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非洲局势发展回顾与展望_非洲大陆论文

1996年非洲局势发展回顾与展望_非洲大陆论文

1996年非洲形势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的说来,1996年非洲政治局势总体相对平稳,但局部地区仍有动乱和冲突。多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但多党制的深层影响和非洲国家对政治体制的探索仍在继续;非洲经济形势总体上继续好转,已进入持续增长的第三个年头。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自主解决冲突的集体安全意识增长,经济一体化也迈出了新步伐,并朝灵活务实方向发展;在国际关系方面,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所上升,大国纷纷关注非洲,美法在非洲的争夺和矛盾进一步突出。

1996年非洲形势发展回顾

一、政治形势:总体平稳之中有局部的动荡,政治体制的探索在继续

1.1996年非洲政治局势总体上趋于平稳,但局部地区和一些国家冲突仍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紧张局面。

一方面,53个非洲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政局稳定、局势相对平稳,如南部非洲、北部非洲、西非和东非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加纳、毛里求斯、博茨瓦纳等非洲“亮点”国家都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局势;一些国家执政党地位普遍有所加强(如纳米比亚“人组”和津巴布韦“民盟”等),能有效地控制国内局势,并在多党体制中发挥主导作用;人心思定、思和,军事政变不得人心;一些“热点”地区争端普遍降温,继续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南部非洲已从动乱走向和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南非政局稳定,莫桑比克在进行国家重建,安哥拉和平进程虽然出现了某种停顿和拖延的现象,但尚未发生大的逆转。西非利比里亚的战事打打停停,终于又在1996年8月达成了新的停火大选时间表,从8月20日起开始停火,1997年1月底以前解除武装,5月30日举行全国大选,6月15日新政府开始工作。目前,解除武装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和平计划有望给利比里亚带来新的希望。

另一方面,部族冲突、党派争斗、边界纠纷、宗教矛盾等不利于稳定的因素并没有消失,非洲部分地区、国家仍时有冲突发生,造成局部政局动荡。1996年年初以来,西非科摩罗、尼日尔、几内亚、塞拉利昂和中非刚果、布隆迪等国相继发生政变和未遂兵变。10月中下旬以来,扎伊尔东部局势持续恶化,卢旺达和扎伊尔军队数度交火,扎伊尔断绝与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三邻国的外交关系,滞留在扎东部的160多万难民四处逃散,中非大湖地区的紧张局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索马里各派冲突在强硬派领导人艾迪德死后仍在继续,索马里距真正实现民族和解尚有很远的距离。苏丹、塞拉利昂的内战还未止息,西撒哈拉问题的僵持局面仍未打破,等等。这表明,非洲大陆在走向和平、稳定的过程中,隐患犹存,局部地区的动乱、冲突以及和平进程的曲折、反复是不能完全排除的。

2.多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但多党制的深层影响和非洲国家对政治体制的探索将继续下去。

自90年代以来,非洲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其主要特点是由一党制改为多党制,由军人统治变为多党竞选产生的文官政府。虽然直接“触发”这场“多党民主”浪潮的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影响和西方大国施加压力的结果,但也有非洲大陆长期存在的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以及由此导致的部族矛盾、社会矛盾加剧、人民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发展等深刻的内部原因。当前,“多党民主”的高潮已经过去,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已基本完成向多党制的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化进程的终结,多党制的深层次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非洲特色的政治民主化探索还在继续。

