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论文_韩春丽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论文_韩春丽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风湿中医科病房 116001

摘要:目的 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方法 了解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总结出其护理方法。 结论 缺铁性贫血病人可以分为一般护理、药物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贫血病人;护理方法

引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1.病因

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代谢维持动态平衡。体内的铁呈封闭式循环,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量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铁。

1.1需要量增加

1.1.1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婴幼儿,对铁的需要量明显增高。铁的需要量与体重增长成正比,4个月以后的婴儿,每天需摄入铁1mg/kg,早产儿生后需铁量更多,可达2mg/kg,1岁以后生长相对减慢,每天约需0.3 mg/kg,但在整个儿童期,需铁量较成年人仍相对要多。

1.1.2妊娠及哺乳:妊娠期间由于胎儿的需要,扩充血容量而补充红细胞,以及分娩失血等,估计每次妊娠的消耗铁平均达680 mg,相当于失血1300ml,约每日耗铁2.5mg。哺乳期每天失铁0.5—1mg。所以妊娠、哺乳期需铁量明显增高。

1.2摄入不足

1.2.1进食不足:因食物中缺乏足够量的铁或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铁吸收和利用减低。我国食物结构一般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肉类较少,因此血红素铁含量较西方饮食为低,饮食中供铁量以非血红素铁为主,并且含有大量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物质。个别人群饮食安排不合理,明显偏食,以致铁供应不足,可导致缺铁。

1.2.2吸收不良:主要是胃肠道疾病。常见为胃酸缺乏,因胃酸促进铁溶解,有利于吸收。消化道手术,特别是胃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由于食物快速通过十二指肠或直接进入空场,而十二指肠为主要吸收铁的部位,而且胃切除后有不少患者发生胃酸缺乏,因而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征,铁的吸收均不良,并且随着大量肠上皮细胞脱落而失铁。有些患者有嗜异癖,常进食一些非食用物质(如泥土等),又进一步加重了铁的摄入不足。

1.3失铁过多: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一般每失血1ml即丢失0.5mg铁。胃肠道出血是成年男性引起缺铁最常见原因,包括痔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憩室和息肉、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等。缺铁性贫血常是胃肠道肿瘤首发表现。钩虫感染是农村引起慢性消化道失血的重要原因,每条钩虫每天约吸血0.3ml。特别要注意,即使便潜血试验多次阴性,也不能排除潜在的消化道出血。女性最常见原因是月经量过多,包括宫内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和月经失调等引起的月经量过多。咳血和肺泡出血也是慢性失血常见原因,包括儿童期的反复鼻出血。多次发作的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心脏人工瓣膜和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可致慢性失铁。其他尚有反复过量鲜血以及慢性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等,都可致缺铁。

2.发病机制

铁在体内除主要供血红蛋白合成,运输氧气外,还有许多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生化代谢。故缺铁时,可从多方面影响机体。

3.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由贫血、组织缺铁及发生缺铁的基础疾病组成。

3.1贫血的表现 贫血的发生较为缓慢,患者常能很好地适应,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眼花及耳鸣等。约10%肝脾轻度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组织缺铁的表现

3.2.1神经精神系统:可引起患儿精神发育和行为改变,对外界反应差、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15%—30%可有神经痛或麻木感。少数患者发生颅内压升高,可能是组织内含铁的酶减少,加以贫血、脑组织缺氧水肿所致。

3.2.2上皮组织改变: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发红,伴舌痛或烧灼感,口角炎,胃粘膜呈浅表性炎症,亦可呈重度萎缩,胃酸减少。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易断,指甲条纹隆起,指(趾)甲变平或呈反甲,易脆裂。可有萎缩性鼻炎。少数病人吞咽困难或称Plummer-Vinson综合征,可发现在下咽部与食管之间有狭窄,活检显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及横纹肌变性。

3.2.3骨骼系统:儿童若长期患缺铁性贫血,未及时治疗者,颅骨X线检查可见板障间隙增宽,外板变薄,有垂直条纹如短发状。掌骨、趾骨骨质皮质变薄,髓腔扩大,可能是红骨髓充盈所致。

4.护理措施

4.1 一般护理

注意适当休息,特别是重度营养不良或有明显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鼓励经治疗后仍留有神经系统病变后遗症的患者学习在不需要协助的情况下,能安全地用简单方法照顾自己。对用拐杖或轮椅的病人应给予帮助,同时给予精神慰藉。

4.2病情观察

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有无疲乏、无力,观察皮肤黏膜变化,有无活动后心悸、气短等,以判断贫血程度与活动耐力程度;严密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如有无对称性麻刺和蚁走感,有无感觉异常,有无嗜睡、烦躁、失眠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3对症护理

4.3.1当患者有食欲不振、腹胀等不适时,可根据情况遵医嘱给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助消化药等,以减轻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4.3.2患者发生口角炎、舌炎、口腔溃疡时,在注意口腔护理的同时,可加用0.1%红霉素溶液或0.1%新霉素溶液漱口,局部溃疡可用碘甘油。若出现疼痛影响进食时,可在饭前使用1%普鲁卡因溶液漱口,协助并鼓励患者进食。

4.3.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对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更应给予关注和关照。注意肢体保暖,将锐利物品与热水瓶放置安全,避免受损伤。

4.3.4为睡眠障碍的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

4.4心理护理

4.4.1向患者讲解有关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明确治疗目的,认真配合治疗。

4.4.2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说出自己的焦虑不安,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4.4.3耐心细致倾听患者诉说,态度诚恳,切身为患者着想,给患者帮助克服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治疗和用药护理

5.1口服铁剂:是治疗IDA的首选方法。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多糖铁复合物等。口服铁剂不良反应有恶心、上腹痛、便秘和腹泻。为减少胃肠反应,可改变剂型和投药时间,如改为硫酸亚铁控释片或餐后服用,但控释片和餐后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铁剂的吸收。

5.2注射铁剂: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静脉输液。森铁能是最常见的注射铁剂,应静脉输液,每日100MG。注射铁剂可有局部疼痛,少数患者有全身反应,如头痛、头晕、面部潮红、关节肌肉痛、恶心等。

6.健康教育

6.1饮食指导:提倡均衡饮食,荤素结合,以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相关营养素的摄入。为增加食物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弱酸类食物,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饮料或药物同服。家庭烹饪建议使用铁质器皿,可得到一定量的无机铁。

6.2易患人群食物铁或口服铁剂的预防性补充:如婴幼儿要及时添加辅食,包括蛋黄、肝泥、肉末和菜泥等;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要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避免挑食或偏食;妊娠与哺乳期的女性应增加食物铁的补充,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补充铁剂。

6.3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长期腹泻、痔疮出血或月经过多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仅是缺铁性贫血治疗的关键,也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梁国华 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的护理方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

[2]于新 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的护理[B]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

论文作者:韩春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  ;  ;  ;  ;  ;  ;  ;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论文_韩春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