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活动系统内容及功能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高中论文,功能论文,内容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7)04-0122-07
“面向21世纪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潘建红,2006)。高中地理新教材正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思想出发,在教学内容、表述体系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变化。就教材表述体系的组成而言:每节都有“活动”一栏,并在每章后新增了“问题研究”。尽管这些“活动”放在每节课的最后,但它与以前的“思考与练习”不同,它涉及读图、阅读、讨论、观测、实验、操作、搜集资料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这些活动的内容及功能进行研究,将对教师们树立活动教学的理念,准确把握教材活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高中《地理1》活动系统背景研究
(一)什么是活动系统
“活动”一词的英语形式为" activity" ,源于拉丁文" act" ,其基本含义为" doing" ,即“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也是人发展的根本方式,可以说活动和发展本质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性能动性的高级形式。”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这里的活动是从哲学或心理学层面来阐明的,但它对教学层面上的理解也极有帮助,主要表现在“行为动作”和“能动性”这两个词上(全疆发,2002)。因此,教学中的“活动”可以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回答问题、收集资料、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和交流去主动获取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曾玮,2003)。
对于地理活动,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陈澄老师将学校的“地理活动”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校外、野外的其他地理教学活动”。狭义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关地理学科的课外、校外、野外学习活动(陈澄,1999)。褚亚平教授则将学校地理教学工作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其中的课外方面即地理课外活动。他认为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褚亚平,1981)。刁传芳先生则将地理教学分为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外活动三部分(刁传芳,1990)。
本文中所指的活动系统,是由高中《地理1》中所涉及的活动板块中的问题,课文中的读图思考,及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共同组成的。
(二)活动系统的发展历程
中学地理活动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课外活动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活动”教学一般都冠以“课外”的定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部历次修改颁发的教学计划虽然有“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等不同称谓,但基本上是与第一课堂相配合的、接近“课程化”的各种非正课性质的课外活动(曾玮,2003)。此时,地理教材中的活动系统表现为“思考与练习”“想一想”“练一练”等内容。特点是对重要知识内容的复述,且题型单一,对能力要求不高。
2.“活动”正式进入教材。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地理实验教材设计了“活动”板块,2002年全国开始正式使用该教材。这是我国在教材中首次设计活动内容。该教材中的“活动”相当于旧教材的“问题和练习”,但两者的性质差异很大,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新颖多样,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活动”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本文所研究的高中《地理1》较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而言,不仅继承了其中的“活动”板块,而且增加了“问题研究”,不能不说是又一次的创新。“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这一基本理念。
综上所述,“活动”从过去的配角,到现在成为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这充分显示了地理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即地理活动在教学中可以把知识与技能、课外与课内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以统筹考虑,使地理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也使学生可以在参与中学习与研究,在活动中增长见识。
(三)研究目的
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生活离不开活动,所以教育也离不开活动,教学中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法的弊端,它能联系生活实际,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注重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要重视教材中活动系统的研究。研究教材中的活动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熟悉新教材,强化活动的教学思想,使活动向着更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向发展。
现代教育科学表明:人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遗传、环境及教育只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及必要条件,真正决定人的发展的是人自主的、创造的、积极的实践活动,因此活动才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论是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才能得以实现。高中《地理1》“活动”设计的主导思想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丁尧清,2006)。现代地理教学观之一就是提倡开放型教学,反对封闭型教学。地理教学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在搞好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地理活动,才能全面完成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实现地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地理活动从内容上看,既是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和再现,起到强化作用,又是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丰富了地理教育的内容。在地理活动中不仅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为了用好新教材,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开展地理教学,充分体现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对“活动”板块的内容及功能和怎样开展活动展开探讨。
二、高中《地理1》活动系统的组成
(一)活动系统的分类
据笔者调查,高中《地理1》一书共有活动71项。不同类型的活动,其实施目的与要求也不同。为了准确、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特点,必须对这些活动进行分类研究。为此,需先建立一套分类体系。笔者经过对《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调查统计,发现目前中国中学地理活动分类有14种分类方法(见表1)。
