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渠道,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_黄岩蕾

多种渠道,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_黄岩蕾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一小学 36240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时,我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教室内设计了收集描写春天、夏天,赞美优秀品质的词语专栏和其它五个单元的一些优秀的修辞方法的积累专栏。一单元多彩的春天学完以后,同学们不仅知道了书中描写春天的八个词语,而且自己还收集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词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华秋实、春风得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其它单元摘录了一些修辞、四字词语、有关数字的成语,如胖乎乎的小手、红润润的小手、精彩的球赛、艳阳高照、生机勃勃、七上八下……展示在班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早自习时诵读、记忆,坚实语言文字基础。学生积累了这些词语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如:星期天,我和爸爸看了一场精彩的球赛;我的老家在山清水秀的安溪……

小学教材的古诗课例中大多配有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将插图作为一个课内素材,引领学生捕捉插图中的动态点,想象画面的拓展空间,既而进行有目的的写作。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文只有20个字,生动地再现了事情的整个过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一问一答,完整连贯,一气呵成,学生很快就会读,而且能轻松说出它的意思。然而诗歌还透过有限的文字,向我们暗示了诗人在整个寻访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诗中的“松、云”等景色看似无心之笔,其实寓意深刻,诗歌中很多内容都隐隐约约,含在浅白的文字中间,这就留给我们广阔的品味想象的空间。把握住诗人、童子两个意象及问答的言语方式,再细看插图,边看边展开想象,诗人如何问的,童子怎样答的,体悟出诗人心情的变化,品味出其中真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一编或演一演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愿意将诗歌由简单的二十字成倍扩大为几百字的文字,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和丰富的想象,诗歌在他们笔下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二、挖掘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如教学d t n l 一课后的大马、小兔对话,孩子们的想象可丰富了,有的说:“大马偷了大米,小兔子帮警察叔叔追赶呢!”有的说:“大马驮米到磨房去,穿过树林时把米袋刮坏了,可大马自己不知道,小兔子是个好孩子,跑得满头大汗的,告诉大马米袋破了,得赶快补好,不然的话会漏完的。” 在充分的说一说后,又鼓励学生把说的演一演。第一次表演虽然有一些拘束,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我相信有了一次经验以后,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会有演的欲望,对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同学还想了许多办法帮大马“补”好米袋,如用石头堵,用草拦住,用纸挡住,用树枝堵住,更有热心的孩子想出:让小兔回家拿针线帮大马缝好米袋……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的、想的方法新颖、独特,充满童趣,这就是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我抓住时机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尝到学习后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以后创新的动力。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注重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的培养。

三、感悟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格外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围绕“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这一句话设计问题:假如你就是小壁虎,你会怎样告诉妈妈呢?小组讨论并说一说。在后来的集体交流展示中,有的学生讲到小壁虎借不到尾巴时是皱着眉头的;有的是一副奇怪的表情;还有的讲到小壁虎爬回家里找妈妈时唉声叹气……不仅想象力特别丰富,而且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同样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根据“他把自己培育花种的事告诉了国王”一句,也设计了“假如你就是雄日,你会怎样说呢?”大家激情飞扬,畅所欲言,在交流的氛围中,都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懂得了“诚实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的孩子大都爱模仿,喜欢动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们自然地溶入其中、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一改传统的一读到底和教师演示,把同学们带上操场,让他们分组实验。(课前准备了十个开口较小的矿泉水瓶,都装了半瓶水,4人一组,共分10组)首先由小组长安排捡石子,然后依照乌鸦的办法操作。在操作中,有的小组操之过急,一次放几个小石子;有的小组发现石子大了;更多的同学表现出了耐心,加上我适时点拨,“渐渐”一词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在上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时,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告诉小学生在一个杯子装满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说鱼把水喝了,有的说是因为鱼有鳞片。可是回家动手做做结果却是放进什么水都回漫出来去质问科学家,得出科学家的话也不都是正确的,得动手做做看。课文讲完后我问:“伊林娜做的结果你认为是正确的吗?”有的同学们说对,有的同学们说不对,“那怎么办呢?”“咱们也要动手做做看呀!”同学们一起回答。下面就是实验,结果和伊林娜做的一样。在语文课上适时安排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使动手做做看的思想较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同时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拓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时,我注重拓展教材空间,让学生课后编导、表演课本剧等,这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表达能力。

如上《乌鸦喝水》一课,通过表演课本剧,大家更好地体会了乌鸦 “口渴的焦急”、“找水的艰辛”、“找到水的高兴”、“想办法时的细心”、“动手操作的耐心”、“喝到水的满足”。不少同学勇于创新,还续编表演了故事。在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后,我布置学生用学习本课的方法自学《小蝌蚪找妈妈》,包括生字、看图读课文,找出两课相同的地方,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很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习,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乐于表达。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要领悟课标,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巧用教材资源,开展积极有效的语文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学习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黄岩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多种渠道,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_黄岩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