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治疗功能性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9月28日至2016年12月24日期间在广州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的治疗方案。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口部运动功能及语音清晰度。结果:40例患儿治疗后语音清晰度(92.64±6.27%)、舌部运动功能评分(63.57±1.41分)、唇部运动功能评分(31.57±1.50分)、下颌部运动功能评分(35.25±2.16分)、整体运动功能评分(130.69±3.10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功能性构音障碍采取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治疗效果优越。
【关键词】口腔功能训练;家庭训练;功能性构音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230-02
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又被称为发育性语言不清或发育性发音障碍[1],不但会对语言表达效果、言语清晰程度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患儿在社交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损害身心发育。为了研究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治疗功能性构音障碍的疗效,本文选取了4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口腔运动功能和语音清晰度,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广州市某医院言语门诊的4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将存在精神疾病、构音器官器质性畸形、智力低下以及听力障碍的患儿排除,均属于2016年9月28日至2016年12月24日。男患儿:女患儿=23:17;年龄范围(3~15)岁,平均年龄(9.12±3.50)岁。
1.2 方法
口腔功能训练方法:采取一对一治疗模式,一周一次或三次,单次治疗时间为半小时,连续治疗一个月。训练口部感知觉——对下颌部舌底肌群区、颈部喉结旁、上下唇肌肉以及面颊内外侧进行手法按摩,采用对唇部、下颌以及面颊部进行按压,借助牙胶振动棒或硅胶棒对颊黏膜、牙龈、舌部、软腭以及硬腭进行刺激。训练口部肌肉力量——在下颌第二磨牙处横放特制压舌板,指导患儿用力进行咬合操作,训练者用指腹轻敲患儿咬肌,使下颌咀嚼咬合的力量增强。借助压舌板、吸管,及嘱患儿做咂唇运动,训练患儿的唇部力量,发wu-yi-wu-yi音交替,训练唇部的圆展运动能力。通过张口后舌头往外推,与训练者的压舌板做抵抗,舌尖向唇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活动,训练舌头力量以灵活度。训练口部协调功能——嘱患儿模仿大老虎,尽量张大嘴巴,或者连续发“阿姨”音以提高患儿下颌的稳定及连续运动的能力。
家庭训练方法:每天训练,由家长帮助并指导患儿刷牙及毛巾擦脸。与患儿一同进行舔、吹、吸等动作,通过噘嘴、鼓腮等方式训练唇部、颊部的协调能力。给予患儿稠酸奶、紫菜、棒棒糖等食物训练舌头上下、左右摆动功能。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二十分钟,使口腔肌力增强,给予患儿软硬适中的食物食用,多进行咀嚼动作,各种味道的食物均需涉及。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参照简易口部运动功能量表[2]对患儿舌部、唇部以及下颌部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132分,计算最终的整体评分。在治疗前后借助语音清晰度量表[3]对患儿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以百分比的形式体现,分为优(超过90%)、良(75%~90%)、中(60%~74%)以及差(低于60%)。
1.4 统计学处理
将舌部、唇部、下颌部、整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语音清晰度[用(x-±s)表示,t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治疗后舌部、唇部、下颌部以及整体运动功能评分、语音清晰度均高于治疗前,P值小于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治疗前后的语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x-±s)
注:治疗前后数据对比(P<0.05)。
3.讨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是指错误构音固定化,但构音器官无运动机能及形态异常,且听力处于正常水平,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患儿在学习发音期间错学某种构音动作并逐渐养成习惯。相关研究表示[4],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发病因素与患儿的认知、辨别以及接受能力有关,大部分患儿通过构音训练后可治愈。
口部肌肉的协调性、舌肌的紧张程度、舌位的变化均会影响语音清晰度。年龄增大后,正常儿童的唇部、舌部运动会和下颌运动分离,形成“金字塔”功能结构[5],但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会出现联动异常情况,大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口腔敏感度异常、咬合和咀嚼功能异常、唇齿接触困难、舌根上抬困难以及舌尖上下、左右、前后运动异常等症状,需及时接受口腔功能训练,使构音过程中舌部、唇部、下颌部的感知觉、协调性增强,同时提高口部肌肉的独立运动功能。
言语障碍矫正是一漫长过程,门诊治疗只是短疗程,还需结合家庭干预,家庭生活是最好的言语训练环境,治疗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后,制定针对性的家庭训练方案,根据康复情况不断调整方案,可使患儿尽早恢复言语功能。
本文结果部分显示,4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接受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方案后,其语音清晰度、舌部运动功能评分、唇部运动功能评分、下颌部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整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值小于0.05。
综上可知,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治疗功能性构音障碍可有效恢复患儿的口部运动功能,提高语音清晰度,效果较佳。
【参考文献】
[1]方艳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言语矫治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6):6645-6647.
[2]徐丽娜,李峰,胡明芳等.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侧化构音的语音特点及康复训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5):581-585.
[3]徐亚琴,梁沂,胡小沙.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21个词首辅音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5):472-474.
[4]徐丽娜,李峰,高楠等.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舌尖中音异常的语音特点及康复训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24(4):321-326.
[5]杨文竹,赵云静,张成惠.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音位对比式言语识别能力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0):1027-1029.
论文作者:梁伟伟,刘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功能论文; 音障论文; 患儿论文; 唇部论文; 下颌论文; 清晰度论文; 口腔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