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维度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0)05-0027-07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时代课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尚属首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加强人文关怀,需要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能够深刻理解其本质和要义,全面把握其实践要求。然而现实中,人们往往笼而统之而非深入细致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以致不少时候人文关怀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止于口号,要求不明、落实不力、成效不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可以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要素构成、过程开展、结果呈现等多个视角进行立体多维的分析与把握。
一、从理念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精神性社会实践活动,同其他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总是受人们的观念支配,总是在一定的实践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实践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具备融涵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由此,从实践理念的层面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关键就在于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对应的是“以物为本”,所谓以物为本,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轻视人的存在,以人以外的因素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以外的物的东西的追求超过对人的关怀和尊重。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实践,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相分裂、相隔膜,与物相靠近、相关联的现象并不罕见,即思想政治教育以物为本多有存在。比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着眼于人的思想困惑的解答、道德偏误的纠治、政治观点的澄清,也不着眼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素养的培育、整体素质的发展,而是为了某个工作指标、上级指示、文件精神的落实,或者是为了某个奖励的获取、迎接检查评估、常规工作的例行开展等;又比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不为实践所凸显,需要不为教育者所尊重,而是被边缘化、漠视化,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背离以人为本而趋近于物的一些具体体现,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也严重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期待。从根本上讲,出现这些情况,从理念层面来讲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背离了以人为本,滑入了以物为本。无疑,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受以物为本理念的支配,必将把“关怀”的重点转向“物”而不是“人”,必然忽视人本身的存在及其需要和价值,漠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的应然追求,根本谈不上人文关怀。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2]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工作对象,是“为了人”的实践,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人这个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何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把握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实践模式。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态度、方式、方法,要求人们抱着以人为根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即是说,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方法论启示、一种原则要求,而不是可以加以模式化、程序化应用的实践做法和操作程序。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根本。通常来讲,“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根本,另一种是本源,如哲学上讲的本体论就是本源的意思。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而不是本源。所谓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据或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以此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无疑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时候都要从人本身出发,以人为出发点,始终为了人、满足人,最后落脚于人;反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无视与忽视,反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物本主义和以事务为本的倾向。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是结成社会关系的人,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地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关注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是具体的,是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动态地把握人。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要关注人的需要。马克思曾讲“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并且提出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这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整体地把握人,不能对人进行肢解或分割,又要特别关注人的需要。当然,整体地把握人与主要以人的需要为根本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不过,这里所讲的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还包括作为群体、类的人的需要,囊括了个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是二者的统一。也就是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立足一定社会的要求,还要考虑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
立足上述论述,可以见出,从理念层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落实以人为本,尤其要注意以物为本的实践偏误,以及把以人为本加以机械化、模式化、程序化理解的错误倾向。从本质上讲,理念层面的以人为本,突出和强调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
二、从要素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从要素构成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在每一个实践要素之中,要求每一个要素都要关怀人。通常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人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要素;另一类要素是人之外的“物”的要素,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这些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人的因素所创设和支配,具有受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能动的人的要素方面,也要体现在受动的物的要素中,即每一个要素都要具备人文关怀的品性。
从能动性的要素方面讲,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工作对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既具客体性,也具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面对的是人,以人为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改造其思想、观念和灵魂,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教育者所从事的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教育实践中关怀人,而不能见物不见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缺少真情投入,缺乏人格魅力,不从受教育者鲜活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不尊重、理解、关心受教育者,不把受教育者作为鲜活的人加以对待,而是更多地把受教育者看作“思想疙瘩”、“美德袋子”、“知识筐子”等,习惯于“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式地开展教育,这些情况都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强调教育者要有人文关怀,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开展教育,既要赋予工作对象以人本身的尊严和价值,也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人文的精神和追求。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能动性要素,也存在人文关怀问题。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受教育者要从人文的立场去尊重、理解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劳动;二是受教育者要赋予自身以人文形象,要从人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要的角度解读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要理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美感,从而在受教实践中体现出关怀人文的自觉能动性,而不是单纯被动地受教和接受灌输。换言之,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一种人文追求的价值自觉和实践能动性。