首先,政治民主化已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多党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90年代以来的非洲政治民主化浪潮在涉及国家之多、民众参与和发动程度之广上都是非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在客观上培育了民众对政治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使独裁政权和军政权更难寻生存的土壤。1996年上半年,尽管西非一些国家发生兵变,似乎“军人们又回到了社会的前台”,但是,在军变表象的背后,我们还应看到,西非的军人政治家正处于转变之中,他们在通过政变夺取权力之后往往又通过选举使权力合法化。如1996年7月间,尼日尔的易卜拉欣·巴雷·迈纳萨拉上校(1996年1月27日通过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和乍得的伊德里斯·代比(1990年12月用武力推翻当时的哈布雷政权而上台执政)都通过选举正式当选为国家元首。不久,冈比亚也通过新宪法,1994年7月政变上台的亚雅·贾梅经选举取得了合法身份。目前,在西非17个国家中,已有10个国家的军人政治家在选举中获胜,实现了从军人政府到民选政府的转变。另外,1996年7月底政变上台的布隆迪军政府迄今尚未得到国际社会和任何周边国家的承认,也说明以武力夺取政权的方式已越来越失去人心。

其次,政治民主化运动正在向纵深发展,民主机制已初步开始运转。1996年3月举行的贝宁大选,前总统马蒂厄·克雷库以多数票击败索格洛重新当选为贝宁总统。此事在非洲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人认为这表明几年前名噪一时的所谓“贝宁模式”的破产。但我认为,克雷库的重新上台不能被视为“多党民主”运动的失败,而应该看成是这一运动正在非洲大陆向纵深发展的表现。因为克雷库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上台的,遵循了民主选举、和平交权的原则。它恰恰表明民主化在贝宁已经比较巩固,民主机制已初步运转。另外,岛国马达加斯加总统扎菲1996年9月因遭议员弹劾而被迫下台一事也说明民主机制在非洲已开始初步产生积极效应。

再次,非洲政治民主化是一个跨世纪的庞大工程,“多党民主”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多党并不等于民主,仅有“文官政府”的上台并不意味着民主化的完成。今年年初尼日尔的军事政变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便是一个证明。1993年2月,尼日尔议会选举后,实行了多党联合执政,实际上逐渐形成了以总统奥斯曼和反对派总理阿马杜为代表的两大对立政党。近年来,两派之间为争权夺势斗得不可开交,严重影响了尼的正常政治和经济生活,使尼广大民众深受其害。此外,从维护政局稳定的角度出发,由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经济发展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非洲“多党民主”的前途。除尼日尔外,塞拉利昂、几内亚等国也都是因民选政府不能很好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发生政变的。

在探索适合非洲国情的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不少国家实行的是带有非洲特色的“一党为主执政,多党参与议政”的模式,如博茨瓦纳、塞内加尔、突尼斯、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等。新南非诞生后采取的“以一党为主导的多党联合执政”模式,曾经被认为是非洲“多党民主”的一种新形式,对其他非洲国家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然而,一年来,南非的多党联合执政民主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1996年5月8日,南非制宪议会通过了新宪法(宪法法院9月否决了其中部分条款,10月11日南非议会通过了修改后的新宪法),翌日,南非国民党宣布退出民族团结政府。5月13日,曼德拉任命4名非国大成员为新部长,填补国民党退出内阁的空缺。鉴于新宪法没有规定1999年现任政府任满以后继续实行多党参政的原则(非国大主张由大选获胜党派单独执掌政权),新宪法的通过和国民党的退出实际上标志着南非两年前建立的“多党参政体制”事实上的终结。对这一变化,国内外主导舆论普遍认为,“南非出现一个有活力的反对党,事实上将推进南非的民主”,南非的政治进程不会因这一变化而发生逆转。

二、经济形势:持续第三年增长,但发展不平衡,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非洲经济自1994年复苏以来已实现了持续3年的经济增长。1995年非洲经济增长3%(1994年为2.4%),其中13个国家经济增长率超过5%,33个最不发达国家自1992年以来首次实现经济增长,平均获得2.4%的经济增长率。1996年非洲经济增长势头不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乐观估计,1996年非洲经济增长将达5.2%,今后五年的平均发展速度约达4.5%。世界银行1995年5月的一份报告也预测:1995年到200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3.8%。

