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弊端及改革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弊端论文,教材论文,思想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即将告别五年的初中政治教学生涯的时候,我给学生出了最后一份问卷,你喜欢政治课吗?政治课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几乎所有的学生直言相告:不喜欢政治课。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政治课印象最深的是背题尤其是背下了那些又长又难背的问题的时候,非常高兴,甚至有的学生写道,说实话,若不是中考要考政治,且分数所占比例可观,我想没人愿意学政治,上策是取消政治课。
这就是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状况。那么政治课真的到了应取消的程度了吗?1994年联合国在中国开了一个国际会议,主题是讨论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来自24个国家的80多位专家,分析了世界面临的挑战。他们提出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德育问题,而不是新技术革命。重视思想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不只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重视道德教育。以日本为例,它把教育的起点定为培养有道德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人,并且非常重视民族危机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由此可见,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不是取消不取消而是如何搞好。造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材的编写及内容等存在一些弊端。
在我从教的五年中,初中政治课教材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初中一年级以公民课为主要内容,初二学社会发展史、初三学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如果有一点变动的话,也只是改变几个词语,如把原来的“商品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增加了一些新的阅读材料,如在初一教材的最后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统观五本教材,我想大体存在三个弊端。
第一、从教材的整体结构上看,存在与小学、与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甚至五本书之间也有重复之处,而且在安排上并不完全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
首先看看它的重复性弊端。国家教委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但实际上,在初一整整一年的政治学习中几乎又完全重复了一遍“五爱”教育(只增加了第九课、第十课“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守法、护法是公民的责任”),除课堂上重复外还有每周末的班会,内容也大体与“五爱”相同,如树立远大理想、关心班级、热爱学习等等虽然说在学习上重复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看重复的效果。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举的例子、学生们所讨论的问题大体都是相同的,那么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老生常谈,甚至会觉得是假话、空话、大话,这怎么能使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呢?
除了与小学教学内容重复外,还有一些重复就是社会发展史的内容与历史课内容的重复,尤其是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与初中历史课内容有一些简单的重复,如我国社会主义的创建过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而且简史讲社会主义内容与初三年级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内容有部分重复,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经济制度。这些重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疑问。比如:重复的内容使学生背题出现混乱。在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生应付政治课的办法就是背题、背大量的题。这样在初二社会发展史中“无产阶级专政”是这样背,在初三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又要背“人民民主专政”的定义,那么这两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答题的时候会不会背串题呢?致使学生心生厌烦,况且这样的政治概念对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来说是多么深奥和枯燥啊!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与教育对象的成长合拍。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有人说,这个阶段在生理上属于“更年期”(从少年儿童向青年的变更),在心理上属于“断乳期”(离开父母的呵护渴望独立面向社会、思考人生),面对如此丰富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学生们眼花缭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少年犯罪及错位行为也时有发生。目前的政治课教育还没有真正担负起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的重任,试看一下,五本教材中有几条是心理品德的教育呢?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最容易走上歧路的是初二年级。而初二一整年政治课本讲的是什么呢?社会发展简史,从人类的起源讲起直讲到共产主义,这些内容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最远,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很不合拍。总之,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第二、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些内容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与社会现实有距离,许多新情况、新理论、新问题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出来。
以初三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本为例,这本书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中读本,与中国的现实相当密切,在体系上内在逻辑相当完整,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国情、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人口等许多重大问题。许多善于思考的学生都觉得这本书学起来很有意思。即使这样一本教材,也与现实有距离,理论滞后。
比如第三册第二课最后一节课,讲的是“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针对这节课内容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小王和小李在同一单位工作,小王的奖金比小李每月多一百多元,这是否与共同富裕相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百元的差别远不是贫富悬殊,它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是如果学生们联系身边的现实例子:我们厂长每月比普通职工的奖金多出几百元,年终承担风险奖金超万元,这是不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呢?我们教师又怎样拿教材来解释呢?
再比如,第二课主要讲述我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大类型,公有制又分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其中说明了一下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一套内容有条有理,极有理论意义,老师讲起来也觉得很有内容,头头是道。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理论是怎样和他们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的呢?我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子弟中学,应该说比较容易和书本上的内容挂钩,但实际情况有许多发展出来的新问题,如果学生问:我们吉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怎么回事?我们每家买的股票是怎么回事?那么我只能离开教材,重打鼓另开张,讲股份制、讲股票,学生们很感兴趣,但是这些都是课本之外的,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而考试的内容没有落实下去,如果经常这样做的话,虽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但肯定会影响考试成绩、考试的分数、排列的名次,这是评价学生也是评价老师的硬性标准,那么我只有又回到课本上,具体分析那些概念、理论内容,而这又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了。
课本上的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的时政方针对中学生来说能理解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远离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过分重视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分量,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政治课就是比较沉重的科目了。没有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解决不了中学生切实要解决的问题,尤其作为考试科目,内容深奥、复杂、而且含量大,使老师、学生疲于应付考试,何谈提高能力、认识社会?
