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行业日益繁荣起来。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质量非常关键。尤其是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前提下,质量与实际应用要求愈加严格。通过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凸显建筑行业在发展中的技术优势,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要求。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打破传统观念限制,应对全新发展挑战,关注施工关键技术应用,从而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问题及对策;应用
引言
在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时,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较之于其他建筑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施工效率更高,且材料消耗较少,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方针。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建筑行业的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起步较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推动该施工技术的成熟,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
通常来说,预制装配式建筑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常规施工技术协调搭配开展作业。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就是将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各类混凝土构件进行现场装配。在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生产制造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梁、板与柱体,尽可能的使用预先装配完的构件进行阳台、楼板等大面积结构的拼装;在装配构件的运输环节,要尽量选择专业运输车辆,避免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机械性损伤;将这些预制构件运达指定施工区域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吊装与拼接;而后,将预制混凝土构件运送至指定位置,通过预留插筋与孔洞进行对应配置,再进行灌浆浇筑作业;最后,将独立预制构件组合拼接成完整且连续的构件体系,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强度。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来说,这种规模化、集成化的生产方式,可以完善其综合性能。
2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2.1预制剪力墙
预制剪力墙施工技术,结合预制构件为基础,做好连接处理,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强化建筑工程抗震性能,节省工程施工材料。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剪力墙施工技术应用,主要以螺栓连接为主,注意预制构件之间精密度,做好预制构件处理工作。预制构件安装期间,剪力墙施工技术,需要进行下层板插筋处理,检查内墙预制预留板螺栓孔中全部插入钢筋。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中,螺栓孔还要及时固定,灌入水泥砂浆,有效连接剪力墙与不同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与此同时,预制剪力墙技术中还包括套筒连接技术、浆锚链接技术与机械连接技术。
2.1.1套筒连接技术
准备好钢筋材料,将其插入到高强套筒内,套筒必须带凹凸槽,随即进行灌浆,待灌浆樱花之后,整合钢筋、套筒变为整体,进而达到剪力墙传力的目的。
2.1.2浆锚连接技术
该连接技术又叫做间接锚固搭接技术。主要材料为钢筋,将钢筋拉开到要求标准,利用钢筋连接所产生的剪力进行灌浆料传递,并且由剪力传递为载体,处理好灌浆料、混凝土施工。
2.1.3机械连接技术
该技术以机械咬合的方式处理钢筋、连接件,进而发挥出钢筋承压作用。具体是钢筋产生的力不断传递,这样就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预制剪力墙施工技术,十分注意螺栓连接与放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其设立在建筑工程结构的中心,进而为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保证剪力墙稳定性与坚硬性。预制剪力墙技术有效处理施工材料,预防材料过多或者不够问题,为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提供帮助,同时减少施工环境与天气情况对施工的影响,确保施工工程的顺利完成。
2.2预制叠合板安装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中,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是重要组成,尤其是对工程建筑施工质量非常关键。预制叠合板施工期间,必须端正对该技术的重视。特别是叠合板安装,控制好与作业层的距离,一般为300mm,明确叠合板安装中心与方向,预留出空间度,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安装中出现误差或者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处理好预制吊板安装位置以及方向,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安装中出现激烈碰撞,安装调整过程中也要避免快速递进稳定性下降,叠合板被破坏。一旦叠合板出现损坏,必须重新更换,这样一来就会浪费大量叠合板材料,增加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造成预制吊板质量下降。预制吊板安装中选择好安装模式,以模数化吊装手段,科学处理叠合板吊装施工,保证叠合板紧密度。叠合板底部安装,需要设置临时支架,控制好临时支架距离,一般为150cm,叠合板吊装施工完成,拆除临时支架,保证叠合板吊装施工的稳定性与固定性。
某工程一期施工3栋楼,均为剪力墙结构,其中地下为1层,地上为33层。内墙结构选择预制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结构。施工楼每层叠合板为40快,预制构件重量为0.94t-1.00t,3栋楼总共需要叠合板2394块,叠合板预制厚度要求标准为60mm,结合工程施工情况,出现局部厚度130mm的情况,现浇厚度必须达到70mm。具体施工中,首先确定定位线与标高线,检查支撑点,制定好模板工程框架与叠合板支撑架;其次进行墙、梁侧模标高校正,确定预制板线位控制点,进行预制楼板吊装与固定;再次完成现浇层的管线预埋与钢筋绑扎工作,埋设斜撑螺杆,对连梁、墙、现浇板、叠合板进行混凝土浇筑;最后是砼养护阶段,完成叠合板安装。当然叠合板安装期间,还会遇到双层结构安装。面对这种情况,则需要考察施工现状,及时对叠合板安装设置双层支架,确保叠合板安装的稳定性。第一层叠合板安装结束后,及时开始混凝土浇筑,放置2h-5h之后,检测施工强度,确保强度在70%之上,才能进入到下一层叠合板安装中。安装工作结束,拆除双层支架,进而保证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2.3预制窗体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窗体施工技术,主要通过螺栓、吊耳等的设置应用,连接窗体上的螺母,确保窗体稳定性与严密性。预制窗体施工期间,首先需要检测窗体上的螺母;其次测试窗体与作业面的距离,要求标准位置为300mm。随着位置的确定,窗体螺母与螺栓紧密连接,完成预制窗体施工。预制窗体施工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注意事项较多。尤其是窗体方向控制与调整,窗体螺栓稳定性,墙板连接紧密型。控制好每个施工细节,这样才能保证预制窗体施工技术达到标准,并且也能够保证预制装配建筑结构施工设计合理,质量达标。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工业化已成为新时期背景下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采取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不仅可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还能降低材料损耗,控制污染,节约成本,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繁超.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171~172.
[2]齐晓文.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运用[J].居舍,2018(32):58.
[3]李光辉.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门窗,2017(21).
[4]顾新生.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析[J].居舍,2018(34):46.
[5]廖一兵.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46):34-35.
论文作者:邝杰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5
标签:叠合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论文; 窗体论文; 钢筋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