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5:让“长尾”动起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长尾理论”。他告诉读者: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在传统商业模式下,厂商关注的是“头部”的少数高端用户,无暇顾及“尾部”的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在网络时代,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克里斯举例:在互联网的音乐与歌曲、新书甚至旧书等等的销售中,尽管单项的热门制品畅销,高居营业额的前列,但是,由于仓储的无限和联邦特快的存在,使得那些看上去不太热门的制品也在创造着出乎意料的营业额,竟然成为这些新媒体销售收入的主要部分!
自“长尾理论”问世以来,它已经跨越了新经济的疆界而进入传统经济:越来越多的行业注意到,长尾市场不是新经济的独家特权,而是在各个传统行业无所不在的现实。
“长尾效应”的发挥,得益于大众化。“长尾效应”用在企业营销上,就是薄利多销,购买的人数越多,商家获利就越丰。消费者是产品青睐的主体,这条“长尾”的消费能力是惊人的。然而,有的企业和领导虽然嘴上强调要尊重用户和消费者,往往还是把用户和消费者看成单纯的消费对象,习惯于我产你买,不注意研究和尊重他们的消费需求,使得“长尾”动不起来、活不起来。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驱动之下,更多企业注重需求曲线的头部,却忽视尾部,结果,实际形成了企业之间对头部的“红海”之争,而对蓝色所代表的更加广阔的“蓝海”市场,却有忽略之嫌。
“长尾效应”的发挥,得益于低成本。“长尾效应”是以边际成本递减来实现边际效益递增的。在产品营销中,策划富有创意的配合活动,尽管组织并不复杂、成本并不高昂,却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大收益,产生出乎意料的长效应。“长尾效应”告诉人们不要漠视小客户,投向1000个活跃博客的广告,其效果有可能不亚于投向大型网站的效果,尽管每个博客的读者可能只有几十人。这就是低成本的优势。同样,一些企业的培训工作也应多一点成本意识,不能只讲场面不求效果,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讲投入不求产出。因为,培训效果如何、影响怎样,显然不以标语挂了多少、课上了多少、时间持续多久等来衡量。
此外,“长尾效应”的发挥,还得益于新载体。可以说,没有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相对成熟的技术,便没有“长尾效应”。当前,企业销售经营信息网络覆盖越来越广泛、联通越来越便捷,千里同下一盘棋,万人同听一堂课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没有多少企业能够付得起巨额电视广告或平面广告费用,但Google却以低价格和低成本,找到了一个庞大无比的来自中小企业的广告市场。同样,员工培训是不是也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一族”的个性和志趣,多开“疏”的口子,少砌“堵”的围墙,企业销售能否多用“网络”的快捷优势,用好新载体,拓展新载体呢?
“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将市场细分到很细很小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的“长尾效应”。说到底,“长尾效应”的发挥,得益于与用户实现“双赢”。市场竞争的高境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实现“双赢”或“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