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资源:对全球化态势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态势论文,当代中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2)06-0013-03
在全球化态势之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如何面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在不舍弃本土政治文化的同时,又以开放的 心态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疆域界限,积极地与世界多元政治文化交流和对话,在此基础上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构建既适合现实,又前瞻未来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 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提出政治文化资源这一概念,希图从这一概 念的分析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行视角。
一、资源和政治文化资源
“资源”一词,《辞海》如此解释道:“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注:《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汉语大词典》则将之定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 资料的来源”。(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其中“来源”是 它们共有的题中之意。本文在借鉴“资源”一词时,也就以“来源”这一涵义为基点, 即可把政治文化资源理解为构建一种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来源。不过这里还有几点值得 说明。
1、资源虽以来源为基点,但并不等同于来源。“来源”只说明一种客观事实而不含有 任何的价值判断,即从“来源”这一词我们无法判断其对构建政治文化来说是可取的还 是不可取的;而“资源”一词则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正如铁矿石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对于 铁来说,既含有铁又含有残渣一样,政治文化资源对于构建政治文化来说,同样既含有 可取的成分,又含有不可取的因素,我们必须正确地予以对待,不能因为其可取而直接 地为我所用,排除任何中间的转换,也不能因为其含有不可取的因素而对它加以完全的 舍弃。
2、政治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政治文化作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定倾向和价 值取向,必然要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一个社 会中政治文化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阶级之间的斗争。一个国家中的政治文化虽复杂多 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同时,政治文化又有一定的民族性,这是 政治文化不同于集中、直接反映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政治文化中包 含有许多因素,其中民族心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民族在共同的地域、长期共 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形成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素质,并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文化纽带。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决定了政 治文化资源同样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第二、显性和隐性的结合。首先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说,它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不是一种显性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直观 和感性的反映,属于深层次的、隐蔽的、难以把握的文化形式,具有隐性的特点;而政 治思想则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可借助于语言、文字等可感觉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显性的特点。再从资源角度看,每一种政治文化在人们没有意识到它或未对现实政 治生活发生影响的时候,是隐性的;而当人们意识到它或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时 候,则是显性的。
第三、传递性和共享性。政治文化资源首先是一种政治文化,作为一套价值观体系, 它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如宣传、教育等实现时空上的传递。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 日益增强的今天,它更借助于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迅速传递到地球的 每一个角落。同时,它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传递又不象物质资源那样,谁拥有了就具有 一种排他性。它可以通过引进、介绍和社会化等途径为各个国家所拥有,而且不会随着 拥有者的增多而相应地递减,避免了受稀缺性的影响和支配。从这层意义上说,一国的 政治文化并非一国的专利,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全人类都可以拥有它、开发它、利用 它。因此,各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广泛的相互交流从而共享各种各样的政治文化资源。
第四、发展变动性和可持续性。“资源”似乎是静止的、被动的东西,但我们应该认 识到,政治文化资源的实质仍然是政治文化,只不过是从“资源”的角度对之加以考察 ,因此,政治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发展变动性,决定了政治文化资源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 发展之中。同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政治文化发展又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历史继承 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资源可以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并且不因为人们对它的开发、利用 而趋于消失。正是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性的存在,其价值可以为世世代代的各个国家和 民族所享用直至政治的消亡。
