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思维:文明起源的新世界理论--论广义文明起源中的宗教_科学论文

宗教思维:文明起源的新世界理论--论广义文明起源中的宗教_科学论文

宗教思维:文明起源新界说——《文明之源①——论广泛意义上的宗教》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论文,起源论文,之源论文,思维论文,界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文明的源头在哪里?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在哪里?在世纪交替、工业文明倡盛的今天,重新提出这个据称在十九世纪早已“科学解答”的“历史之谜”,对于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解答当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世纪性困惑,仍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明之源》一书,围绕着这个问题,从建构人类文明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的基本理论入手,结合当代人普遍关注的问题,透过种种似是而非的文化表象,用宗教文明的新界说开启了一扇揭示“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内在动因”之谜的小窗口。这是作者积年探索大胆思考后极富创意的尝试。

《文明之源》一书与过去许多关于文明起源及宗教文化方面的类似论著不同的特点,一是把基本立论点放在思维形态的比较上,剖析宗教思维形态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二是研究方法不囿于以往关于宗教的种种定论,从各类宗教文化变迁的复杂关系中抽象出人的定义、臆造心理、精神性存在等简单本质,并且就宗教与科学两种同质相异的思维形态作了令人信服的比较和归纳,从而上升到整体辩证观的哲学高度分析了人类文明诞生于宗教思维的内在原因。由此,作者把宗教看作是人类思想萌芽的外在表现,认为宗教思维形态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一思考线索及其参照,使该书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寻和大量的现象分析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每一次具有“创世纪”意义的进步,都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革命性突破并赋予新的规定带来的,因此社会的进步是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全书前一部分论理独特新颖,后半部分见解深刻,充满新意,细心的读者会从中发现许多闪光的思想和精采的段落,沉潜义理,讽诵玩味,掩卷反思,我们将感受到新文明时代来临前的撞击和震荡。限于篇幅,在此仅就作者前六章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一简述。

一、宗教是人类文化开端的标志

宗教的发生、发展是人超越其它动物以及人类文化行为起始的根本标志,这是作者关于文明起源的大胆假说,作者在书中作了有力的论证。首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作者对文化与亚文化的分析中指出了人由动物演变为人类的生物延续性,以及动物思维与人类思维的质差点。生物延续性表明人类在亚文化状态下,其行为与本能、生存序列乃至思维方式等与动物类别都有着天然的直接的联系;思维质差则表明人类真正意义上超越于动物即人类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对自然的超越,在于探究自我及自然存在的原因——原始宗教的象征性。而后者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正是这一思维形态的差异,人类才懂得了应怎样生存并赋予劳动生产以意义感,生物性存在上升为精神性存在才成为可能。简言之,宗教思维在“动物——人——文化行为”演变过程中一旦成为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时,人就本质地脱离了生物性存在,(不仅仅是自我意识,而是对自我的定义)由动物性的生存序列关系升华到原始的人的文化行为关系。由此,人的“类存在物”才成为可能。同样,作者把人类早期原始宗教的形成(神怪解释体系)视为文化起始的标志或转折点,原因也在于此。

二、宗教的本质是思想

实际上,要透过形形色色的宗教形式,抛开宗教自身的种种程式和人们关于宗教的定义,揭示宗教思维形态的本质,其难度和习惯性观念的克服,不是一本书能说明或解决的。然而作者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文明之源》一书在展开阐述宗教思维功能的论证时,宗教已被放置在人类文明的整体范畴内,我们从文明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可发见宗教思维的因子。作者从社会现象的各种关系中考察宗教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抽象出了“思想”这个简单本质。