据非洲开发银行1996年上半年公布的统计材料,非洲国家的财政状况近年来逐步得到改善。国家预算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从1994年的5.1%降至1995年的3.3%。1995年的全非通货膨胀率是90年代以来最低的,由上年的42.2%下降到26.6%。外贸状况有所改善,199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02.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6%和11.86%。外汇储备有显著增加,从1994年的330亿美元增至1995年380亿美元,增幅达14%。农业形势继续看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6年4月发表的《粮食展望》报告预测,1996年非洲小麦和粗粒谷物的产量将有很大的提高,小麦产量将从1995年的1390万吨提高到1996年的1800万吨,粗粒谷物(燕麦、玉米、大麦、黑麦、高粱)的产量将从6280万吨提高到7200万吨。但因谷物产量的提高在非洲分布不均,撒哈拉以南地区仍有14个国家粮食短缺,因此,1995~1996年度非洲进口谷物预计仍需3330万吨(1994~1995年度为3250万吨)。

尽管全非的总体经济形势趋好,但就非洲各地区而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北非地区经济发展较快,1995年经济增长率为4.8%。其中突尼斯增速最快达6.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接近1800美元,为马格里布地区之最。1996年突尼斯经济又取得了新的发展,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7.5%。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1995年的经济增长率也分别在5.5%至3.5%之间。南部非洲地区局势稳定,经济亦稳步发展。南非经济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7%和3.3%,是198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此外,南非通货膨胀率近年来大幅回落,基本控制在一位数之内。外贸继续保持顺差,市场需求旺盛,是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一,估计1996年经济增长率仍能保持在3.5%左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国90年代以来几乎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1996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5%。非洲法郎区14国经济经过两年重大调整改革后,已相继出现好转,大部分成员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期,达到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1996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去年的5%。非洲法郎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基本得到控制,由1994年的33%回落到1995年的11.8%,1996年可望控制在5%以下;另一方面,东部非洲和中非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则仍然严峻。苏丹经济呈下降趋势,卢旺达、布隆迪和索马里等国政局动荡,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无增长或是负增长。中非大国扎伊尔多年经济不振。此外,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甚至相邻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如中部非洲地区,与动荡、贫困的卢旺达、扎伊尔为邻的乌干达自1987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1995年高达10%,增长速度居世界第13位,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居世界第6位,1996年的经济增长率计划达8%左右。西非法郎区尽管经济形势普遍趋好,但尼日尔、刚果、科摩罗等国的经济基础仍很脆弱,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1995年底和1996年上半年,科摩罗、尼日尔及几内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相继发生政变和未遂兵变,以及利比里亚的战事再起,表明这些西非国家如不实现政治稳定,1995年经济取得的有限增长成果恐难保持,今后的经济发展前景也恐难乐观。

非洲经济发展走势趋好主要得益于非洲总体形势趋于和平稳定,从而使发展经济的大环境得到改善。加之世界经济的复苏带动了非洲赖以出口的农矿产品价格的上涨,使非洲外汇收入增多,发展经济的外部环境有所好转。另外,还得益于几年来非洲国家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货膨胀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形势稳定以及风调雨顺等等因素。

