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_课堂教学论文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_课堂教学论文

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式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研究学生的心理,要具有捕捉课堂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为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动、有效的现实性活动,它总是丰富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而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可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一、减少讲解时间,提高主体参与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讲课,完全由学生讲或由学生自学活动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教师合理的组织、点拨和引导,课堂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但是,教师的讲解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而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该讲的要讲到位,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现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和怎样讲等几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讲什么”

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有文科教学的一般性,即具有需要向学生传授较多的概念、原理的特点,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中学德育的主导渠道。因此,把握住“讲什么”,对于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1.讲知识结构。

政治知识结构是揭示政治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知识迁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掌握得越扎实、越深刻,就越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也越强,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全面掌握政治学科的知识及其体系,才能为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要注意的是,讲知识结构不仅仅是照搬教材、教参上编著者整理的知识结构,而是要独辟蹊径,从其他角度来构建知识结构,这样可从不同角度考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认识。例如,在上高二《思想政治》“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一课时,可以把该课的内容提炼成“两点、一法、一区别”。“两点”,是指两个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法”,是指一个根本方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区别”,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这样概括本课的内容十分简单明了。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加工过程的原理和概念教给学生,孤立地给予讲解,还谈不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迁移。因为这样的知识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给予揭示。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践证明,学好知识结构是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

2.讲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难点和疑点往往是某一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否理解重点、难点和疑点,对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是指在学科体系中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讲好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易于混淆和误解,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学难点是教学的暗礁,讲解不透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疑点是指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困惑,它常见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精神实质,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结构中去把握。这些重点、难点和疑点,要采用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加以讲解。要引导学生用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去分析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热点问题。

3.讲社会生活热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每年、每一时期都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就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来讲,社会热点问题应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但是,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学生很少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很少有时间看报纸、听新闻,对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不够关注,了解甚少。此时,作为政治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宣讲社会热点问题,可由教师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时政专题讲评,再引导大家讨论,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当前的重大热点问题,并把它有机地运用于学习书本知识中。

4.讲“学法”。

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怎样学,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转变教学观念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学生内因作用的有力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有重大调整,即由教师教为重点,转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重的研究上来。例如,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复习、听课、读书、记忆的方法,掌握解题的技巧与方法。如对于记忆的方法,主要应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第一,结构记忆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或结构图,明确结构图或场景中的一些特定点,明确该特定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所记知识项目进行有意义识记,特别要注重使用以前的知识学习新材料,这样即使部分知识被遗忘,也可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来。第二,重点内容(关键词)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学知识全部死记硬背下来。记忆什么要有选择。要抓住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关键词)进行记忆,通过记忆这些重点内容,其他内容也可以串联起来了。第三,联系实际生活记忆法。所学知识如果只适用于限定的环境,就是惰性知识,即所谓“书呆子”知识。因此,不仅要记住知识,而且要知道如何及何时使用这些知识。运用知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利用情境记忆法。多种新颖并带有趣味的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科中的概念、原理,因为这些情境易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因此,与这些情境相关联的知识就容易记忆并能适时提取。政治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音乐、漫画、小品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内容。

目前,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要讲诸如文献法、调查法等带有普遍适应性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疑点,自己探究,自己解决,自我评价,师生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二)关于“讲到什么程度”

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除了对“教学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规划了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即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基本概念、原理、理论、观点和历史事实外,还明确地对“教学内容”做出了程度的规定,它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所谓“基本要求”,是指对教学活动的量做出的明确界定,即规定出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在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方面,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具体地说,“基本要求”的主要功能,是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做出限定,其基本点就在于把知识、能力、觉悟上的要求,一概分解为各种具体的操作项目,并通过指导某一条目的操作,体现出能级上的水平要求。这样安排,将使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易于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够十分明确地按照“基本要求”的规定,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知识的传授,渗透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教育,并能较好地掌握要求的尺度。“基本要求”对应并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它对“教学内容”所有的知识点,均按能力要求,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不同层次。“识记”是能力要求中较低的层次。它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观点予以再现或再认。我认为再现或再认,就是记住、了解。记住,就是记忆(或背诵);了解,可以知其大意,不必去死记硬背。因此,有的“识记”内容,必须背下来;有的“识记”内容,要求知其大意即可。“理解”是能力要求中的较高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具有进行转换、理解或推理的能力。“运用”是能力要求中的最高层次。“运用”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把学到的有关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于新情境、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或帮助解决过的问题。“运用”能力的提高程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2001年10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修订)》将原来《课程标准》中的七至九年级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主体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避免知识讲解过程中的过深、过难现象,减少无效劳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克服知识讲解过程中无序、混乱的弊端。

(三)关于“怎样讲”

政治课课堂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的讲解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注意创设各种乐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要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讲解,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形成一种善于探索、勤于质疑、迅速判断问题的习惯;最后,要重视教学评价。教师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赞赏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