第五、多样性。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 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其主体的多样 性(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一个国家之内,每个阶级、团体和个 人也有各自特定的政治文化),决定了作为一种资源的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二、“政治文化资源”的可取性分析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政治文化并存和冲突的格局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如何处 理多元政治文化这一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并没有很好解决。众多的学者对此或采取一种 过于情绪化的态度,如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的全盘否定论所采取的历史虚无主义立 场和现代新儒家所坚持的“道统之肯定”、抱定儒学救世之信念的近乎全盘肯定论,对 待不同文明特别是西方政治文化上采取“全盘西化论”的民族虚无主义立场和“盲目排 外论”的狭隘民族主义立场;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全盘否定论”和教条主义等 等;或采取一种简单化的处理方法,即面对多元政治文化的纷纭复杂、良莠交错,仅从 原则上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而对如何“取”和“去”则避而不谈。这些对 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毫无裨益的,相反,可能失去历史的契机,从而在多元政治文化格局 中显得手足无措,甚而失去目标,最终丧失平等对话的权力。本文提出的政治文化资源 这一概念则提供了某种新的可行视角,其可取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个概念的提出能使我们相对“客观”地对待多元政治文化,从而避免过多的 感情和价值判断的色彩。全球化态势下多元政治文化的并存和冲突是其显著特点。虽然 社会科学的发展表明,完全的“价值中立”只能是一种幻想,但少一些感情和价值判断 的色彩,多一份冷静和思考从而避免过于情绪化和简单化的做法,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前面关于“资源”和“来源”的辨析,使我们认识到,将政治文化作为资源来看待, 至少说明了它们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有可资利用的价值的一面,也含有“残 渣”的成分。其有价值的一面要求我们珍视它、利用它,这就避免了对它们采取“全盘 否定”的先验性情绪化态度;其“残渣”的成分要求我们对之加以辨析、舍弃,从而避 免了对它们采取“全盘接受”的另一个先验性情绪化极端。正是考虑到其价值的两面性 ,“政治文化资源”这一概念要求我们相对客观地对待多元政治文化,并将它们保留、 容纳以待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政治文化并存格局的情境下,多种政 治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摩擦将无法避免,而且这些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当代中国 政治文化来说,其价值和“残渣”在更多的时候无法加以事先的辨别,当代中国政治文 化构建因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一种“黑箱”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上其可持续 性的特点,将它们作为资源予以保存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二、这个概念的提出能拓宽我们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视野。“政治文化资源” 多样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对各种政治文化作具体的分析对待,而且,既然每一种政治文 化都是资源,我们都应该对之加以保存并开发利用之。对待政治文化的这么一种全面性 的视野,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更显得必要。面对多元政治文化并存格局,不仅每一个国 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而且一国之内还存在着主导性政治文化和各种各样的亚 政治文化。这些政治文化作为每一个国家、民族、阶级、团体和个人的一套政治态度、 信念和情感,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都是对现实政治生活某个层面的反映,都 凝聚着一定的政治智慧。因此,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时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政治 文化或对之采取否定的立场,而应全面地开发利用它们:这不仅包括我们本土的各种政 治文化,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各种亚政治文化 等;而且包括来自全球的政治文化,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的政治文化等,都值得 我们细细加以考察。
第三、这个概念的提出还意味着,各种政治文化作为资源,虽都有其价值,但价值能 否得以实现或实现多少却离不开对它们的开发利用。就好比铁矿石,如不加以开发冶炼 仍只是铁矿石而不会变成铁一样,它们仍只是作为资源而存在,却不会成为我们所构建 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政治文化的传递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决定 了各个国家都可以拥有它们,但拥有多少和拥有什么却依每一个国家开发的程度和怎样 开发(即开发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时,对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政治文化不能采取简而化之的态度,而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依据 中国的实际,按照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需要,合理地对它们加以开发利用。