从发展趋势看,今明两年非洲经济的发展还将呈现以下特点:(一)非洲新兴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西方大国重新关注非洲。非洲有53个国家,近7亿人口,矿产资源丰富,年国内生产总值约4000亿美元,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近年来,西方各国重新瞩目这个“全球新兴市场的最后一块处女地”,纷纷调整对非政策,对非关系的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从援助转向了贸易和投资;(二)非洲股市发展加快,国际资本回流非洲。非洲股市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了股票证券市场,其中南非证券交易所市场资金总额达23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十。非洲股市的高投资回报和收益率(比其他地区约高25%)吸引了国际上众多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开始涌向非洲。截至1995年底,流入非洲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约增长了40%,各类国际投资基金的资本已占非洲证券市场资金总额的10%,平均收益为20%左右。已有一些国际金融专家预言,非洲资本市场有可能重演10年前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急速扩张的神话;(三)非洲经济一体化朝灵活务实方向发展。“一体化是非洲经济出路所在”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为走出一体化进展缓慢的困境,非洲国家在步骤和方式方法上将更趋于灵活务实;(四)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改革方向的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实行经济调整改革初有成效的非洲国家有所增多,其中较突出的有乌干达、加纳、肯尼亚、科特迪瓦、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毛里求斯等国。这些国家通过采取对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取消外汇管制、放松或取消国家对物价的控制、整顿金融和财政秩序以及实施贸易和汇率自由化政策等措施,不仅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增长,而且对整个非洲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也起到了内部推动力的作用。总体上看,今后非洲国家私有化的进程和力度还会加大,私营部门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虽然非洲经济近年来开始好转,但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几大因素来分析,非洲在短期内尚难实现如亚洲“四小龙”那样的经济腾飞。目前,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有:1.债务负担沉重。据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数字,到1994年底,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达3130亿美元,相当于它们当年出口收入的234%和国民生产总值总和的80%。人均负债近500美元,有20多个国家的外债超过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非洲每年需用50%以上的收入支付到期债务和利息。巨额外债已构成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2.依附型的单一经济结构。历史上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非洲经济单一结构及对原宗主国的过分依赖,使非洲经济十分脆弱,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更容易受外部世界的冲击。由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决定的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单纯依赖这些原料出口的非洲国家经济的好坏;3.难民问题严重。据联合国难民署最新统计,非洲地区难民人数高达1180多万。在全世界2700多万难民中,非洲难民数居第一位。1994年的卢旺达危机造成该国每3个人中就有1人沦为难民。据统计,一半以上的非洲国家不是出现难民,就是接纳了难民。难民的涌入不仅给原本就经济困难的接受国造成了新的社会、经济负担,而且难民本身的处境也十分悲惨;4.人口增长过快。非洲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达3%,大大超过世界人口平均1.7%的增长率,是当今唯一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的大陆。人口的剧增导致了人均资源比例的下降,新增人口不仅“吃”掉了新增国民生产总值,并且还造成了亏空;5.生态环境恶化。非洲本来植被丰富广阔,但由于许多国家只顾砍伐、不管种植,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大陆。30多年来,非洲森林和人均可耕地均减少一半,草地损失7亿多公顷,1/5的土地已沙漠化。目前,撒哈拉沙漠仍以每年6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吞噬大片牧场和农田,极大地影响了粮食生产,威胁着人们的生存;6.人才外流、技术力量不足。目前,非洲国家人才外流已成普遍现象。据世界银行统计,仅在欧洲的科研机构、学校、公司任职的非洲各种专业人员就有7万人之多,在美国供职的肯尼亚工程师、医生、高级管理人员达数千人。大批专业人员外流,造成非洲国内人才和技术力量不足。反过来,非洲国家又不得不高薪聘请外国专业人员,从而使原本就困难的财政更加入不敷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目前在非洲大陆工作的外籍专业人员约有10万名,每年费用高达80亿美元。除以上因素外,非洲国家还面临资金短缺、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以及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三、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加强合作的趋势增强

1.非洲国家自主解决冲突的集体安全意识增强。

冷战结束后,非洲面临如何解决内部冲突的重大挑战。结合历史的教训和形势的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体悟到:单纯依赖联合国或其他外部力量并不能真正解决非洲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干预反而使非洲的内部冲突国际化、复杂化、长期化,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索马里内战的干预便是一例。因此,非洲国家必须通力合作,联合自强,依靠集体力量,由非洲人自己来解决非洲的冲突。