作者关于思维形态的分析是颇有意味的。首先,宗教是人类对事物原因的“终极”解释,它与人的生物性基础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从类本质讲,这是人所独有的,一当人们对物赋与了可解释的意义时,象征性即产生了。思想的起源即包含了探究无限之境的目标。因此“臆造心理”就成为人类共通的心理素质。解释意义的形成,作者称之为“信仰天赋”。其次,既然宗教本质上是对事物进行说明、解释和规定,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说明自然、规定自身才是目的,那么解释权威的神圣和信仰崇拜的神秘性就只剩下维护生存序列等级的强化权威、规定秩序的功能了。不同的宗教解释体系,说明了思想诞生、延续、发展的层次动态过程,但同时也证明,人类思想“说法”种种,本质却单一,其进步并非如科学式的几何增长,自来都是相对统一、相对稳定的。第三,宗教思维将面对的是认识人自我和物自然,对人的认识,思维指向上往往趋内,其解释往往带有终极的意味;对自然的认识,思维指向上往往趋外,其解释在于揭示事物因果的直接联系。在宗教思维看来,两者是同一的,都可在神灵、图腾那里找到归属。思维指向方向不一样,而思维面对宇宙、人生、思考的一致性构成了早期宗教思维的特征,其间也隐含了人类宗教思维与科学思维分离的必然性。作者指出,宗教与科学思维形态的分离和人们对宗教与科学的普遍误解,是人类自身认识的时代病,也是历史形成的必然过程。

三、宗教与科学的差异只是思维形态与解释方式的不同

把宗教看作思维形态的外部标志,就必须承认宗教在思想上认识上的价值。作者用了较多的文字分析对比科学与宗教在思维形态上的异同,肯定了宗教与科学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作者指出,随着人类理性的张扬,科学的进步,科学思维及其方法极力排斥宗教思维及其方法,在“科学主义”的旗帜下,宗教及其思维形态受到不应有的待遇,科学理性的膨胀总是伴随着对宗教的攻击和歪曲。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以偏概全,“南辕北辙”的现象却随处可见,在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精神的迷惘和灵魂的失落与日俱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文明之源》一书,就宗教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异同作了深入的梳理。

1.宗教思维方式与科学思维方式在认识价值上的一致性。宗教思维方式是人类最早形成的对事物本原的探索,试图揭示事物背后那最初的或最终极的原因。这是人类天赋的思考本能,宗教不过是这种思考的外化形式罢了。这就决定了宗教的思维模式只能是直觉的、统摄的,其思考的范畴是思想所及的无限远境。而科学思维则是这种思考的具体化,其思考范畴是将宗教思维所及的整体部分割裂出来,确定其自身并满足科学的目标,因而科学的思维模式就只能是具体的量化的。它只求事物相关局部(整体)与既定规范(假设)的一致。与宗教思维比起来,科学思维无论在整体目标还是具体方法上都永远是有限的。

2.宗教思维以整体方向上思辨的完整性与思维对象的完整性相一致,它产生了科学思维并最终将引导和制约科学思维。在科学历史上,有形的科学文明只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期间许多的公理不断被人们发现又不断地被人们取代或否定,任何一种科学都无法保持永恒的春天。今天,人们甚至突然会惊异地发现为科学所付出的代价比获取的果实大得多。世界只有一个地球,而人人都想据为己有。比较起来,宗教思维在文明发展史上贯穿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它实际上是一种最普遍最易为人们所感知的思维法则。一方面,宗教思维在认识上始终面对着缺乏思考素材的未知范畴,科学认识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无不受益于和受制于宗教思维,宗教思维那感知无限和“诗意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始终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原动力。另一方面,人类在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喧闹声中仍未能彻底摆脱迷惘甚至绝望,理想臆造使得人们不断地寻找那象征性的答案,在精神领域内找寻医治的良方。灵魂需求与宗教“供给”的一致性,构成了宗教作为广泛性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与其说人类需要信仰,不如说更需要能使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并感知无限、领略无限的整体思维方式。作者在“产生新思维的可能——宗教的价值”一章中,还进一步阐述了人类精神需求的意义。

读完作者关于宗教与科学不同思维形态异同的比较,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肯定宗教思维起源的意义以及科学文明兴起、宗教文明失落的原因,还有那人类寻求新的信仰体系、重建新思维方法的迫切感和必然性。

作者所示的“整体主义和简化主义相融合”的新思维体系在哪里呢?作者将眼光投向了东方文明,如作者所言,这种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及表达方法早就存在于东方文明的古老传统之中,把握整体特征(阴阳关系)、崇尚简化(取像比类)是中华文化最突出的思维特征。