资料来源:《地理教育》2001年第4期第23页,2001年第6期第22-23页,2001年第7期第15-16页,2002年第2期第28页,2003年第2期第57页;《地理教学》2001年第7期第15页,2002年第2期第25页;http://blog.cersp.com/.2006年3月29日。
通过表1可知,二分法和三分法所分的类型简洁明了,易于区分,但是在分类研究其功能时过于笼统;多分法中的分类有的过于繁琐。
因此,参照以上分类,在对《地理1》活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地理1》的活动系统进行了分类。按照活动的内容、组成和特点,将书中的“读图思考”加上其它活动中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来回答问题的活动划为一类,称读图分析类;把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图表的划为绘图填表类;将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完成的活动划为阅读思考类;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回答问题的活动划为问题分析类;每章之后的“问题研究”单独划为一类;而“课堂讨论类”“实验类”“搜集并分析资料类”“短文写作类”这些活动则按各自特点各自分为一类。由此得出本文的分类体系,即将《地理1》中的活动分为以下九类:读图分析类、问题分析类、课堂讨论类、绘图填表类、阅读思考类、问题研究类、实验类、短文写作类、搜集并分析资料类。
(二)活动系统的内容及结构
1.活动系统的内容。《地理1》活动的类型有以上九类,将71项活动分类统计,得出表2。
读图分析类。这类“活动”在本书中是最多的,共有21项。一般都是根据章节所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分析、回答相关问题。在这21项活动中,题目要求学生所阅读的地图内容不同,可将此类活动按学生所阅读的图表内容不同分为七类:统计图、原理图、区域图、分布图、景观图、模式图、联系图。每一类型活动的数量如下表所示:
问题分析类。此类“活动”在本书中共有20项,数量仅次于读图分析类,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常是结合所学的知识与原理联系实际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20项活动中,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可有多种,结合本书中问题分析类活动的特点,可将这20项活动按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分为五类:比较法、联系法、归纳法、观察法、分析法。每个类型活动数量详见下表所示:
课堂讨论类。这类活动大多是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或尚无明确答案的开放性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对于问题的看法。本书中共有7个此类活动。根据所讨论问题的不同可将课堂讨论类活动分为条件开放性、结论开放性、条件与结论同时开放性三种类型。其中条件开放性的活动有一个,是第五章第100页的“讨论哪种生态建设的主张更为合理”,条件与结论同时开放性的活动有一个,为第三章第68页的“阅读文章,讨论水资源问题”,其余的5个活动则为结论开放性的活动,如:第一章第8页的“谈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第一章第18页的“与同学谈谈从哪些方面还可以感受到时区和区时的存在”,第二章第52页的“预测全球变暖后的一些问题”,第二章第53页的“阅读资料讨论如何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五章第97页的“讨论并填写空白”。
绘图填表类。此类活动与前文中“读图分析类”活动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在于都是利用图表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同之处在于绘图填表类活动让同学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绘图填表类活动在本书中共有6项。其中有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是对知识的再认,题目难度较低,如第一章第4页的“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填写框图”,第一章第15页的“填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还有一部分是对本课中较难理解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填图来掌握。如第一章第20页的“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第二章第33页的“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标注海陆风原理,并分析其对温度的调节作用”,第二章第36页“填图并分析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第二章第39页的“读图并分析不同季节气压不同的原因”。
阅读思考类。这类活动在本书中共6个,通常是由教材中给出资料,让学生经过认真地阅读、分析、思考后,回答与分析问题。在所给出的资料里,有的资料是仅为了让学生回答题目而设计的,这类活动有第一章第7页的“思考如何寻找外星人”;第二章第45-46页的“阅读材料然后回答冷暖锋时天气的特点”;第四章第84页“根据资料,分析张家界河谷的形成”;第五章第94页的“阅读资料,解释一定范围内物种数量基本平衡的原因”;还有的资料本身也是一个新知识,如第三章第64页“阅读文章,回答厄尔尼诺的有关问题”;第四章第86页“根据资料,分析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利与弊”。
问题研究类。此类活动全书中只有5个,数量并不多,但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这些“问题研究”都是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研究主题,选择的研究主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有一定操作性的。问题研究类活动的内容见下表:
表5 《地理1》中的“问题研究”一览表
章题目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为什么市区温度比郊区高?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
体性与差异性 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问题研究类活动的研究主题大体可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畅想式问题。它们并非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例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例如“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第三类,知识层面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市区温度比郊区高”。
实验类。本书中共有实验类活动3个,此类活动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自动手,从中获得最生动的体验,是通过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之后,动手演示实验过程,动手制作某一地理模型、使用仪器等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第一章第15页“自选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第二章第32页“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第二章第38页“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短文写作类。这类活动是学生某些地理知识的学习或现实生活中的亲身经历,针对某些地理现象或问题来写一篇小短文,发表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如第三章第66页“收集资料,撰写小短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第四章第82页“根据数据写一段话,分析山岳地区先发展公路的理由”。
搜集并分析资料类。本书中活动涉及该类型的只有一个,是针对某个问题,已经给出了一些相关信息,更多的内容和资料则需学生运用书籍、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去搜集之后再进行分析。这个活动是第三章第70页的“搜集不同领域的人士对水资源问题提出的看法,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活动系统的结构。高中《地理1》九类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图中大圆表示的是所有的活动,“问题研究类”活动位于所有活动的中心,和大圆之间是同心圆结构,这是由它本身的特征和所起的功能决定的,这类活动在本书中的数量不多,但都是每章后的综合考察学生能力的活动。这类活动几乎可以发挥其它八类活动的所有功能,因此位于活动的中心位置。其余的八类活动则处于问题研究类活动的外围,相互之间是并列关系。其中“读图分析类”“问题分析类”“阅读思考类”这三类活动都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因此可以把这三类概括为回答问题类(如图1所示)。