远离社会现实的弊端在社会发展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了。教材中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论述仍停留在某些传统观点上。特别是论述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不是用普遍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缺乏深入、全面、科学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的告诉学生,考试时只要遇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较的问题,不管怎样问,答题思路都是大致相同: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使三大社会矛盾激化,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学生只好背下答案,很少有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同样,也不会把政治课内容真当回事。唯一的一次,一位很爱思考、极为出色的学生问我:老师,课本上只说资本主义如何不好,社会主义如何好,可是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很富裕,我们的政治课不就是“空想主义”了吗?能不能也说说我们自己的错误?是啊,我们在用简单化、绝对化的观点进行宣传教育,缺少说服力,可接受性差,难怪许多人认为政治课是说教,大而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单纯地在政治课本上宣传大政方针、先进分子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给学生造成说教的感觉,缺乏广泛性和可接受性。这一点表现最突出的要数第士三册的最后一课了,这是关于毕业前对中学生理想前途的教育。要想成才必须勤奋,但升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成功之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考不上高中,就进不了大学,不上大学就难找到工作,以后基本的生活难以保证,何谈成才?这是学生必需面临的现实问题。面对所受教育、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无所适从,处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书本讲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由此可见,脱离社会现实,远离学生认识的现实使思想政治课丧失其生命力。
第三、五本教科书中普遍存在内容、写法、用词上政治化、成人化的问题。
比如,对中学生讲法律,目的是要增强法律意识,统一行动,而不是学习法学理论知识。第三册第六课讲法律概念时,用了整整六页,把法律的特征讲的复杂而深奥,又引出了五个问题,或问答、或论述、或批判分析,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百字以上,要学生必须掌握,这样,本来很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成了负担。同样,用词上也有许多政治化、成人化的问题。如:生产社会化、渗透、蜕化变质分子、专政等等。这些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出现厌学心理。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结构、内容、用词等方面都存在着脱离现实的弊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如果不与现实结合,只能造成大家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改进教材呢?
一本政治书,讲评它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是科学性、统一性、可接受性相统一,必需贴近社会的实际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真正达到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社会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觉悟(通过提高思想觉悟、规范行为)的目的,编写政治教材就应该按照这个标准。下面我把我所想到的具体改进方法说明一下。
一、教材决不能十几年不变。应该深入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工作学习中,了解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了解他们的尴尬境地;上面紧抓成绩,下面难以向学生推进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定期对教材进行编写、修改等工作,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该让那些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人参加编写课本工作,而且应该包括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也包括生活态度、观念方面的教育,而这些更切近中学生的生活。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同学们普遍希望多学点法律方面的知识,我认为在初一末、初二初应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普及法律常识。在初一公民课中应增加一些学生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如: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金钱?如何对待挫折等等。越实际越具体越好。
三、进行必要的时事教育。我的一位学生建议,大家每晚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第二天针对不明白的问题提问,然后老师再根据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引出课本中的学习内容,我想这个建议对老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每天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一个月一次可不可以?这样做使教材联到了实处,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落实到实处。政治课不能只是老师课堂上的说教,每学年安排一、二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教材中要有所体现,再做出具体指导。我翻了一下这五本书,一共有十三处有讨论题。读书报告会、请人讲座、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题目,数量并不少,而在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一次领着学生出去或请人进来(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不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经费问题,请人作报告,调查先进单位都需要经费,学校不会为政治课专门拨款的,而且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这些实践活动。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本上安排的内容有些比较空泛,让人感觉可有可无。例如:第三册第一课课后这样要求,“进行社会调查或请人作报告,了解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后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三课课后是“举行一次各民族团结座谈会”。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考试制度,现在学习政治课的最终目的是应付考试,能够顺利升入高中,而不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样这些实践活动就成了既费钱又劳神而没有一点“实际”好处的活动,大可以省去了。如果这三方面得不到解决,真正落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不可能。
以上只是几个具体做法,但我觉得把政治教材编好、把政治教学搞上去,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评价问题。当前的政治课考试桎梏了许多东西,而没有考试也不行,编好教材应和建立新的教育评价制度配套进行。我们吉林省96年中考,第一次实行了政治开卷考试,对此评价褒贬参半,真正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毕竟这是政治教学改革的可贵尝试,但愿这一改革举措能促进教材的改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