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军团慎涉金融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军团论文,领域论文,产业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诲尔集团、德隆、新希望,东方集团等一批产业军团纷纷斥巨资趟入金融领域,足迹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等,几乎无孔不入。据统计,仅就上市公司而言,目前已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参股或控股了40多家证券公司,资本规模数以十亿计。而且尚有迹象表明,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型产业集团挺进金融业的步伐目前还在加快,这种现象引起各方专家关注。
针对这种中国企业欲步美国通用公司后尘、纷纷涉足金融业的现象,本周一(11月18日)于深圳举行的“2002年全球脑库论坛”上,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财经时报》表示了他的担忧。
通用仅仅是个案
曹远征指出,国外确实不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经典案例,美国通用电气即是一例。通用“多元投资”的成功不断激励着后来者,从20世纪30年代的资金部,到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再到通用电气金融财务集团,其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涉足所有银行与非银行业务,成为在资本市场几乎无处不在的超级产融资本大鳄。
但他提请中国企业注意,通用进入金融领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其自身产品服务,比如,通用汽车公司的通用汽车融资公司,主要为购买汽车的客户提供汽车消费信贷,而汽车消费信贷是汽车促销中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有力扩大市场份额,促进销售。而通用融资公司在促进通用汽车公司汽车销售的同时,本身也赢得了高额利润。但目前中国国内一些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目的是打算慢慢放弃本行业产品生产,最终转向金融业,还有一些企业则是根本没有目标,纯属盲从,这些做法是否可取,值得商榷。
曹远征认为,金融资本的本质在于控制金融风险,金融资本承担金融风险能力更强些。因而,企业在进入金融业主前,首先应考虑自身有否抵抗这种风险的能力,若不具有这种能力,莫不如只做金融业投资股东,享受分红,因为现阶段并不是每个企业进入金融行业都有赚钱机会。
他进一步解释说,金融业放松管制的历程,也必然是金融业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不具备规模优势的金融企业,其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对于意欲进军金融业的产业资本而言,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面临的风险,在国外,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企业并不太多,因为市场行为高度发达后,对企业专业能力要求高,转业经营成本会很大。
政府应加强监管
曹远征认为,多元化从来都是企业面临的一道难解方程式,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事先断言自己的多元化道路一定是明智的,总会要面临太多的风险和抉择。企业要想求强求大,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游刃有余,离开了金融资本支持是不太可能的。但倘若单纯为追求规模扩大而搞多元化,会给企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目前,中国国内一些公司都处于急剧扩张阶段,对外投资多采取进攻性战略,但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中的风险防范机制多数基本上没有足够认识,而更多的上市公司以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作为它们购并金融产业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目前相对来说还比较弱小的由国金融资本本身也有扩容需求,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券商增资扩股、保险公司股权结构改革、信托投资公司改组等,都为产业资本参股金融业打开了大门。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进一步融合,说明中国的银行体系自身能力不足,政策性借贷或所有制歧视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企业资本运作的巨量需求,金融产业的发展空间和丰厚利润,既是产业集团的投资空间、规模空间,也是利润空间。企业能否进入金融业并无标准,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设定的目标和应对风险的管理能力。
对产业资本控制金融资本的做法,香港经济大学教授郎咸平也曾提出尖锐批评,认为这绝不是一种积极现象,管理层应正视这一问题,尽快立法,对产业资本控制金融企业做出合理限制。对此,曹远征表示认同,他认为,产业资本控股金融企业的好坏,关键还是取决于政府机构监管是否有力,只有在金融当局严格而有效的监管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防止风险传递
在同一场合,中银国际控股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林家礼对《财经时报》表示,金融控股在中国正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中国的制造企业正在寻求走全球化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规模经济、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指数,对树立企业品牌优势也有一定帮助。据他与海尔的多年接触,海尔正努力建立金融控股型企业模式,晦尔这样做,一方面是帮助集团内部经营,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赚钱考虑,通过产业资本建立金融控股公司,获利应该比传统制造业要大。
但林也认为,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对企业的最大挑战是管理能力,而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也提出考验。金融性股公司蕴藏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非银行风险向银行转移。为使金融控股公司得到更好发展,必须研究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带来的新风险及整体系统风险,防范金融控股公司有关法规及细则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风险。
对此,曹远征也表示认同。他认为,目前中国国内市场环境与高质量相差甚远,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远远不够,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有序管理,加强系统风险控制能力,避免因一种产品出现问题而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这种控制风险传递的能力尤为重要。对非金融机构投资金融业企业的监管,对监管部门的能力是一个考验,也将促进其监管能力的提升。
他介绍说,国外的现实做法是,子公司持有不同经营牌照,但集团却股权集中,管理上采用分业经营、交叉销售方式。由于每家子公司经营内容不同,若一家公司出现问题和风险,可即时关掉这家公司,风险不会波及到其他。中国国内金融控股企业也可采用这种方式,这或许是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较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