行为者发展的干预,评价住院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 年1 月至2015 年6 月神经内科住院确诊脑梗死患者90 例做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意识清楚愿意配合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者。除标准:精神障碍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听力障碍者。
退出标准:自愿退出并撤回知情同意书者;未能参加完整个研究过程而提前出院的;因不良事件终止参与研究者;因各种原因失访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90 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 人,比较2 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病诊疗相关资料、心理社会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工具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①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经济状况、吸烟饮酒史。②疾病诊疗相关资料:包括入院诊断、病程、合并症、脑梗死家族史、头颅CT 或MRI 检查等。③心理社会资料:包括自评健康状况、与一年前相比健康变化、生活自理情况、近一年有无负性生活事件、以往抑郁经历(符合DSM-IV 三条基本症状方为有抑郁经历)、自评经济状况、家庭关怀度(使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
1.2.2 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本文采用24 项版本。第8、9、及11 项依据患者的观察进行评定,其余各项根据患者的口头叙述评分,第l 项二者兼顾,第7、22 项需向家属收集资料。
大部分项目采用O-4 分的5 级评分法,少数项目(第4、5、6、12、14、16、17、18、21 项)评定则为0-2 分3 级评分法。总分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即病情越轻,总分越低;病情越重,总分越高。
根据Davis JM 的划界分,总分小于8 分,表示没有抑郁症状;超过20 分为轻或中度抑郁;超过35 分为严重抑郁。
1.2.3 抑郁预防与管理调查问卷 (DPMS):抑郁预防与管理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变化阶段、决策平衡(利与弊)、变化过程(自身的经验)、自我效能(自信心)四个分量表,问卷英文原版是由美国Pro-ChangeBehaviorSystems,lnc.研究中心编制,该研究中心基于跨理论模型研制设计了一套抑郁预防与管理手册——“Roadwaysto aealthy Living,A Guide forDepression Prevention一(即本研究修订的)《预防抑郁指南》,DPMS 是编制的相对应的评估工具,并已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使用了该测评问卷。
1.3 方法:对照组45 例患者只接受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45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TTMI 及MI。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TTMI 主要以研究者统一印发的《预防抑郁指南》手册为载体进行实施,根据患者不同行为变化阶段的评估,结合实施不同的MI 技术。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法(TTMI)采取的形式:以小课程的形式分3 次给予,每次20 分钟,课程内容基于《预防抑郁指南》手册。采用“面对面"方式给予。共分三个阶段的重点。
第一阶段——改善抑郁,有益身心:针对行为改变由尚未考虑和认真考虑转向积极准备或行动阶段的患者重点提供抑郁情绪与脑梗死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预防与管理抑郁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了解预防与管理抑郁对身心健康的好处而尝试采取有效的方法。第二阶段——采取行动,减轻抑郁:针对行为改变由积极准备转向行动阶段,甚至保持阶段的患者,重点提供预防管理抑郁的具体方法策略,帮助患者增强各种方法的运用技能,并拟定行动计划,借由行动计划的实施,养成规律的习惯。第三阶段——持之以恒,健康相随:针对行为改变由行动阶段转向保持阶段的患者,重点提供成功改善抑郁的事例及经验、肯定患者的努力和成绩,保持行动的意愿,同时探讨可能阻碍行动的情景,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方法,提升患者预防管理抑郁的自信心,达到养成预防管理抑郁的习惯。动机性访谈(MI)形式:患者住院期间,共实施2 次,每次20 分钟,采用“面对面”方式,即研究者分别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床旁访谈。访谈内容:概括为相关、风险、益处、障碍、重复。重点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处于尚未考虑和认真考虑阶段的患者,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矛盾情感和阻抗,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寻找和建立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阶段:主要针对积极准备、采取行动及保持成果阶段患者,患者对行为改变的自信心(效能)是关键,重点在于巩固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定履行行为改变的计划。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用X2 检验进行两组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两组抑郁的发生率的比较。用配对t 检验对两组干预前后抑郁得分、生活质量、决策平衡、变化过程、自我效能进行组内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试验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对住院脑梗塞患者入院时的抑郁状况进行测评。基线资料结果显示:90 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抑郁水平为24.40±5.99 分,抑郁发生率为32.5%,轻或中度抑郁患者占22.5%(20 例),严重抑郁者为10%(9 例)。采用两样本t 检验对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HRSD抑郁得分进行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抑郁发生率的比例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配对t 检验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前后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抑郁发生率的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动机性访谈发现,大多数脑梗塞患者表示不理解什么是抑郁情绪,尤其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甚至表示“没听说过抑郁这样的词”,尽管这些患者有抑郁情绪的表现存在。对于抑郁对脑梗死的影响,几乎过半数的患者不清楚,仅少部分患者表示“心态不好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等简单的认识。动机性访谈是一个通过发掘和解决矛盾心理来帮助患者寻找和建立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的直接方法,对处在不考虑改变当前状况的患者,使用MI 比一般方法具有更好的疗效[5]。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抑郁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疾病本身可能相关,随着治疗的进展,病情得到控制,抑郁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而干预组由于采取了外加的心理干预措施,抑郁水平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跨理论模型结合动机性访谈的干预模式,可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简单妥善的干预策略,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短期的临床干预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
参考文献:[1]Berg A,Palemaki H,Lehtihalmes M,et al.Pctatstmkedepieasion:an 18-month follow-up[j].stroke,2008,34(1):138-143[2]Justv Reed,Brian Pritschet,David M.Cutton.Grit,conscientiousness,and the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forexercise behavior[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2,10(1):1-8[3]Prochaska J.O. and DiClemente C.C. “Transthcorticaltherapy:Toward a more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 [j].Psychotherap: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1982,19(3):276-288[ 4 ] Rollniek S , Miller W . What is motivationalinterviewing?[j]. Behav Cognitive Psychother,1995,23:325-334.[ 5 ] Jennifer Hettema , et a1.MotivationalInterviewing[J].Annual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91—111.
论文作者:王玉婷 胥秋霞 赵磊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抑郁论文; 患者论文; 动机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模型论文; 方法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