作为非洲最大的地区组织和非洲团结与统一的象征,“非统”在完成非殖民化和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历史任务后,开始把战略重点放到解决非洲内部冲突和发展非洲经济方面。继1993年底第29届非统首脑会议建立“预防、处理和解决非洲国家内部冲突的安全机制”以来,该机制已先后调解了索马里、卢旺达、布隆迪、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安哥拉、莫桑比克、苏丹等国的冲突,促进了科摩罗和平解决因雇佣军入侵而酿成的政治危机,为非洲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1996年6月,非统又首次召开了成员国军队参谋长会议,讨论建立一支非洲快速反应部队,预防和干预地区突发性冲突的问题。7月,参加第32届非统首脑会议的各国首脑还一致强调要把该安全机制建成常设机构,使之在实现非洲和平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会议期间,饱受战乱之苦的中部非洲地区的11个国家还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为缔造和巩固和平又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在非统的支持和协助下,一些非洲次地区性组织也通过小型首脑会议、协商会议和对话谈判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当事国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积极发挥调解、制止冲突的作用。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9国继去年5月促成利比里亚全国和解后,今年8月中旬,在利派别冲突复起的情况下,又通过几轮磋商会议,为解除利比里亚交战各派武装及举行大选确定了新的时间表;7月底,布隆迪发生军事政变后,中、东非6国很快就解决布隆迪危机召开地区首脑会议并达成了对布实行全面经济制裁的决议。目前,制裁还在进行之中,布新政权在制裁的压力下也采取了一些缓和局势的措施。

为确保非洲国家的集体安全,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理想,非洲国家自60年代展开无核化运动以来,历经了36个春秋,终于1996年4月11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签约大会。49个非洲国家代表签署了条约,中、法、英、美作为核国家也在有关条约议定书上签字,承诺不对非洲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爆炸装置,不在非洲无核区试验核爆炸装置。可以说,这一成果的取得为非洲大陆的整体安全和稳定创造了基本前提。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非洲国家会根据后冷战时期世界格局的变化,不断加快团结合作、联合自强、依靠集体力量自主解决冲突的步伐,力争把一个和平稳定和发展的非洲带入21世纪。

2.加强区域合作,用“新思路”来推进非洲经济一体化朝灵活务实方向发展。

在世界经济向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潮流下,非洲国家也愈来愈认识到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开发内部资源,加强自身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才能对付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非洲虽然国家多,但市场小,严重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自60年代独立以来,就开始加强相互合作,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非洲经济一体化虽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仍进程缓慢,收效不大,总体上尚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即关税优惠区阶段。为探索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加快一体化的进程,一年来,非洲国家(主要是西非国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双速西非”的构想,决定以“两种速度”来推进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16个成员国组成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是非洲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95年7月,共同体第18届首脑会议批准通过了修改后的共同体新条约。新条约决定,到2000年要建立西非关税同盟和统一货币,2005年全面实现西非经济联盟。尽管一体化的蓝图已经制定,但共同体并不是一个经济发展划一的整体,成员国内英语国家和法语国家间的经济矛盾还长期存在,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也极不平衡。而且,从贸易情况看,尽管成员国间的贸易额1995年已发展到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额的10%(20年来的最高纪录),但其总体比重仍然很低,希望短时期内实现整体提高恐难做到。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西非国家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逐渐达成共识,认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有条件的国家可以先走一步,然后再带动次发展地区实现一体化。1996年1月1日,尼日利亚、加纳、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这4个地区经济大国率先开始试行“西非贸易自由化方案”,希望借此带动整个西非地区的经济联合。同年7月,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等西非经济货币联盟7国决定在联盟内部免除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出口关税,并计划在1997年年底之前开始实施区域联合投资法规,以保证投资自由和资金的自由流通。7国承诺将相互协调税制、制订“共同投资法”并在阿比让建一个地区性的不动产交易所等等。7国还决心在1998年1月1日正式结成西非法郎区关税同盟。无疑,这项计划的实施将成为西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目前,西非经济一体化已进入务实发展阶段。1995年9月,西非天然气管道协议签署,西非国家合作铺设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将于1998年完工。届时,石油大国尼日利亚将首先向贝宁、多哥和加纳输送天然气,然后,这条天然气输送网络将扩展到西非其他国家。另外,联结西非16国首都及各大城市的“西非电信网”和“西非高速公路网”已全面建成,海运和航空网计划也已出台。不仅如此,共同体还准备实行成员国公民跨国旅行免签证制度,并在各成员国的大专院校和中学开设一体化教程,宣传“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公民意识”,强化“西非人”的观念。

