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新尝试论文_潘久荣

 潘久荣

摘要:笔者认为,时下流行的导学案教学、布点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三种教学手段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三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则更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以人民版《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来谈谈笔者所做的尝试。

关键词:导学案;布点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有效性

一、先学后教环节

布点教学法和导学案都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都融问题教学法于其中。通常的导学案包括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通常的导学案会设计成这样:

【学习目标】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知识链接】略

【学法指导】略

【学习内容】

一、背景

1.政治:袁世凯实行专制,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20世纪初_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___________队伍壮大。3.思想:辛亥革命使____________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_____创办《__________》 (后改为《__________》 )2.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办学方。

三、内容

1.提倡_________和________(核心),反对________和________(前提)。2.提倡____道德,反对_____道德。3.提倡_______文,反对________文,提倡_____文学,反对_____文学 。1917年1月,《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___》、陈独秀的《___________》,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四、影响

1.进步性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_运动。它是__________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_______的觉醒,对_________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__________运动,为中国_____________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疑问难】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预习检测】略

【学习小结】

不难发现,这样的导学案使得学生的学习相对被动,学什么,思考什么问题,教师都已为学生都准备好了,所以这并不能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很难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

结合布点教学法,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

一、通读教材合上书本回答下列问题:1.本课主要讲什么(是什么)?2.你记住哪些要点?(学什么)

3.你能理解这些要点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怎么学),本课和上一课的内容有什么关联?4.你能提出与几个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吗?(为什么)二、请再读教材,尝试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1.请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图或问题图。三、请告诉我读过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书籍、文章,或者是看过的与此相关的影视作品。

设计意图: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不出示预习提示,不作启发式提问,不呈现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等抽象问题构成的自学结构。

这样的设计更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上课前我批阅学生的导学案,基本上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已知、未知),可以很好地帮助我完成教学预案。

要说明的是,布点教学法学生的先学是在课堂完成的。考虑到我们学生整体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弱,且课堂只有40分钟的时间的教学实际,笔者就设计出这样的课前自主学习方案。

二、课堂布点环节

首先,设计两个问题,为学习新知未知做铺垫:1.为什么说维新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2.辛亥革命为什么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其次,教师开始提问学生教材都有那些知识点,并据学生回答板书布点,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示意图(布点问题图)。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感知,学生对客体(教材)做了知与不知的区分,不同学生激活的问题图有很大差异,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在对差异性进行同步优化。通过学生述点,教师采点、引点、托点、布点等活动以板书或多媒体的形式形成并优化学生问题图(结构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基本能知道本课知识框架、学习目标、重点,也能大体上理解各要点之间的关联,教学任务初步完成。

三、课堂深化探究环节

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巩固深化,结合布点图,我设计了下列问题:

问题1.思考袁世凯上台后,为什么要尊孔复古?

问题2.北京大学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问题3.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文化?

问题4.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提倡白话文?

问题5.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我们怎样看待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以问题来深化课堂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史证意识,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检查巩固环节

一方面按常规设计一些课后练习来进行巩固检查,另一方面再设计这么几个问题:1.对于本课的学习你还存在什么问题?2.对于本课内容你还有什么新的思考或想法?3.请凭印象写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这样有利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课后反思和针

对性的辅导,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从而为下一课的教学做更好的准备。

五、结语

通过这样的方案教学,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

教无定法,这是笔者在笔者所在学校大力提倡问题教学法和导学案教学的背景下一点思考和尝试,还很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

论文作者:潘久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8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  ;  ;  ;  ;  ;  ;  ;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新尝试论文_潘久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