从受动性的物的要素方面讲,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中物的要素受人的要素所支配、所创设,但思想政治教育物的要素也有人文关怀的问题。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目的应该具有育人性,其内容、方法、情境应该具有人文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统治阶级意志、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宣传,或者纯粹的知识传授,也不单是为了实现简单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情感体验上的一致,更不单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为了育人,为了给人以智慧、道德、情感的启迪,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内容选择上,不能不顾实际,照抄照转,满足于传达文件精神,停留于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立足实际对内容进行精心编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之更贴近受教育者,更贴近现实生活,更符合文化传统;方法运用上,不能刻板老套、形式单一、机械操作,也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而是要立足实际,特别是立足受教育者的实际,讲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艺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美感;情景设置上,不能只求工作简单,不顾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容、方法等要素的特殊性,不设置情境或在情境设置方面简单了事,而是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以人文感染力。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目的设置、内容编制、方法选择、情境创设时,思维、视野中一定要有“人”的观念,一定要赋予受教育者、教育者以人文情怀,而不能无视人的存在,缺失人文精神。然而现实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同时,否定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及其坚持和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4]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设置、内容编制、方法选择、情境创设时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属性,剥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物的要素的人文生机,致使“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有时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单汇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5]等等。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深刻的育人性、鲜活的人文性,必须使每一个要素都具有人文内涵。
三、从过程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相对的意义上讲,可以作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区分。所谓微观层面,就是特定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展开过程,即微观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所谓宏观层面,就是全社会泛指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它在一定意义上构成社会个体在其成长历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两个层面的区分,分别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形态与宏观形态,二者有不同的特性与表现,其人文关怀有不同的要求,这里分别予以探讨。
从微观层面讲,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具体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实践。微观层面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形态,即教育者、教育对象十分明确,教育实践的时空条件比较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各教育要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过程,既是教育者运用各要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主导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过程,其实践环节大体上可以从准备、实施、反馈调节三个层面予以区分。从准备的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发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观念、目的目标、教育要素等,在这一阶段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观念的提出、目的目标的拟订、教育要素的准备等都要关怀人文,都要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立足人、为了人、解放人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具体开展,更多还停留于思想观念层面,其人文关怀最根本的是要在理念层面上具备人文视野、人文追求和人文精神。对于这一点,前文已论及,不再赘述。从实施的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开展和实践展开,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由准备状态进入实践状态,成为实践要素。在这一阶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要素都要在具体实践中关怀人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融入、贯通到实践活动当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灵魂。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在不同的实践条件下、不同的实践场景中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实践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中,也可以发生在校园文化实践中,还可以发生在师生日常交往中。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做到人文关怀,不仅要求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要素相互作用的始终,还要求贯穿于各种具体实践方式之中。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要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文体活动、日常生活等之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具体实践形式全方位关怀人文。从调节评估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节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往往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实践的反复强化和不断修正,不能把人文关怀的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指望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步到位。
从宏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终究是一定的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存续、发展,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为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问题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宏观层面所讲的,全社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形态,其教育者、教育对象是泛指的,其教育实践的时空条件是广泛的。全社会宏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其发生发展的空间范围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家庭、学校(单位、军营或组织)、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的实践领域。这些领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空间关系上构成横向平行关联,但从社会个体成长的意义上则构成纵向关联,在时间上相承相继。社会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致循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单位、军营或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序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教育实践大体上构成一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实践。由此,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视野和宏观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社会个体循着家庭、学校(单位、军营或组织)、社会的路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贯穿于社会个体成长发展的始终。基于这样的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无疑要加强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而不能把人文关怀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实践形态,或者局限于某个具体阶段,即是说要把人文关怀贯穿于社会个体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当然,在家庭、学校(单位、军营或组织)、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别做到人文关怀,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分性,需要加以具体的研究和有区分性的把握。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无论是就微观层面而言,还是就宏观层面而言,要特别注意避免几种实践取向:一是“片断化”取向,即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注重人文关怀,等同于在某个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工作简单化为“一时一地”、“片断化”、“一阵风”式的实践。二是“粘贴”取向,即把人文关怀作为一个实践标签,简单地贴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和领域中,把有标签视为人文关怀,不做实质性的“关怀”“人文”的工作。三是“充值”取向,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容器”、一个“筐”或者一张可以储值的“卡”,强调什么、需要什么、缺乏什么就往里面添加、灌注、充塞什么,仿佛“充值”一样。按照此种取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其具体的做法就是把一些人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中,附加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管其是否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些实践取向都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质和真谛,应在实践中加以克服和避免。
