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部分中小学的调查_国民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部分中小学的调查_国民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实证分析——基于对江苏省部分大中小学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实证论文,大中论文,国民教育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4)02-0044-06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之一,更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举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必须讲究方法途径。近年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现状如何、效果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方面,我们致思、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思考。

一、融入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主要进展

我们坚持问卷调查与座谈调查、走访调查相结合,以问卷调查为主。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城乡中小学召开了7次座谈会,并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与以往将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具有承接关系。近年来,在继承以往融入方法途径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动、调控有力

党和政府的决策推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一途径是具有统领性的融入途径,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大融入途径各自作用的发挥以及互动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融入途径功能发挥的程度。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大决策,拉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序幕。为贯彻这一重大决策,中宣部、教育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比较重要且具体的举措有:下发通知、发布年度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各环节,要求高等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思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搞好衔接,修订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修订本科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修订研究生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大纲,重视培训德育课程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骨干教师,以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总体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纳入中考、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范围,这是一种有力的导向,也是一种长效机制。此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必要的督查工作。

(二)德育课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

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德育课程,是新中国国民教育的鲜明特色之一。目前,我国在小学开设品德课,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在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在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历来是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这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教师、大中小学学生的认可率分别为65%、66.25%、81.2%、84%)。而只有20%左右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其他课程也发挥了融入途径的作用。应该说,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这种实际地位,符合党和政府关于德育课程的地位预设、功能定位。

(三)拓展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开放性和隐性融入途径

适应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接受心理偏好的变化,在继承以往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中小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途径的选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实践、校园媒体、环境熏陶等开放性、隐性比较强的融入途径深受学生的喜爱。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观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宽松自由度较大、自主性开放性强、体验真切等,而最受学生喜爱。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开辟的各种融入途径中,社会实践是学生喜欢指数最高的融入途径。

近年来,大中小学特别是大学高度重视校园媒体建设,除校园广播、报纸、电子显示屏、学生社团刊物外,校园网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进教室、进学生宿舍,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校内网站、BBS争奇斗艳,实现了与大众传媒的对接和交融。这些校园媒体信息量大、学生选择自主性强,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大学生全天候学习生活的家园。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中小学普遍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许多学校的人造景观宜人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文内涵很是深刻,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令人深思、启人心智,许多学校的人文环境越来越注重体现传统与现代、个性与共性的融合,传统、个性侧重于表现校史中的亮点、杰出校友的事迹和地方特色,现代、共性侧重于表现举世公认、全国赞誉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事迹和具有时代意蕴的设计等。这样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思想文化熏陶作用,受到学生的喜爱。

(四)选择实施了案例教学法、故事分析法、实践感悟法、环境熏陶法等深受学生喜爱的融入方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思想认识的进步。多年的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教育者认识到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受学生喜爱的,哪些方法是学生反感、排斥的,是低效无效的,于是在方法上作出了适应性的选择。调查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大中小学在融入方法上积极探索,采取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融入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故事分析法、实践感悟法、环境熏陶法等,取得了良好的融入效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很喜爱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故事分析法,都认为案例教学法、故事分析法是融入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五)人文关怀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称道的融入方法途径

在社会转型时期,学生面临的心理、学习、生活、升学问题越来越复杂,大学生还面临就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解决。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在解决学生关切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同时调节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在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在高中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逐渐扩大,实施程度逐渐提高,全国高考录取率超过75%;在大学教育阶段,实行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制度,着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等。著名企业、成功人士等捐资助学、设立奖学金,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特别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减免困难学生学费,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学业关怀、就业指导和推介。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举措,增强了学生对党和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亲近感、认同感,因而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六)大众传媒成为学生普遍喜爱、广泛接触的信息传播载体与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众传媒建设,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互联网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自媒体、新媒体从无到有,由点到面,覆盖面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各种大众传媒中,它们成为学生的最爱。应该说,越来越发达的大众传媒,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为传递激励与驱动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与路径。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进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融入方法途径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局限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在选择与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德育课程、其他课程融入功能有待充分发挥

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这一主渠道作用发挥的程度仍不能令人满意,离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课程还有相当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德育课程作为融入的主渠道,学生的喜爱指数是比较低的。应该说,教师和学生的看法大体一致。虽然学生是否喜爱并不是判断融入效果的唯一标准,但学生喜爱指数较低毕竟影响德育课程功能的发挥。

