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定位的实证分析_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定位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取得的成绩,与其在22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密不可分。而教育质量的把握与衡量应该以清晰的标准定位为前提,因此标准定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战略目标,决定了这项事业的发展方向及最终成败。同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标准定位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新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形势下,对原有的自学考试标准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和不断修正,是摆在自考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准确标准定位的必要性分析

1.1 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成为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知识、科技和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思想基础,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经国际权威机构调查,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每3~5年增加一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频繁的工作变动,使人们需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1965年法国教育专家朗格朗(P.Leagrand)首次提出的终身教育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另一个新趋势;另外,与工业经济下标准统一的社会化大生产满足人类共同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不同,知识经济以其高新尖端的科技生产力,着重满足人类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高等教育也从以“课堂授课制”为主流形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多样化、个性化、远程化和多媒体化以及竞争普遍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开放教育过渡。

中国经济近20年的超常规发展,为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提供了基本的经济基础,传统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也就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取胜的时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彭齐亚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清晰具体的标准定位为衡量的前提。

1.2 满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酝酿和产生始于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新时期。当时,百业待举,急需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广大干部,特别是被十年动乱耽误的青年干部,强烈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在1977~1980年期间,高等院校每年招生的学生只占应届高中毕业生的4.6%,因此迫切需要开辟多种渠道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产生满足了这种“青年要上学、干部要文凭、国家要人才”的愿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干部学历的提高转为面向基层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社会性考试,也是我国同时接受教育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形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民办高校和远程教育迅速兴起,新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形势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做出合理正确的标准定位,形成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育人特色,使其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特定优势。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比较分析

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做出清晰的判断,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准确的标准定位提供一定的参照。

2.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对象分析

1)培养对象的年龄结构分析

从1994年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者的年龄结构基本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25岁及以下的报考者所占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在2001年以后,25岁及以下的报考者所占比例开始有下降的趋势(见图1),这表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源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2)培养对象的职业结构分析

图2显示,在1994—2002年,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一直稳定在9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就业或半就业状态),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要是一种在职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终身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图2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职考生的统计中包括农民,农民占总体考生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3%。

3)培养对象的考前学历层次结构分析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者考前学历层次有明显提高的趋势,如图3所示。1994年,考前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占总体的16%,而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1%。

附图

图1 1994—2002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者年龄结构

附图

图2 1994—2002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生职业结构

附图

图3 1994—2002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考前学历层次结构

从以上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对象的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选择人才所要求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工作的流动性或变动性也越来越强,待业人员和在职人员,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急需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相对比较开放的教育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求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提高和晋升,或者满足自己转岗、寻求新的理想工作的需要。

2.2 不同教育形式的本质属性分析

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从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两方面来体现。

教育过程分为“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过程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圆心,教师把前人的东西反复咀嚼、体会和揣摩,然后灌输给学生。美国教育学家弗莱雷戏称其为“堆积教育”,实质上是知识传递。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支配所有的学习环节,树立自我学习的目标,组织自主学习的进程,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评估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仅仅对学生学习行为起到辅助、支持和咨询的作用。

教育目的可以划分为“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本质属性的区别如表1所示。

教育过程

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主要以学生社会本位为主,

为中心兼顾个人本位

普通高等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 社会本位

国外开放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 个人本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属于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支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过程达到“社会本位为主,兼顾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是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及发展阶段的多样性相适应的。

2.3 不同教育形式的培养特点分析

不同教育形式的培养特点如表2所示。

培养特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人才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人才

国外开放教育 多样化和个性化并且在

精神上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2.4 不同教育形式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不同教育形式如表3所示。

优势不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开放,灵活教育环境不足

普通高等教育 人才资源和

接受教育受

知识优势 多种条件限制

国外开放教育 完全自主

3 如何进行准确的标准定位

3.1 建立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事业发展的先导,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继续向前推进,就必须建立与当今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培养观念。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只是一种考试制度,而是一种教育形式。

2)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是层层淘汰的选择性教育,以培养少数高层次学科型人才为己任,不能提供我国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劳动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定位。

3)教育突破人生的具体学习阶段走向终身化。正如世界经合组织总干事琼·克劳德·帕耶(Jean Claude Paye)所强调的,“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赖于对人们的良好教育……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学校毕业仅仅意味着全日制学习阶段的终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应以构建终身化教育体系为目标。

3.2 制定符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点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

1)现阶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应定位在面向农村、行业、区域的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重点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培养对象不但拥有参与社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结构,而且拥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2)建立由高等院校、有关部门和行业以及助学单位组成的专家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专业和课程开设或调整的方案提出论证、实施指导和评价,确保自学考试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并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实际。

3.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媒体的制作应符合考生群体特征,体现成人自考特点

第一,教材和考试大纲的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教材和考试大纲的编写选用通俗性强的、并有利于形象理解的语言,而不是规范性的语言,忌讳有利于答题记忆的死板干瘪的条文式语言编排;

第三,把激起应考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作为教材的功能之一;

第四,教材编排中注意有关学习方法指导内容的渗透;

第五,及时更新教材,保证内容观点的适时性;

第六,除教材和考试大纲外,还要编写配套的辅导材料,研制声音、图像、动画等学习媒体。

3.4 在考试标准制定上,注重考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目前,自学考试的课程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两部分。课程的基础知识通常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试题形式考核识记和初步理解,基本理论通常采用论述题、分析题等试题形式考核深入理解和简单应用,总之是考知识、考理论。随着教育由注重知识积累向能力培养的转变,考试内容的重点应该由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转向现实条件下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标签:;  ;  ;  ;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定位的实证分析_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