四、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化中完整地保留着整体与简化相融合的宗教思维模式

与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中国现代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关于东方文明复归的期望不同,作者从思维形态去把握宗教文明的整体特征,用文明发展的内核——思想,来说明古老的中华文化早已具备宗教思维的完整形态,为未来新思维的诞生提供了发展雏形。首先,中华文化自商周宗教神学体系定位(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以及宗法礼仪制度形成,在思维形态上就确立了天地人感应的整体观,在社会生存序列的方式上亦形成了先祖崇拜的血缘宗法关系以及道德人伦自律的人格规范。其间虽经“礼崩乐坏”、百家相争和秦王统一,先祖崇拜的原始宗教传统与残缺的商周宗教典礼制度混杂相生,仍未改变直觉、统摄、天人一统的整体观和商周以来确立的宗法制的基本格局。因而历代变革,新说迭出,原始宗教的痕迹仍十分明显。第二,在宗教思维影响下,人伦社会等级序列始终把对人自身的规定和制约放在核心的地位。天人之间,归阴从阳,对立生化,思考对象的整体性质与相对整体交易不定的无限性,使得中华文化善于透过语辞障碍,借“观物取象”抽象出事物的单纯本质——阴阳范畴。第三,在表述方式上,围绕着阴阳变易关系,通过种种类比的、诗意象征的辩证逻辑关系表达出整体的特征。中国文化中“以实论虚”的表述方法是为了整体特征关系的表达,思维过程是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进行整体的思辨。作者发现,中华文化中整体思维的表达和逻辑推演无不与“易经八卦”的比象取类相关,因而几千年来“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思辨之筹”,有如近代西方科学文明中的欧氏几何或伽里略实验方法。在比较中作者充分肯定了中华文化形而上的思辨价值,其思考的整体尺度,表意的内在逻辑甚至在整体表达的准确性上,都超越了一般所谓科学理性的思维水平。这大概也是中华文明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大胆提出了多年来关于建立新的哲学方法论的观点,即建立新的思辨体系——整体辨证观。因该书选题内容和篇目所限,作者未及深入表述这一思想,这自然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作。作者就此提出,意在另著专论。

五、宗教思维是人类精神现象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

《文明之源》一书给人的启迪,集中在透过种种宗教的迷雾(宗教自身的世俗化模式,人们对宗教的偏见和传统的定论)以发掘宗教思维形态的内核,并由此形成一系列有关宗教思维形态的关于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的新思想或新论点。作者把宗教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来研究,发现并证明宗教形态集中地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文化模式和心理需求,而宗教思维一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物,并揭示了文化起源与宗教起源在文明诞生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显然,这是一个关系到用什么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作为参照标尺观察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起点的差异必然引致结论的不同,正如人类面对未知思考方式的不同(宗教的与科学的),导致今天科学的统治与“宗教的没落”。这是当今世界人类思维方式上的巨大裂缝。照东方文化的解释:形上谓之道,形下谓之器,“道”“器”之分,阴阳有别,整体范畴和基本方法的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当今科学理性至上,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认识前提下,一种有关宗教文化的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往往比它的诞生经历更多的艰辛磨难。尤其是在世俗化的以科学方法和金钱至上的世道中,形而上者几无立锥之地。形而上,即人的精神状态,亦即思维形态,其方法是何以保证思维法则的正确性,怎样确立思维正确性的大前提。在科学思维陷入迷惘的困惑中,作者在宗教思维那里发掘走出迷宫的路径。由于作者意在相对于人们顶礼的科学,借鉴于人们藐视的宗教,甚至在原始思维形态和东方文化传统中梳理出具有宗教思维特征的逻辑辩证体系,其精神探索的苦旅和立世之孤独是难以想像的。在人类的精神现象中,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一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对于既定的广为人们接受的旧思想来说,传播意味着克服,普及意味着取代。