当然,研究“怎样讲”,肯定要研究语言和非语言态势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讲课时,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生动,体态语言要适度、适当,要利用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具体来说,讲解抽象的知识必须用生动的事例、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在语言产生的视觉效应下唤起表象或产生联想和想象;课堂点拨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一定的思维负荷量,给学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之感,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读题、谈话、讲解时语言要精当,思想要清晰,运用要得体,快畅适度,能突出知识逻辑,要做到字字清晰,声声入耳;讲话要有艺术效果,有幽默感。

(四)关于“讲多长时间”

课讲多长时间为宜,关键是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把问题讲清楚,学生也听明白了,那就算讲到位了。假如,该用10分钟讲清的问题,你却讲了15分钟,那就应该视教师的讲解效率不高;如果教师用不到10分钟时间讲了这个问题,但学生听不明白,那也不能算效率高,因此,判断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用时间的多少来衡量,主要看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堂课前15分钟,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是教师讲解的最佳时间。第15分钟至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习的疲劳期(或称低谷期)。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在学生“疲劳期”内让学生自学或训练,以形成自学和训练、反馈的“小高潮”,使学生既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放松,又可促进教学内容的顺利吸收。

二、留出学生自学、讨论的时间,提高主体参与的质量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要重视自学和讨论两个环节。在每一堂课都应有学生自学、讨论的时间。

(一)自学

老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并设计好学生自学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上课时要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并指导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评,引导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还要作评价和总结。因此,自学不可以没有,但也不能过度,更不能无指导,无提示,无具体要求,无检查,无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我认为,引导学生自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问题。如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这一框时,如果简单地把“为什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学生自学时思考的问题,那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一问题平淡无味、丝毫没有启发性。如果教师拿着手中的粉笔问:“这支粉笔内部存在矛盾吗?你能列举出多少种矛盾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这种问题,有新意、不落俗套,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知识。

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对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常规要求来落实。

(二)讨论

所谓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过程蕴含着知、情、意、行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因而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为学生施展各种才能,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为教师突破重点、难点找到了通往彼岸的捷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一定思维量的问题后,宜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空间位置来看,可采用同座位同学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看,小组分配可根据学生之间的友情、不同学习能力、语言或兴趣爱好等方面来决定采用讨论的形式。为了使讨论更有实效,教师应认真组织,巧选题目。在讨论前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讨论的目标要明确。即讨论要围绕主题,讨论的题目要紧扣教材的中心内容、重点、难点,要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适应。只有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积极参与讨论。当然,讨论题目的难度要适当。题目太难,学生望而生畏,讨论无法深入下去;题目太易,三言两语完事,就会失去讨论的价值。在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中,可采用“出国热与爱国主义”“学生经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方不尊重我,我还要尊重他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讨论、评判。2.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发言,学会倾听,分享经验,尤其要鼓励平时不能主动发言的同学参与讨论。3.讨论后要引导不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对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应引导他们进行思想的交锋与争鸣。总之,教师要利用讨论这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空出学生思维的时间,增强主体参与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束缚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没有或较少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生命和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有余地,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出来,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通过分析和综合在大脑中把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个别部分、个别特征区别开来,进而加以比较和概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空出学生思维的时间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自己直接回答或让学生直接回答,应让学生思考之后再回答。

2.讲解完一个问题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后,虽不一定要让学生质疑发问,但至少应多少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考虑,尔后教师再讲下一个问题。

3.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处,稍作停顿,或拖长语言,或用提问语气,或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起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

4.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前,提出几个问题或疑点供学生思考或讨论,然后再进行讲解。

5.在讲解每个习题时,都应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做变式训练的时间。

6.教师要评价时,有时要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即注重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急于下判断,空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坚持“无错”原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敢于反驳别人的观点,让他们质疑问难。

总之,必须留足学生的思维时间,通过设疑、诱导、点拨等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增强课堂训练的针对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课堂训练问题的认识,有以下误区:第一,认为训练是课外的,课内不存在训练。实际上,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训练不过是课内训练的延续。第二,认为训练就是做习题。应该说,做练习题是训练的主要形式,但不只限于这种形式,它还包括提问训练、板书训练等。第三,认为训练量越大越好。应该说,量少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过量亦不好,会造成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浪费,只有精当适量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特点的试题,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决定了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这就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训练是巩固和深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要抓住和抓好这一环节,强化训练的目标意识,优化训练的结构。首先,要有很强的训练目标意识。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好讲解的内容和方式,还要考虑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其次,要抓准训练内容。训练要围绕能力培养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练在根本处、练在关键处。作业上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写小论文,写历史小故事,甚至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写时事评论的做法,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要周密地安排好训练时间和步骤,使训练不至于落空。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时间由讲解时间、自学与讨论时间、思维时间和训练时间四大要素构成。当然,这四大要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讲解时间、自学与讨论时间、训练时间中,都有学生思维的时间。这四大要素如果能有合理的配置,就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要素形成有机的结构,构建和把握好这个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标签:;  ;  ;  ;  ;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