至于其他课程即便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面,其功能的发挥程度是相当有限的。事实上,很多教师的融入意识相当缺失。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因价值取向的偏颇与局限,他们的教学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为取向的努力,非但没有添加正能量,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

(二)学生普遍喜爱的融入方法途径有待强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方法途径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比如,社会实践途径、案例分析法、故事分析法、专家和模范人物校园讲座等。但是,这些颇受学生喜爱的方法途径,其运用不仅在不同学校很不平衡,而且在大多数学校也远比传统的方法途径薄弱得多,甚至可以说仅仅是一种点缀。比如,就学生最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它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期望。至于专家和模范人物校园讲座,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一学期能有一次已经是令人羡慕的了。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故事分析法也只是教师为调节课堂气氛偶尔用之,而不是常态。

(三)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明显乏力

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了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总体上比较乏力。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训的面比较窄,重德育课程教师的教育培训,轻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师的教育培训,似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只是德育课程教师的事;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业务素质要求具体明确、刚性强,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笼统抽象、变通性太强。还表现为学校对教师的教育引导未能真正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偶尔的教育引导也往往流于形式。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直接主体,教师队伍建设乏力,就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融入效果。

(四)融入方法途径的城乡不平衡性比较突出

在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面,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比较突出。这既表现在资源条件上,也表现在文化环境方面,还表现在融入的自觉意识上,当然更表现在融入效果上。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方面,农村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小学生,竟有三成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在对互联网、户外标语和公益广告、广播电影电视、书刊报纸、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等作用发挥的评价上,农村小学生的评价远低于城市小学生。此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小学生对家庭教育,对父母在正确引导子女、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以身作则方面的认同程度远低于城市小学生。

(五)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程度有待提高

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塑造方面,我们历来强调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应该说,这一理念在今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社会三位一体的意识增强了,三位一体的程度也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令人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有40%左右的教师、学生对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过程中关系的协调程度不够满意。

就社会而言,大中小学学生都比较乐于接受社会教育,尤其是亲近大众传媒,社会尤其是大众传媒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的这种取向,对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面的努力并不令人满意,教师认为在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中,社会的融入工作做得最差,学生对社会不同方面努力的积极评价也较低,对社会负面现象则更是感到无奈。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各类融入主体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自觉意识还不够高,方法途径创新程度还比较低,业已拓展的途径、选择的方法还远没有释放出应有的能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融入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这是由我国国民教育的性质、使命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永无止境。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应当从既往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听从实践的呼唤、时代的呼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业绩。

(一)融入需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途径必须有合理的顶层设计。首先,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这是一种必要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提供方向性、方法论指导和规范性约束,从而避免随意性、避免无序。其次,顶层设计必须合理。顶层设计只有合理,才能避免融入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才能既简洁又高效,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有效融入国民教育,产生理想的育人效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的原则。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中起统领作用,党和政府的一个重大责任应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途径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因为涉及社会、家庭、学校,这个顶层设计作为指导性意见,在国家层面应当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负责,在省、市、县层面应当由地方党委宣传部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乡镇应当由党委、政府负责。社会、家庭、学校则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作为顶层设计的指导性意见。

党和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途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这一价值追求整合进教育决策与调控,并通过决策推动法、舆论引导法、制度约束法、管理调节法、直接参与法等方法,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和政府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着力推进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社会环境特别是物质、文化环境改善的力度,加大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支持力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学校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融入方法途径的学校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各层面、各环节,首先是要融入学校决策,这集中表现为学校要有自己的顶层设计。但重点是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切实改进德育课程这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理性色彩。列宁指出,人们不可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他们”。[1](p.317)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群众中去”。[1](p.28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灌输是必须的,而德育课程教学则是灌输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所以,德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动摇和削弱。但是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改进,必须能够让学生真心喜爱。学生不喜爱的必须改进或者抛弃,学生喜爱的必须积极适应。有学者指出,反复说服达到极限必然使人们产生反感的情绪。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改变灌输的方式方法,彻底摒弃颇受诟病的照本宣科、空洞抽象说教,切实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把学生喜爱的案例分析、故事分析等常态化地融入课堂理论教学、思想引导之中,努力构建交往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包括推进师生网络交流互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灵活性,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比如,故事法这样“一种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近年来被研究者称为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道德叙事”,[2]故事法不只受中小学生喜爱,而且也颇受大学生青睐,应当常态化地引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过程。