把思维形态作为人类精神现象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基于人必然对自然宇宙(整体的)、自我生命(个体的)、生存序列(群体的)进行思考并加以解释的结果。是人之为人的无限“臆造”而不是动物式生存的有限劳作构成人的精神性存在。《文明之源》一书的后半部分,是在分析人类思维形态基础上对种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是作者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及发展(直觉的、整体的)的说明和展开(逻辑的、理性的),从作者关于国民性分析、毛泽东的文化批判以及工业社会新上帝的有关章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独特的结论不过是该书前部分关于宗教思维形态(整体直觉)这一抽象逻辑的“取象比类”。作者的每一个具体的结论,都是其关于宗教思辩逻辑的理性证明。

精神现象的核心是思维形态的整体性。人具有感知无限、把握宇宙万物自然类别完整性的天赋可能性,同样具有以具象的特征关系表达其精神直觉的能力。而直觉的感知与特征的表达,正是宗教思维最根本的特点。作者在第三章“科学与宗教的差异”中简略地指出了在中华文化包容着的整体思辩模式,中华文化的阴阳五行观,既包含了整体思辩的抽象逻辑(精神语言),又包含了事物类别和差异的具象逻辑(符号语言),阴阳辩整体,五行分差异,抽象逻辑的起点与具象类比逻辑的运筹推演,构成了一幅关于东方哲学思辩的完整图画。作者虽未译尽论述,但却触及到了当代东西方思维形态差异的根本处,宗教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异也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解释,许多本末倒置的哲学命题或社会观念,在此也暴露出明显的弊端。诸如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上的科学决定论、欧州中心论、存在决定论、制度决定论或社会形态决定论等,都是以具体的局部的暂时的整体代替或说明人类社会的整体,以具体的逻辑取代了事物内在的辩证逻辑。局部整体的确立带来的是整体范畴的模糊和消失。因其是人类思辩精神和认识体系的错位,科学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演进或制度的革命,有时并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智慧消失了,愚昧就将接踵而至。”在科学主义至上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异化的自我和扭曲的世界,到处是“诗性智慧”的丧失,“精神语言”的贫乏,大多数人丢失信仰被世俗潮流裹挟而无能为力,人类正在丧失“自我”的整体。思想的进步往往是少数人的觉悟呐喊、倡导和引领,甚至牺牲和代价,多数人的觉醒则是一个伴随的过程。前者是规定,后者是尊从。

思想的发生和运行有其自身的特殊定律,任何任意的割裂和违背都将被历史所否定。事实上,作为整体的历史,不断地在潮弄着惩罚着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人类“自我中心”的克服与宇宙整体观的建立是一个永远不断接近的过程,它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体验,一个又一个的思想家去发现、去揭示。

在人类认识“自我”这个无限的重要对象中,作者超越了“唯物”的或“唯心”的有限界定,借助于“假定性存在”——神的思辩体系,把人自身的思维形态作为表达宇宙整体并说明整体的重要思考对象,尽管还有待深化,但我们仿佛感到正接近着一个更深远的无限,更加真实的世界,整体的边缘与目标也更加清晰。

《文明之源》程世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9.80元

目录第一部分 对宗教的理解

第二部分 宗教现象分析第一章 面对未知的思考

第七章 专制统治与文化发展

——宗教的起源

——历史迷雾中的宗教问题第二章 科学与宗教的共性

第八章 隐性的宗教现象

——宗教的本质

——行业偶象与社会组织第三章 科学与宗教的差异

第九章 原始宗教的文化断层

——宗教的思维

——阿Q与国民性第四章 理性如何树立起权威

第十章 人心改造的宗教因素

——宗教的神圣性

——毛泽东与文化批判第五章 灵魂的寄托

第十一章 文明模式的冲撞与困惑

——宗教理性与人类信心

——论教育危机第六章 产生新思维的可能

第十二章 后工业社会的新上帝

——宗教的价值

——UFO现象

结束语:“我想有个家”

——孤魂野鬼的呻吟

注释:

①《文明之源》程世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标签:;  ;  ;  ;  ;  ;  ;  ;  ;  

宗教思维:文明起源的新世界理论--论广义文明起源中的宗教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