在东非,联合自强、加强区域合作的势头也有新的发展。1996年3月14日,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成立了旨在加强合作和发展经济的东非合作组织,以取代十几年前解体的东非共同体;一周后,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决定把该组织的工作重点从抗旱转移到防止冲突和扩大经济合作。同年7月1日,肯、乌、坦三国宣布其货币可自由兑换,从而使一国的客户要把一个非洲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国的货币时必须先换成美元的做法宣告结束。用肯尼亚中央银行行长迈卡·切泽雷姆的话来说,“这是证实我们致力于东非合作的第一步。……此举的目的是在10年里实行单一货币。”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东非合作组织还将有可能吸收卢旺达和布隆迪加入该组织,并建立“维多利亚湖经济区”。

在南部非洲,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2国继1995年8月签署了关于成员国共享水道系统和共建南部非洲联合电网的两个重要文件后,1996年初又召开了贸易与投资协商会议,建议成员国改革金融体制,调整关税和价格制度,为实现地区贸易一体化开辟道路。1996年8月,共同体11个成员国(安哥拉因国内和平进程尚未最终完成而未签字)签署了关于实现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贸易协议。根据协议,共同体成员国将通过平等、互利的贸易安排,分阶段逐步消除货物和服务贸易关税及壁垒,增加贸易自由化程度,争取在八年内实现地区贸易自由化。

此外,北部非洲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以及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等区域经济组织都在为区域经贸合作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非洲大陆的主体组织——非洲统一组织,也早已规划出全大陆经济一体化的蓝图。1996年7月,第32届非统首脑会议决定,10月底前要召开非洲经济共同体经济社会委员会首届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步伐等问题。非统组织还将很快建立起一个联系非洲大陆的经济信息网,以增强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合作。

四、非洲国际地位有所上升,大国纷纷关注非洲,美法在非洲的争夺加剧

冷战结束后初期,由于两极格局消失,非洲国家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非洲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沉浸在冷战胜利后的喜悦之中,冷漠非洲、淡忘非洲的情绪相当严重。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以及美欧矛盾的加深,西方各大国从国际经济实力大竞赛的长期战略出发以及着眼于为未来工业开拓新的市场和原料基地,纷纷开始重新关注非洲,重新认识和评估非洲的作用和地位。

1.非洲在政治上的作用依然重要。

非洲有53个国家,在不结盟运动中约占半数,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占了近1/3。因此,非洲始终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不论是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还是在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问题上,非洲众多国家的投票作用威力巨大,是竞争或对立各方极力争夺的对象。1996年4月,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2届会议上,西方国家提出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被以27票赞成、20票反对、6票弃权的表决在审议程序就遭到否决(即不予审议表决),从而连续6次挫败了西方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在支持中国的27票中,非洲就占了14票(本届人权委员会53个成员国中,非洲占15国)。可以说,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取得这一胜利的一个有力保证。同样,今年10月,日本击败印度,第8次当选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主要得益于其以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经济问题为“武器”而捞得的非洲选票。

除了在维护和平与正义的斗争中发挥“一国一票”的神圣权利外,非洲国家还一直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西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与人,用所谓的“人权”、“民主自由”等干涉非洲国家的内政。近年来,非洲国家通过开展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组织间的多元和经济外交,不断扩大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空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非洲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巨大。