三、全球化格局所导致的开发政治文化资源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政治文化资源概念的提出,不仅因其本身的可取性,而且还因为在全球化格局下,开 发政治文化资源具有诸多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第一、支持全球化的科学技术为多元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相互交流提供了极便捷的条件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说,全球化以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前提。全球通讯和信息网络的建立 ,使世界联为一体,成为一个网络化的世界。人类不仅在频繁的相互交往中了解了彼此 的政治文化,而且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所构成的人类社会灵敏度极高的“神经中枢系统 ”,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的普及都使各种政治文化在瞬间传递成为易事,尤其是 “微电子交往空间”,更是使人类生存和实践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全球交互网 络(Intemet)中,每一个参与者绝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即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 而是互主体性的交往者,因而是Intersubjective(主体际)”。(注:任平:《交往实践 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可以预言:正在发展着的数字化网 络技术,建设双向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各种媒体的大众传播形式,使全球各国各 类信息源的全面贯通和横向互联成为可能,实际上正在从技术的层面冲击乃至摧毁传统 的纵向等级层次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形成网络式的横向自主连接结构,从而在 技术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利,为进一步高扬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和更高层次地实现 自由和民主的价值,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大众传媒政治监督的力度,奠定了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并使那种传统的仅由少数“政治精英”垄断信息,推行“愚民 政策”的政治体制完全丧失其可能。(注:俞可平等:《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8年,第50页。)这无疑又从另一个层面支持了政治文化资源的开发。
第二、全球化将促进人类培养相互的宽容意识。全球化不等于全球一体化。全球一体 化消解了任何的冲突和对抗,将某种价值(先验的或预设的)看作全球性或普遍性价值在 全球自然顺利地推进并占据统治地位的过程;而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 摩擦、冲突在所难免,甚至出现激烈的对抗,导致不同文明的冲突和战争。亨廷顿《文 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以及南斯拉夫的科索沃战争都揭示了这一点。但全球 化又包含一体化趋势:一方面,任何价值只有与全球性相符合,才能真正生存下来,获 得存在的合法性,即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另一方面,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摩擦、冲 突和对抗,只有通过相互的了解、沟通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也意味着不同价值观之 间的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存在于一个“和而不同” 的和谐世界中。这种客观化的趋势要求人类对不同的文明存宽容意识,只有宽容,才能 共存。就是鼓吹“文明冲突”的亨廷顿也在其《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 中文版序言中写道:“我所期望的是,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 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3页。)今天,愈来愈多的人都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我们共存 的大千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模式、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等千差万别,它们将长期并存于同一个地球,任何国家、民族也不能凌驾于 他人之上,独霸天下。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力量多元并存的基本事实,要求人们学会相互 尊重,学会协商对话,以处理相互间的各种问题。从这里说,这种宽容意识是与我们提 出的“政治文化资源”概念相契合的。我们在开发政治文化资源、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 化时,这种宽容意识所导致的宽松外部环境无疑将提供一个良好条件,同样,作为当代 中国政治文化构建本身来说,也必须存在这么一种宽容意识,从而包容多元政治文化, 推进自身的进程。
第三、全球化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冲破了狭隘的阶级、国家和民族的界限。随着全球 化进程的展开,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日益扩大,一种新的后现代的全球意识也日益被 人们所接受。所谓“后现代的全球意识”是一种自觉超越狭隘阶级、国家和民族界限的 意识。它强调,面对当今的严峻形势,应该从全人类和全球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充 分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形成人类共同的认识、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实践。它和现代“ 夜郎主义”是直接对立的。我们知道,“夜郎主义”是地道的东方产物,但“夜郎自大 ”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所谓“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 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等,都可以看成是“夜郎主义”的表现形态。这种思维方 式带给人类的灾难是巨大的,它不仅在思想上妨碍着人们去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妨碍 着人们正确地了解自身,使人类成为愚蠢的“井底之蛙”,而且在实践上导致许多不必 要的争斗和悲剧。后现代的全球意识便是在挑战现代夜郎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对 现代夜郎主义的超越。今天,养育我们的水土早已突破了“一方”的狭小范围,甚至已 经超出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世界各地的物产和制造品, 而且,你只要按一下电钮,就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只要轻 轻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到国际互联网上漫游。这样,人们所接受的包括世界观、价值观 在内的各处信息都全球化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全球化了,这就产生了所谓“地球人 ”或者说“全球人”的问题。伴随着“全球人”出现的必然是一种“全球意识”。这种 “全球意识”所内涵的“全球视野”无疑也是与政治文化资源这个概念所内涵的“全面 性视野”相同一的。
正是从以上或更广的意义上,全球化格局为政治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有 利条件和机遇,我们应牢牢把握住这些条件和机遇,使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顺利地 向前推进。
收稿日期:2002-03-01