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重要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了一场中外儿童国际象棋比赛,参赛者是来自许多国家的孩子。面对比赛的结果,中外孩子的态度差异极大,外国的孩子重在参与,不管输赢都很高兴,个个都是笑逐颜开的样子;而中国的孩子则重在输赢,输了就哭,且哭得悲痛欲绝,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
孩子的行为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各国教育的特征。中国人是求完美的,习惯于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要学琴就要考级,要画画就要获奖,要学棋就要夺冠,总之对学习的结果和外在的奖励非常注重。我们很多成人恰恰没有意识到,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而孩子的心理误区则正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误导的结果。
我的儿子在幼儿园,有一日,老师在周末留了家庭作业,要求孩子们用树叶贴两幅画,儿子兴冲冲地去公园拣树叶,回家后又是设计画面、又是剪贴树叶,忙完了后将成果给我看,我很惊讶于他的制作,因为其水平超过了我的预料,更欣赏于他从始至终都自己动手动脑的独立精神,于是猛夸了他一顿,他也十分得意。可是第二天,他一从幼儿园回来就委屈地大哭,埋怨我没有帮他忙,说所有的小朋友都由家长帮忙了,有的画水平特别高,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展览出来。儿子的眼泪和他在这件事中受到的负性教育使我深感悲哀,我向他灌输了我的价值观:自己动手做的作品水平再低也是好的,别人帮忙做的作品水平再高也是不好的。次日,我专程赶到幼儿园看展品,果然所展的几幅画都技艺高超,不要说五、六岁的孩子绝然做不出,就是我等缺少艺术细胞的家长也没那份能耐。我忍不住对孩子的老师说,小孩子还是自己动手为好,老师却深表异议:孩子太小,没有家长帮忙就做不出这么好的作品,我们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老师的一席话使我大为困惑,小孩子动手制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训练孩子的能力怎么变成训练家长了?
成人们习惯于教导年幼的下一代把注意力集中在力争奖赏的最终结果上,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各项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我们习惯于促使孩子用最终的结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而很少鼓励孩子用活动的过程进行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这使我们的孩子在缺乏“重在参与”精神的同时,还表现出追求上的狭隘性;由于所追求的仅仅是获奖名次,一旦未果便难以承受。尽管我们成人总是忘不了在事后提醒孩子们提高心理承受力,可是却常常忘了在事前引导孩子们注意“过程”带来的种种收获和快乐。可想而知,当我们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夺冠的结果上时,则很难避免他们在非理想结果出现时产生心理失衡。因此,深究而论,成人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方式是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差的一个潜在的客观因素。
当我们把“结果”看得高于一切的时候,便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包括在“过程”中所能掌握的各种技能、学到的广泛知识、训练的多种思维能力以及一些难以预料的新发现。而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把目光放在“过程”上,我们的孩子则会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全面的能力、更开阔的视野、更灵活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