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如何?_国企论文

“三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如何?_国企论文

我国“三资”企业运行状况如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状况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3年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作用,始终把改革开放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之一,乃是制订并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外商来中国投资,借此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三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长起来。截至1994年底,中国已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221608个,其中中外合资占63.6%,中外合作占15.3%,外商独资占21.1%;协议外资总金额2993.06亿美元,其中中外合资占48.4%,中外合作占25.9%,外商独资占25.7%。

“三资”企业作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形式,其增长速度之快已令世人瞩目,但其运行状况如何,恐怕并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从理论上说,不管是采取合资、合作还是独资形式,投资(investment)一般都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可能包括技术的引进、设备的配置和管理经验的迁移等内容。据此,人们或许会认为,“三资”企业的运行状况理应比国内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好得多。而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带着这个问题, 笔者最近研读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1994年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从中似乎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为了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问卷中设计了如下几个指标,即企业的开工情况、盈亏情况、销售情况、资金情况和人员情况。根据对全国200余家“三资”企业的调查分析, 可初步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1.关于开工情况 在被调查的204家“三资”企业中, 处于正常运转的占82.3%,多于集体企业(80.7%)和国有企业(69.8%);开工不足的“三资”企业占13.3%,少于集体企业(14.4%)和国有企业(26.2%);引人注意的是,有0.5%的“三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与国有企业的停产比例(0.5%)一样多,略高于集体企业(0.4%)。

2.关于盈亏情况 “三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不错,但并未居于领先地位。从调查资料分析,1994年盈利的企业中,比例最高的是集体企业,占该类企业的77.2%;其次是“三资”企业,占76.6%;再次是国有企业,占60.1%。与此对应,企业的亏损面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国有企业(27.6%)、“三资”企业(11.7%)和集体企业(7.9%)。

3.关于销售情况 一个企业的主导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企业的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据调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市场销售情况不尽相同:在所调查的“三资”企业中,主导产品(或服务)供不应求、供需平衡和销售不畅的企业比重分别为20.7%、 66 %和13.3%;国有企业的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7.5%、61.6%和20.9%;集体企业则为19.6%、68.6%和11.8%。这表明,“三资”企业的市场销售情况略好于国有企业,但产品积压、销售不畅的问题比集体企业普遍。

4.关于资金情况 在近两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各类企业普遍感到筹措资金比以前困难得多。当问及“流动资金是否紧张”时,有87.1%的“三资”企业回答“紧张”,只有12.9%的企业认为流动资金正好够用或比较充裕。集体企业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有86.7%的企业感到流动资金紧张。国有企业的情况更为严重,感到流动资金紧张的比重在所调查的国有企业中高达95.5%。就资金的紧张程度而言,感到“非常紧张”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多达55.3%;集体企业的比例为25.5%;“三资”企业占25.2%。

5.关于人员情况 正象资金短缺是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一样,现有职工多于就业岗位或超出生产经营需要之富余人员问题也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调查发现,完全不存在富余人员问题的国有企业仅占6.2%,集体企业为34.2%,“三资”企业为41.4%。 换句话说,大约有93.8%的国有企业、65.8%的集体企业和58.6%的“三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富余人员问题。虽然通过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未必与总体情况完全吻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不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和人员富余这两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企业就难以正常运转,更增强活力和谋求发展了。

从以上情况可知,“三资”企业虽然在中国设立之日起便被贴上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标签,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企业也存在某些与国内其他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相近或相似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从外部环境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产品出口和用人制度等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为“三资”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条件。但另一方面,“三资”企业所面对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在总体上同其他企业是完全一样的。诸如至今仍然比较落后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条件(“硬”环境),以及尚需不断完善的管理体制、经济政策(“软”环境)等等,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利于包括“三资”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实体的正常运转。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运行状况欠佳,或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某种问题和障碍,总是与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相关的。例如,当国家通过压缩基建规模、抽紧银根等手段进行经济调控时,企业就难免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又如,在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法律规范及其他行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非但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平等竞争和自主经营,甚至连企业的合理利益和正当权益也缺乏保障。这说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三资”企业及其他所有经济实体正常运转和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企业内部因素分析,“三资”企业的运行状况之所以不太理想,至少与以下几种情况的存在有关:一是资金不到位,虚假成分多。据统计,外商协议投资的金额到1994年底多达2990多亿美元,而实际利用的金额只有900多亿,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相当一部分合作企业, 外商合同资金都没有按时全部到位。还有不少“三资”企业只是为了享受优惠政策而冒牌设立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合资、合作或独资企业。二是设备比较落后,产业层次不高。据了解,国内相当多的企业寻求与外商合资、合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借用国外资金,而没有或很少考虑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就外商方面来说,他们来华投资,主要动机是为了利用优惠政策和某些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并由此开拓市场,获取较高的利润,至于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设备和技术(作价出资或直接提供),当然也是取决于是否有助于获取利润而不是引进方的意愿。受中国的投资环境及招商方的目的和投资方的动机制约,过去设立的“三资”企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不少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并不先进,其中有的甚至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被淘汰的。三是管理存在问题,外资企业“中国化”的倾向比较严重。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33.2%的“三资”企业领导人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一些合资、合作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甚至由有关的党政干部兼任或委派。由于许多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进入“三资”企业之前曾经在国内的企事单位或党政机关工作过,他们习惯于原有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制度,这就给“三资”企业实施先进的管理办法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增加了难度。又由于某些外商为了“顺应”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刻意采取“中国化”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从而使外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中国式的问题。

标签:;  ;  ;  

“三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如何?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