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河道建设中的运用论文_李丽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河道建设中的运用论文_李丽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勘察设计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是现代市政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繁琐性与技术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加强对城市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重视,围绕城市河道工程的实际,从各个角度加大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获取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建设;应用

1生态水利概述

生态水利可以看做是一种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利用的途径或者方式,强调在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生态水利属于一个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仅要求先进科学技术支撑,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生态水利可以看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的一种水资源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其本身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致性,对于生态水利的开发利用是在充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情况下进行,必须体现资源、经济、社会效益的公平原则,满足人类用水需求;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批核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推动水利事业的高效公平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生态水利是对水利与生态关系的研究,强调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及良性发展。与传统水利相比,生态水利将人和水体共同看做是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强调必须关注人与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构建有助于促进生态水利规划、设计、施工及运作的运行机制,实现水生态系统的优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河道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

2.1河道防洪能力不足

河流系统的汛期防洪泄洪工作是水利部门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的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但由于沿岸生态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加之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导致河床泥沙淤积情况非常严重,十分影响河流防洪能力。同时,一些老旧河道工程受当年施工技术的限制,施工的质量无法达到现今的要求河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垮塌、下陷等现象,容易在泄洪过程中造成危险。此外,由于水利部门对于河道的护堤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重要的河道流域没有配备相应的护堤,这极大地增加了这些区域在汛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极易给沿岸居民带来人身财产损失。

2.2河道施工缺乏环境前瞻性

当前的河道治理工作中,一些施工部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尽可能地扩展流域面积,以实现通航能力、水域渔业资源、供水能力的最大化,极大地破坏了沿岸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同时,一些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过分注重河流的防洪泄洪能力,盲目地改变河道原始形状,破坏河道沿岸固有地形地貌,影响沿岸原有生态系统的的平衡。

2.3河道水系污染情况严重

河道治理工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河流水系污染问题。其污染的主要来源就是部分工厂产生的没有经过环保处理的污水,这部分污水中好友大量的重金属元素,会造成水体含有有毒成分,人类饮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此外,生活垃圾的肆意倾倒也是水体污染的来源之一,这部分污染源中还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快水中藻类植物生长,降低水体含氧量,破坏水域内原有生物种群的平衡状态,同时使水体散发恶臭气味,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环境。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3.1河道断面规划

河道具有多种功能,如排洪排涝、灌溉功能和旅游功能等,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河道断面形式的选择应当根据其功能要求,同时考虑河道的过流能力、槽蓄能力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等,确保河道断面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在选择河道断面时应当融入生态化理念,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于生态要求、景观要求等进行充分考虑,提高河道空间利用率,实现河流的生态化建设。

3.2自然化河流建设

形成水域、改善环境质量、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形成气候和气象变化等都属于水的自然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河道治理需要对水的各种自然功能进行充分利用,根据河流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有效融合水环境和城市各项机能,实现河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发挥,对城市气候进行有效调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然化河流建设,尽可能减少人工对河流的干扰,营造出一种具有自身个性特点、长期稳定且具有生态效益的自然化河流,对河流原有的自然风貌进行保持、重现和创造。建设自然化河流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河流防洪排涝功能,还能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富有魅力的水边环境是自然化河流建设的重点,这也是对水环境的一种延伸。

3.3建设生态河堤

从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方面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技术应用效果来看,生态河堤主要可以分为3 种类型,即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以及人工自然型护岸。

3.3.1 自然原型护岸

自然原型护岸实际就是指采用人工种植植被的方法,来恢复河堤的自然原型,进而达到河道治理及河道生态保护的目的。该种生态河堤的优点是无污染、投资成本低以及施工方便等。其主要的缺点是抗洪能力较弱。

3.3.2 自然型护岸

该种生态河堤与上面的自然原型护岸原理基本相同,但是与自然原型护岸相比,又加入了一些天然材料进行护堤,进而保障河道治理的生态效果。而且自然型护岸不止需要种植植被,还会通过使用石材、木材等增强堤岸的抗洪能力。与自然原型护岸相比,该种河堤也有其缺点,如投资成本较高、工程量大以及稳定性较差等,这种堤岸比较适用于具有较大流速的区县、乡镇级河道或都市景观河道。

3.3.3 人工自然型护岸

这种类型的护岸是以自然型护岸为基础,然后应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提升抗冲刷能力的一种护岸形式。该种护岸建设过程中主要的技术方法包括:(1)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法[1]。例如,可以应用可降解的生物纤维编织物装土,构成不同的土层和岸坡,然后再种上各种植被。(2)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应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耐水型圆木制作箱状框架,在里面装入一些大石块,构成一种较深的鱼巢。(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法。这种方法构成的堤岸主要包括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以及表层土几部分。表层土需要铺设在多孔混凝土的表面。与自然原型护岸及自然型护岸相比,人工自然型护岸所需要的投资成本更大,工程量也有所增加,但是其稳定性更好,比较适用于水流流速较大的河道。

3.4 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构建水生动物种群也是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应用的重要体现,该方法遵循了河流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原则。通过提高流域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保证各类水生生物的数量,进而保证河流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提高水生生物的数量,维持水域平衡和发展是一种生态效益较高的方法,例如,适当提高鲍、螺、螂等的种群数量,这些生物在消费浮游生物和流域水内垃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河流内循环有效地保证河道建设的生态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结束语

新时期,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发凸显,从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引入生态水利的概念,尽可能规避水利工程对于周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推动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水利能够在充分满足水利工程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户,确保河道水体能够具备良好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升河道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馨,徐燕,仲兵兵.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17(12):145-146.

[2]吴东海.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7,37(11):61-64.

[3]邹晓静,马佳璐.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上海水务,2017,33(03):35-36+73.

[4]李延波.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剖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07):185-187.

论文作者:李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河道建设中的运用论文_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