第二,切实强化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学生最为喜爱的融入途径。因此,学校应当切实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一是要加大社会实践实施的力度,扩大学生参与面,实现学生全员参与、深度参与,组织主体可以是学校、部门、学生社团组织、院系、年级、班级,也可以是学生自组织;二是要加强社会实践指导和管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适度加强学生实践活动与思想引导、品德熏陶、理论学习的联系,明确社会实践的育人目的,切实避免与教育目的疏离的形式主义,并选择和大中小学学生特点相契合的社会实践形式和方式;三是学校应当突破囿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局限,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舍得投资,舍得投放精力。

第三,加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课程教学特别是通识教育的力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实践中,与学生接触频率高、担负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要把好入口关;二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全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自学科教学的自信和自觉;三要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包括淘汰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学科教学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应当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应当要求各高校通过院系和基层教学组织制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各学科教学的方案,并切实推进方案的实施。应该说,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基础性途径。

要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引导学生学习“统整的知识”以培养“统整的人格”的通识教育,[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内化在通识教育之中。承担基础教育的普通中小学应当充分凸显通识教育理念,彰显通识教育特色;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应当面向所有学生实现专业、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高度融合。

此外,要坚持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必要着力点: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或校园精品活动,每一所学校都应当着力打造至少一项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思想文化内涵、教育意义的精品活动,大学的院系也应当有所作为;要着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一同化人的社会场、[4](p.176)这样“一种隐性课程”。[5]

(三)融入的家庭参与、支持方法途径的选择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子女教育的起点和基点。结构功能主义者帕森斯指出:“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项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①可见,家庭的参与、支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指出,以家长为主导的家庭教育环境因子(自变量)与子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因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家庭指导性因子、利他性因子、道德性因子与认同度之间呈正相关,家庭自由性因子(缺乏约束和责任担当等)与认同度呈负相关关系。[6]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面,家庭必须有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并在方法途径方面进行正确的选择。主要应做到:一是正确引导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引导子女方面要敢于并善于打破世俗偏见,冲破社会各种潜规则的羁绊,给子女以正面引导和真善美的正能量,同时要关爱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温暖和美好。二是家长要注重自身品行修养,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观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所以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形象,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此外,家长、家庭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工作。首先,理解、认同学校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和德育,理解和正确对待学校、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包括批评。其次,与学校、教师形成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做到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再次,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杜绝不良习气,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形象。同时,还要为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四)融入的社会参与、支持方法途径的选择

社会是由一个个组织、群体、社区、个体组成的松散、开放的人的活动空间与环境,青少年学生也程度不同地置身于社会之中,受社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支持。社会的参与、支持在方法途径选择上主要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更大程度的努力:

第一,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环境。当今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风气作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价值信仰最为深刻。无疑,当今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因素,“最美现象”最具代表性。但是社会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大众传媒、社会风气亟待净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既取决于社会各方面、各组成部分的自觉、自律,也取决于政府的整合、调控、推动。应当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自身是严密的,但整体是松散的,因此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政府担负着更大的责任。

第二,积极参与、支持学校育人实践,向校园输送正能量。崇尚、向往真善美是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社会公认的道德模范,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品德高尚的科学家、企业家及其他成功人士,无不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心生敬意。这些人士进校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与选择、做人与做事的点点滴滴,能够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生动的事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创造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成功人士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或资助好学上进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鼓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与社会情感,文博单位应主动将特色文化送进校园,并积极支持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方面,同样需要政府推动,也需要学校的自觉与努力。

(五)着力创造党和政府主导,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融入新局面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家庭、学校三种力量的整合。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机制,以激励和约束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行为选择,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其次,社会、家庭、学校三者要增强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培养符合社会期待的青少年学生,积极互动、密切配合。社会和家庭既要为青少年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提供良好示范,又要积极参与、支持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工作。学校既要主动寻求社会和家庭对学校融入工作的参与、支持,又要为社会、家庭优化环境等提供支持,形成以学校为中心、连接家庭和社会的两个支点,实现三者良性循环与互动的融入格局。此外,在一定意义上说,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自学和思考、感悟之中,做到定期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在人生的设计与塑造中,树立理想信念,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真正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卓有成效地融入国民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与增强各个融入主体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现实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途径有了一定的开拓,有了一定的方法创新。问题在于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途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离发挥应有的功能、实现应有的价值还相去甚远。同时,目前融入途径的开拓、融入方法的创新并没有穷尽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已经提供的可能。融入途径的开拓、融入方法的创新无止境,继续开拓创新同样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这是我们的调查研究得出的最为重要的结论。

注释:

①引自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标签:;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部分中小学的调查_国民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