非洲有近7亿人口,且地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是巨大的潜在投资与商品市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中,非洲至少有17种矿产的蕴藏量居世界第一。最新国际矿业统计资料表明,非洲的铂、锰、铬、钌、铱等矿藏的蕴藏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以上;磷酸盐、黄金、钻石、锗、钴等矿藏占50%以上;铀、钽、铯、铝矾土等矿藏占30%以上。西方国家所需的许多稀有原料主要靠从非洲进口。以法国为例,90%以上的铀、钴、锰,76%的铝矾土,50%的铬,30%的铁矿石都来自非洲。此外,非洲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储量约90亿吨,是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边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都是重要石油输出国。近5年来,非洲向亚洲市场出口的原油增长了一倍,成为亚洲国家原油的重要进口源。韩国、印度、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公司纷纷从非洲进口原油。1995年,非洲石油产量达3.4亿吨,比上年增长1.5%,日产石油为90万桶。据估计,到2000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石油产量可能还要翻一番。

近年来,非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政治局势的趋于稳定为非洲新兴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995年,非洲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02.1亿美元,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3.56%和11.86%,显示了非洲市场的潜在力量。美国《商业日报》估计,如果非洲进口保持目前7%的年增长速度,到2025年,非洲进口市场就将相当于4800亿美元。可见,这是一个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潜在市场。另外,非洲国家自身也已走出“80年代失去的10年”和90年代初的迷茫和困难时期,开始把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工作放在首位,非洲经济已逐步走向复苏和持续发展之路。有的西方学者还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在21世纪有可能成为经济强大的地区,甚至可与今天的亚洲“巨龙”相竞争,成为21世纪的非洲“虎”。

3.大国纷纷关注非洲。

非洲政治经济形势的趋于好转,加上其固有的资源优势,使西方看到了新的商业机会,并坦言“是改变对非洲的看法的时候了”。由于历史原因,非洲一直是欧洲的传统市场。据统计,截止1995年底,欧盟在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市场占有40%,投资占其全球总投资额的32%。而美国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市场只占7.7%,投资仅占8%。面对不利形势,美国自1995年秋起明显调整其对非政策,声称“从现在起,美国将不再把非洲市场拱手让给那些前殖民强国”。1996年2月,克林顿向国会提交《美对非贸易和发展援助政策》报告。随后,美已故前商业部长布朗出访科特迪瓦、加纳、肯尼亚、乌干达和博茨瓦纳等黑非5国(15年来首次),显示出美在国会削减援助的情况下,仍要大力发展对非经贸关系的决心。美还鼓励私人投资,并制定以南部非洲为开发起点、逐步向其他非洲国家扩展的五年经贸发展规划。法国则历来重视非洲,1995年5月希拉克当选总统后,半年内三访非洲。1996年,希拉克又二度访非(埃及和加蓬、刚果),并且在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以非洲忠实朋友自居,要求大国削减非洲债务,增加对非援助。德国也制定了对非政策十原则,赫尔佐克总统1996年初访非时强调,德国要与非洲“走向合作的新时代”。日本也在着力加强对非洲的经济外交,1996年5月,日本外相多年来(冷战结束后)首次访非并出席在南非举行的联合国贸发会议,表示要增加对非援助和投资。8月底,日本政府又在东京举办了“关于非洲开发的高级讨论会”,邀请了亚非46个国家的52名驻联合国大使或副部长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10个国际机构的代表参加,此举表明日本正在为扩大其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而努力。

中国历来重视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1996年5月8日至22日,江泽民主席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马里、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等6个非洲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江主席访非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为巩固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的中非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而且对促进中非经贸合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江主席访非期间,中国同非洲6国签订了23个合作文件,其中经贸合作文件20个。江主席访非后,我国加大了对非经贸工作的力度。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已分别准备在几内亚、赞比亚开设分行。国家还拟通过财政拨款方式支持中国公司到埃及、几内亚、马里、科特迪瓦、喀麦隆和加蓬等6国分别建立6个贸易中心,以此把投资、贸易、援助、互利合作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在高层联系方面,仅1996年8月份以来就陆续有加蓬、赤道几内亚、马里、阿尔及利亚、纳米比亚和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访华,中非关系进一步密切。