(三)活动系统内容的主要特点
通过前文分析,活动系统特点概括如下:
1.“活动”内容新颖,类型多样。本教材中的活动,与以往教材中的“练一练”“想一想”“问题与思考”等不同,不但是形式上的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本教材中,活动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也有同学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内容,还有社会热点问题等,可以说内容新颖。这些活动有的是绘图填表,有的是阅读思考,还有的是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的,在本文中将这些活动按内容及特点分为九个类型,所以本书中的活动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2.“问题研究”类活动第一次出现于教材之中。高中《地理1》中新增了“问题研究”这一板块,是与以往教材不同的一个方面。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多的是其内涵的不同。这些活动多以开放性及学生兴趣的问题为内容,给学生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模式使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并且可以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读图、思考、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分析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
3.回答问题类活动占主导地位。“读图分析类”“问题分析类”“阅读思考类”活动最后都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这些回答问题类活动在本书中所占的比例为66.3%,这无疑在本书中居于主导地位。回答问题类活动并非对课本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对课本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与地图直接相关的活动比例很大。“活动”中“读图分析类”占29.6%,若再加上“绘图填表类”活动的8.5%,二者共占活动总数的38.1%。这意味着本书中超过1/3的活动直接与地理图表有关。利用地图及各种地理图表可以传输大量的地理信息,减少了冗长的文字描述。因此,本教材中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地图和图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与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5.各单元中活动数量不平衡。本书中71项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各章之中的,具体数目如下:
表6 高中《地理1》中活动在各章的分布
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合计
“活动”数量
21 21 10 12 7 71
比例(%)29.629.614.116.99.8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地理活动在第一、二章的分布明显多于另外三章的活动内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第一章和第二章在教材中所占的数量即内容本身就多于其它三章;其次,第一章与第二章与第四章、第五章相比较,教学内容更为具体,更易于贴近生活,利于使用“活动”的方式。这种数量上的不均衡与教材内容有很大关系,有其合理性。
6.“活动”难度的设置具有层次性。本书并非所有的活动都属于同一难度,而是有所区分的,有的活动是对于课上学习的一个总结,难度较低;而有的活动则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还有的活动要求学生互相讨论,或者查阅资料并做分析才能完成;问题研究类活动则是本书中综合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一类活动。
7.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活动之中。本教材活动系统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具体来说,在每章之中都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联的活动,如“讨论如何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析黄河及济南泉水断流的原因”,“讨论哪种生态建设的主张更为合理”等等。
三、高中《地理1》活动系统的功能
《地理1》中的71个活动,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体现了新教材的地理教育的功能和特色。每个活动的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活动同时具有多项功能,本文对每个活动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加以综合概括,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各类活动的功能分析
高中《地理1》的活动因其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功能各异。
1.读图分析类活动的功能:在地理活动中,此类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水平。
2.问题分析类活动的功能:通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通过对规律、原理、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类活动的功能:此类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社会忧患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4.绘图填表类活动的功能:此类活动使学生既巩固课文中的知识,又可以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提高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阅读思考类活动的功能:这类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判读信息的能力,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并可以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6.问题研究类活动的功能:这类活动内容新颖,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7.实验类活动的功能:此类活动主要加深学生对地理过程和地理原理的理解,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8.短文写作类活动的功能:此类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观察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在搜集资料与撰写短文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9.搜集并分析资料类活动的功能:这类活动主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系统的功能层次分析
综上所述,“活动”的功能是多样的,无论是智力素质中的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是非智力素质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科学观念的培养,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若按上述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则有23项是知识传授为主,有48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则总是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伴而生,本书中共有22个活动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以得出,“活动”三种教育功能的层次是不同的:
