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哲学基础”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哲学基础”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建设中国特色论文,哲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写作150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南京市社联、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哲学学会等10家单位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讨论会,该会于1995年10月13日至16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8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其中有肖前、黄楠森和高清海教授,以及龚育之、胡福明、朱德生、孙伯揆、辛敬良、崔自铎、陆剑杰等教授,还有李德顺、李景源、王东、陈志良、张一兵、吴晓明、杨耕、李明华和衣俊卿等中青年教授。与会代表向会议提交了45篇论文。会议采取大会发言与提问、小组讨论与大会交流的形式,重点研讨了下列几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实质与《提纲》和《形态》的地位

大多数学者认为,《提纲》与《形态》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哲学革命。但在对这场变革的实质的具体理解中又有所不同。杨耕、边立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意义是哲学主题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不是旧哲学那种“整个世界”,而是人类生活即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它要说明这个现实世界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进一步加以改造的方向。高清海在论文中写道:马克思“世界观的变革根本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这就是实践观念的确立,具体地说即是用实践观点去理解人,理解人的本质,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张一兵则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是一种从基始性的唯物主义向方法论的唯物主义的转换,在新世界观中,一切旧哲学的本体论都消解了,只存在一种历史地现实地具体地变革和观察现实世界和主体自身的科学方法。

《提纲》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经典文本,这一点为与会学者所共识。但是在如何具体理解这两部文献的思想史意义时,认识上的差异就出现了。高清海认为,马克思哲学变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完成的,因为《手稿》更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新的实践思维方式,就人对自然、人与人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的回答。比之后来的《提纲》和《形态》,《手稿》受政治等影响更小,所以其哲学意义更大。与这种观点相一致的学有丛大川,他直接用《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来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刚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就是人学,但他认为《形态》还有较多的思辨性,因此他主张以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来确证这一点。与此相反,岳勇、陈胜云则认为,从1844年的《手稿》到1845年春天的《提纲》和《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提纲》确立的新世界观恰恰是建立在对《手稿》人本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之上的。苏州大学崔绪治在其提交的论文中,就《手稿》中的人本主义与《形态》中的科学方法论进行了比较性研究。

二、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

这是80年代以来讨论的一个老问题。不少学者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肖前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观体现了它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由此才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实践唯物主义正是为了维护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相反。黄楠森认为,实践论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门哲学。与此相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是哲学第一基本问题,哲学的第一问题应该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问题。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只是世界的局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最准确的表述还是辩证唯物主义。林德宏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而相对于直观的唯物主义则是实践唯物主义。辛敬良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科学地说明自然、社会与人的三者统一,问题的关键则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并以此为核心才能说明这一关系。徐崇温在其提交的论文中干脆直接使用了“新唯物主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已经不赞成去建立某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的做法,甚至在文章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是“反体系的”观点,而只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非体系化的“方法论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总体特征与实践范畴的具体内涵

与会学者大都赞成龚育之的这样一种表述:实践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处于一个基础的、中心的、关键的位置上,着眼于付诸实践、推动社会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同时,相当多的学者在论文和发言中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总体特征。李景源认为,应从实践范畴入手,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中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如对象性与主体性,描述性与评价性,历史规律与人的自觉选择以及个人与人类解放等等。李德顺则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自觉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具有价值尺度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精神。胡福明主张,必须深入探讨实践观的物质性、能动性、群众性和根源性等总体特征。陆剑杰则提出了理解实践观从抽象到具体的三层次说,即考察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现实的世界观,考察动态中主客体关系的实践认识论,最后是考察人类社会实践的实践历史观。崔自铎认为,实践的三个统一即是三个基本规律:实践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实践的正负效应的统一和实践的智体力的统一。

另一些学者则对实践范畴本身的内涵做进一步的研讨。高清海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问题,实践即是人在世上生活,这个概念自然要回答人的问题。孙伯揆则认为,实践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本身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并不是一个从人的本质中推演出来的主体性的和抽象的逻辑范畴,而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正是依据这一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新方法根本区别于人本主义实践观。张一兵在他提交的论文中,指认了1845年1月到4月马克思在同一记事本写下的三个“提纲”,并认为抽象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赫斯主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即是使实践观点进一步引申出一个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唯物主义方法。解放军政治学院仰海峰提交的论文题目就是:“实践:一个过渡性的逻辑范畴”。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走向问题

朱德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将自己放到当代世界文化潮流中去,开放自身,增加对外的有原则性的对话和交锋,在争鸣中壮大发展自己。王东认为,150 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主体哲学进行了一次革命,我们今天应该对“左”的僵化思想模式再进行一次哲学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中,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新形态。孙伯揆主张一种跨学科的、形而上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他提出我们应该向经济学和其它学科抢地盘,面向中国的现实生活,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写光辉续篇。吴晓明也赞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现实,但他着重提出还要认识到哲学自身的发展道路和规律的独特性。衣俊卿认为,我们应客观地正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边缘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重新负起文化启蒙的重任,切入大众文化,开展日常生活批判,在塑造新的自由自觉的主体精神中才能再一次堀起。广州社科院李明华提出,中国社会从未进入过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相对于世界思潮来说,我们的批判是低于历史水平的批判,所以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反思非理性、非科学和非逻辑性。

五、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学者们一致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这一点并不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为转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开辟新的历史时期中产生的,因此,它必然强调实践的探索性,强调新的实践标准的检验作用。特别是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基础,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撰写《提纲》和《形态》时重点突出的基始性实践——物质生产,邓小平正是通过将其重新奠基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整个建设进程中的主要任务,从而实现了再一次的重大实践与理论飞跃。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克思恩格斯150 年前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的基本点是完全一致的。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提纲》和《形态》,也是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当代活生生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哲学基础”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