四、从结果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要素和过程要体现人文关怀,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效果层面体现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对象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实践目的和旨归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精神力量的增强、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把营造人文氛围、高扬人文精神、凸显人文价值、提升人文素养作为实践追求,要在这些方面见实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助益于人文氛围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人文属性,在结果层面实现良好人文氛围的营造。这里所讲的人文氛围,大体上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从“人”的层面理解,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一种以“人”为根本和中心的和谐氛围,具体体现在个人内心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几个方面。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对人本身的尊重与关爱,对人的利益、需要的满足与实现,对人与人关系的正确维系和处理,实现个人精神世界的宁静、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有序,让人们在人性的关怀、心灵的慰藉、人际的互动中接受教育。这里用“和谐”来诠释人文关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精神层面的和谐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这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列强调的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对人们进行心理精神层面的疏导,不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到平等尊重、相互体谅、循循善诱、和风细雨、真情待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不能实现心灵沟通、情理交融、和谐相处,便谈不上真正的人文关怀。二是从“文”的层面理解,就是要形成文化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气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践过程本质上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取得,离不开文化沃土的滋养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从本性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然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分离、教化与文化的分离,多有存在”。[6]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实践为空洞枯燥的教条说教、意识形态的强塞硬灌、标语口号式的宣传教育,用政治的力量压服教育对象,而不是用理论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征服教育对象,用政治的舆论控制教育对象的思想,而不是用文化的力量感染教育对象,这些都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格格不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一个重要的追求和使命就在于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从“人”与“文”区分的意义上把握人文氛围,并不意味着“人”与“文”本身的截然分离,实际上二者密不可分,且只有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才构成真正的人文。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文精神的高扬。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和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理想为核心,以追求人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生态度、道德情操、爱国情怀、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有学者指出,人文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7]同时强调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提出“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8]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性社会实践,无疑应该引领人们关注精神世界、思考人的价值、珍视精神价值。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环境的熏陶对人格的塑造,进而对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在客观上都远远超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9]人文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每一个社会和时代都有其打上特殊印记的人文精神。不过,关注人、关注精神,关注人的价值、关注精神的价值,却是人文精神共通的一面。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既应引导人们从普遍的意义上去思考人的价值、精神的价值,也应从当代中国的意义上去思考,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民族文化传统,吸纳世界文化精华,一方面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培育当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人文价值的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和区分,其中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性的不同可以作出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区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认识比较充分,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认识则有所缺欠。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的集中表达。之所以出现对工具价值认识比较充分,而对人文价值认识不够的现象,一方面在于人们往往是抱着工具性的目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又最能为人们所普遍、实际地感知;另一方面在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缺乏对文化资源的开掘和对文化载体的倚重,而更多地采取政治工作的手段和形式开展教育。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精神,还应关注文化,既应该有鲜明的人文价值追求,也应该更多地从社会的人文资源中汲取营养。对于这一点,列宁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应当不断宣传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10]同时还强调:“如果以为不必领会共产主义本身借以产生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足够了,那是错误的。”[11]“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2]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是政治领域的事情,还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实现应有的政治目标,还要实现对文化发展、对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充分凸显其人文价值,赋予其浓郁的人文色彩,提升其人文品位。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追求人们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人成其为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科学素养相并列,关系人如何做人做事。人文素养通过接受人文教育、掌握人文知识、接受人文熏陶而得以形成,但人文素养不等同于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本身,因为知识是外在的,而素养是内在的,只有知识渗透到人的生活和行为中,成为个人的特性、特质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构成是人文精神,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人文精神,因为素养不止于精神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从本性上来讲,是人文的教育,担负着培育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应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为目标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营造人文氛围,高扬人文精神,凸显人文价值,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只有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自觉关注人文,其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才能真正丰富起来,理想信念、价值信仰才能牢固确立起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才能切实增强。离开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关怀人文,因为一个精神家园不完善、人文情怀淡漠、精神虚空的人,不可能自觉思考人生与价值,也不可能积极面对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当今时代普遍重科技、轻人文的条件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追求和关注人们人文素养的提升,还有特别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紧迫感,尤其需要引起实践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