1.培养能力是“活动”的第一功能。现代学科发展的趋势要求各学科的发展都应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而地理作为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材中,即“活动”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71项活动中有48项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如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2.传授地理知识是“活动”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基础。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在以知识的获取为前提,如果没有知识,也就无所谓能力,本书中“活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有23个,比起能力培养的48个来说,数量不算多,却也是“活动”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只有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利用知识来提高能力。
3.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活动”的重要功能。地理教学对学生具有思想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可以蕴含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本书中的活动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而言,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如第一章中“思考如何寻找外星人?”;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所认识,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以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为例,说一说如何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观念,如“预测全球变暖后的一些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科学的人地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等,都在活动中有所体现。
(三)活动系统功能的主要特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活动系统功能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系统因其类型不同而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活动系统根据其内容不同可分为九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各自的特点,因其特点不同,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每类活动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2.各类活动的功能中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在九类活动中,由读图分析类、问题分析类、阅读思考类三类活动所组成的回答问题类活动占活动总数的66.3%。因此,此类活动的功能是本书所要培养的最主要功能,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原理,运用地图、资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系统重视对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71个活动中与地图直接相关的活动共占38.1%,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借助地图更好的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本教材对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重视。
4.问题研究类活动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问题研究类活动作为首次出现于教材的一类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很新颖,综合程度也很强。此类活动的功能几乎可以涵盖其它各类活动的培养功能。因为在问题研究类活动中有的要求学生绘图填表、读图分析、阅读思考,还有的要求学生课堂讨论、撰写小短文等等。因此,这类活动在培养功能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活动”为培养发展学生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广阔的空间和实践的场所,能与地理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通过活动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动”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如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活动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方面表现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锻炼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合作意识等。
6.活动的功能具有层次性。对活动的整体功能分析之后可以得出,活动系统的功能是具有层次性的,即以知识传授为基础,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能力作为第一功能。
四、几点建议
研究地理教材的活动系统,根本目的在于把握其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功能,为设计活动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根据上文对活动内容及功能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活动”教学的观念。本书中的活动与旧教材不同,不应把以前多年从事旧教材的全部经验都照搬在此教材的使用之中,本教材中的“活动”板块也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此,必须认真研究活动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充分发挥活动系统的功能,真正使学生们通过各种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地理素养。
2.根据“活动”的类型不同、难度不同,要设计多种活动教学方法,体现活动的差异性。《地理1》活动类型多样,难度具有层次性,因此,要根据每种活动类型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分别设计教学方法。进而使各类活动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3.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两方面的培养。教师在“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也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素质。
4.要重视“回答问题类”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地图的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回答问题类”活动在本书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活动时一定要重视这部分活动的作用,还要注意地图在活动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在活动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即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起着指导、辅导、疏导作用,不可代替学生完成活动,否则将难以发挥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特殊功能。在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做好活动小结。“活动”既可以安排在导入新课时,也可以安排在复习旧课时,也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但无论何时开展活动,都要留足活动的时间,即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将活动的时间计算在内;活动的总结工作十分重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