4.美法争夺非洲的矛盾加剧

1996年,美法在进一步介入非洲事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矛盾。10月,围绕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非,双方爆发了新一轮争吵。法国讥讽克氏此行是为克林顿总统11月的总统选举“捞取美国黑人的选票”,美国“并不真心关注非洲发展”。美国则反击说,“法国把它过去的殖民地看成是它自己的领地”,“法国应该允许这些非洲国家有更多的独立性”等等。美法还极力染指对方的传统势力范围。克里斯托弗访非首选的第一站是西非法语国家马里(克氏先后访问了马里、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南非和安哥拉)。法国也将触角伸向美英势力地盘的南部非洲。自1995年6月以来,法国的合作范畴扩大到了70个参加洛美协定的非加太国家以及南非。在新近与法国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国家中,南部非洲国家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法国正努力打入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三国市场,并将派代表参加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有关会议。

相比较而言,在对非洲突发危机事件的反应程度上,欧洲尤其是法国确实表现得比美国热心得多。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时如此(当年法国采取了代号“绿松石”的军事行动)。1996年10、11月间扎伊尔东部难民问题和武装冲突爆发时也是如此(法国积极呼吁派遣一支多国部队以保证人道主义救助的顺利进行,美国在派遣并参加多国部队的问题上则表现得期期艾艾,对中部非洲非战略重点地区的冲突不愿介入)。

1997年非洲形势展望

正如1996年5月江泽民主席访非时所指出的,20世纪作为非洲赢得独立的世纪已载入了史册,21世纪将是非洲发展的世纪。当前,非洲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谋求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仍将是1997年非洲形势发展的主流。在政权建设和政体模式的选择上,许多非洲国家已基本摒弃了西方式的“多党民主”模式,转而向东方亚洲国家寻求有益的经验。虽然西方“多党民主”风潮带来的大震荡已经过去,但政治民主化对非洲来说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997年非洲国家在探索有非洲特色的民主模式方面的努力将继续下去。

另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和相互不信任在短期内不易消除,非洲政局在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局部地区动荡、冲突,甚至已开始的和平进程又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从目前非洲大湖地区的情况看,1997年上半年该地区的局势恐怕仍难以根本稳定下来。胡图、图西两部族之间的矛盾和仇怨仍将是长期影响这一地区局势的最主要的根源。

非洲大湖地区的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的难民潮,使国际社会和非洲国家更迫切地认识到加强非洲集体干预和预防冲突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仍面临资金短缺等困难,非洲国家自主解决冲突的努力必将进一步落到实处。

因受益于经济结构改革和调整的国家有所增加以及通货膨胀率已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1997年非洲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经济增长率还可达到5%左右,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更为突出。一些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政局稳定、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符合本国实际且进展顺利的国家,如南部非洲的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北非的突尼斯、摩洛哥、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东非的肯尼亚和毛里求斯,西非的科特迪瓦、加纳和乌干达等国经济可望得到持续增长,其中科特迪瓦、突尼斯、乌干达和加纳等少数国家经济增长可能达到6%~7%以上。另一方面,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如扎伊尔、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卢旺达、布隆迪和索马里等国因国内政局动荡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经济发展仍将难有起色。

从经济调整和改革对政局稳定产生的双重影响来看,一方面,调改成效的逐步显现使人民感受到经济复苏的实惠,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经济调改进行过程中带来的短期振荡和冲击,又易引发局势动荡,可以预计,随着非洲经济的复苏和振兴,经济调改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趋小,正面影响将趋大。

标签:;  ;  ;  ;  ;  ;  ;  

1996年非洲局势发展回顾与展望_非洲大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