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模块文言文教学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新课程论文,模块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新课改后,以语言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倾向往往被摈弃,因为当教师尽力落实文言词句教学时,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双方疲惫;而在学生读得并不充分情况下架空分析文本文化价值却盛行起来,教师倾向于积极关注课文思想精华。然而,这种教学导致了学生文言积累往往流于空疏乃至文言水平的下降,最终难以落实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笔者最近听了一所省一级达标中学高中语文必修模块1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公开课,执教教师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面展示苏轼《赤壁赋》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观;5.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点
把握课文的情感变化,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作家和写作背景介绍及知识目标教学(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第二课时:第一环节学生讨论各段意思,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归纳明确段意。第二环节讨论作者感情变化。第三环节研读第三、四段,讨论理解苏轼达观的情怀。第四环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设计问题讨论。第五环节总结全文,明确主题。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体会文章情、景、理相互融合的写法,背诵全文;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比较两文写法上的不同。
第三课时:检查背诵,合作探究两赋的思想意义、写法方面的异同,拓展延伸到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第二课时):
师:阅读文章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观点的?
生:用明月、江水来说明万物有“变”与“不变”因素……
师:“变”与“不变”,你们读过政治课,这说明了什么观点?
生:辩证的观点。
师:也表达了乐观的情怀。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以佛家的“轮回观”来观照万物,得出在“变”与“不变”中,人可以与物同样无尽。也就是说,人的生命能在轮回中保持不灭,所以不要为生命的短暂而悲叹。以道家的“天人合一”来安慰客人。我们可以把生命寄托给清风与明月,对于官场的失意与功名的不得,不必叹惋,因为它本不属于你我。吟风啸月也不失快意,寄形骸于山水,也是人生的幸事。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对生活充满激情,能够在失意的时候实现自我解脱,保持人格独立,笑对惨淡人生,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
师:文章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师: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探究的问题是:(1)“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2)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与“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
这节课引发的教学评议争论较大。一部分教师认为执教者偏重于文言文思想精华的探究,文言字词积累及背诵没有落实。一部分教师认为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一样地教,这种课热闹但不扎实,传统的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不也是这样上吗?另外,有的认为文言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教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这样的课堂枯燥,授课方式单调。持这种观点的教师马上受到另一位教师的质疑:必修模块的配套练习提供的文言字词知识点太少,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自我预习。
教学评议争论的焦点落在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探究学习方式是否有效地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上。
课后调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理解。学生们认为,教师所讲儒家、佛家、道家的道理,听不懂,很模糊。新理念新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必须的,但笔者认为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初、高中衔接阶段的高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等因素制约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正视学情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贯彻实施这些理念,一定要把“三维”观体现在一节文言文课堂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吗?《赤壁赋》一课根据“三维”观设计教学,但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太大;课堂教学密度太大,学生诵读时间不够;教师设置的问题难、深,就几节课难以完成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其他公开课如《兰亭集序》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过程是四个人一小组讨论课前预习时不能解答的问题,讨论之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传给教师,教师阅读后选择部分问题解答。教师所解答的多是章句的翻译,重点解释“死生亦大矣”,比较儒家、佛家、道家的“生死观”。这种做法貌似“文道结合”,但字词句却不落实,文本思想精华的熏陶也就“虚”了。
高中语文新课程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提高了文言教学要求和难度,这要求是建立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文言字、词、句积累的基础上,这一基础条件是读懂文言文全文的前提,进而才能要求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从期中考试情况看,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这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要求差别太大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相对较低而高中难度相对提高。目前高一学生所学课程多,学习任务艰巨,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花在语文科的时间少得可怜,基础薄弱,缺乏自主探究能力。在学生基础、学习时间、精力三者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三维”目标在高一起始阶段如何能够达成?因而高一衔接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分解课程目标,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文体出发,因“文”施教。作为一线教师应全面分析支撑“三维”观教学的客观条件,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尤其在高一年应注重与初中教学自然衔接,教学目标不宜求大、求全、求急、求深。
二、文言文教学应将讲读法与探究法有机结合
文言语体特点制约了教学方式的选择。文言语体不同于白话语体,把抛弃文言文本语言,架空分析文本的文化价值称为“探究”,视为“拓展”,这样的“夹生饭”如何向课堂要“效益”?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里“读懂”包含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第一目标,也是文言教学的底线和核心所在。同时新课标要求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强调“积累”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过程目标,也是基础性的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探究式学习符合了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但是受到语文文体教学的制约,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应让其从学习苏轼、王羲之等名家名作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习的兴趣。如上文所指的两篇课文所探究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在苏轼、王羲之作品中的体现,是一节课或是一学期能解读的吗?这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并且教师要提供资料的范围,教会学生探究方法,课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并结合话题指导学生筛选学习材料,通过互相间的合作探讨,将古文化的精髓渗透于课本的学习之中。从而加深对作家精神世界复杂性的把握,培养理性思辨思维,唤醒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今后走出校门还可再探讨。
总之,笔者认为,高一年级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应加强指导诵读,加强积累,传统的讲读法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应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文言章句积累与人文素养培养之间找到契合点
针对文言文教学“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现状,笔者认为,在高中文言文必修模块课堂教学中应把文言字词教学、诵读、思想精华分析三者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设计情景,读出趣味。有意设计(新编)情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或引导学生课后依据文本再创造再新编。进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笔者曾让学生在上完《赤壁赋》后写作《我和苏子同游赤壁》,极大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要以诵读为基础,加强文言语感训练,加强文言背诵方法的指导。《赤壁赋》一文的背诵可以设计为提纲让学生填空而后让他们依照提纲来背。如第2段乐→歌→箫声→(如____如____,___)。三是要加强教学梯度设置,螺旋上升。高一背诵积累、高二系统深化,高三温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