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论文_杨朝霞

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论文_杨朝霞

杨朝霞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医院内四科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探析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4例脑梗死病患,随机均等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行传统护理,研究组行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行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

脑梗死被中医归为中风,是因多种原因造成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出现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智力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医者可通过溶栓、抗凝、抗纤和脑保护为病患医治,减少神经组织损伤,提高生活品质[1]。随着医疗技术日渐完善,静脉溶栓治疗成为各国急性脑梗死病患治疗指南推荐的经典医疗方案,为提高溶栓效果,规避不顺从事件,提高患者依从性,我院医者推出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在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挖掘病患潜能,发挥家属作用,协调诊疗工作,进而获取患者及社会满意度。本文就该护理模式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病患,随机均等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病患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昏迷及精神交流障碍者。研究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2±4.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8±4.2)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

1.我院建立急救通道:患者发病-拨打120-急诊科医生院前救治(为院内溶栓治疗做好准备)-回院途中通知神经内科病区及检查科室-回医院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立即接诊患者-完善检查、进行溶栓等治疗,院外与院内衔接,绿色通道畅通,为患者争取最佳黄金治疗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协调主治医生、康复医师、护士工作,细化护理内容,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医护协调性;3.辅助病患办理入院手续,整理病历资料,妥善安置病患的同时组织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分发安全手册,简答讲解住院期间常见问题、静脉溶栓注意事项及患者承受的身心压力,以便其配合医护人员开展诊疗工作,弥补常规护理漏洞的同时让病患感受到家庭温暖,缓解悲观情绪;4.治疗期间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督促其服药检查,夜间加大监护力度,开展健康宣教,帮助病患正视疾病,面对咨询认真解答,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恢复心理平衡,减少不顺从行为,提高依从性;5.防治并发症,定时更换敷料,改善病房环境,合理搭配膳食(低盐低油低脂)、少食多餐,戒烟酒;定时组织检查,医生、护士、康复科医师及家属就患者病情讨论调整护理方案;6.待病情稳定时由护士、康复医师、家属组织开展康复锻炼,护士告知家属按摩技巧,以便其早晚为患者按摩放松肢体,护士指导开展失语、吞咽练习同时辅助翻身、坐位及站立练习,康复医师开展日常生活训练,实施室外练习时需家属或护士陪同,循序渐进加大运动量;7.出院时完善患者家庭信息,与患者所在社区医护人员联系,借助移动网络实时掌控患者病情,定时通知复诊。

1.2.2 传统护理

护士严格按照神经内科脑梗死护理相关规定,结合医嘱和患者临床症状给予护理干预,监测血压、心率、脉搏、体温,注意口腔、呼吸道及皮肤清洁,加强大小便护理,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1.3 观察指标

运用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0-42分,分值越高证明神经受损越严重),自制主观舒适度评分量表(日常血压、手足抽搐、关节肿痛、下肢肿胀、疲乏无力、皮肤瘙痒、胸闷气短、食欲不振、体重增加、自我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证明生活舒适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用()、(%)表示,用t 、检验,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NHISS评分(3.1±0.5)分低于对照组(6.3±1.4)分,舒适度评分(86.4±11.2)分高于对照组(72.1±9.3)分,组间数据差异显著(t=12.177,P=0.000;t=5.557,P=0.000)。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患,是威胁民众身心健康,导致民众死亡的三大多发疾病之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是其最大的特点,静脉溶栓治疗可维护脑组织,帮助病患挽救生命,出现过敏反应、低血压、舌源性肿胀、神经功能恶化、腹腔出血等风险,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护理侧重于基础护理,仅关注患者病情恢复,忽视病患身心需求及早期康复锻炼,致使部分患者错过神经功能恢复“黄金时期”,削弱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护理效果欠佳。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全面统筹患者就诊各个过程,确保患者出院后仍可享受专业医疗服务,规避安全事件,提高医疗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即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时搭配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舒适度,效果显著。万莉[2]等学者在文中指出三位一体化康复护理已成为脑卒中病患临床护理新方向,有效衔接医院、社区和家庭打造完整护理体系,可最大程度发挥医疗资源及人力资源其价值,为病患提供专业医学指导,保证其诊疗期间均可享受优质服务,具有广阔推广前景。赵旭芬[3]指出脑梗死于静脉溶栓治疗时辅之该护理措施还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并发症。总之,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宇, 盛可, 粟美兰,等.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病人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研究[J]. 实用老年医学, 2017,31(6):575-577.

[2]万莉, 谢莉玲. 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及三位一体的康复护理模式建立[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34(22):6533-6535.

[3]赵旭芬. 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J]. 血栓与止血学, 2016, 22(4):438-440.

论文作者:杨朝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院内-家庭-康复病区三位一体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论文_杨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